京城公园内的“相亲大军”

谁曾料想,在今日的现代化大都市北京,竟出现了这样一群家长,他们奔走在各大公园之间,父母间相互见面代替子女奏响相亲前奏,自发形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公园相亲大军”。

父母篇:宝贝女儿都31岁了

  2005年5月中下旬,记
者开始探询“公园相亲大军”这一现象。

  刚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女士一头花发,精神矍铄。快人快语的王女士向记者讲述了她赶赴“家长相亲会”的亲身经历。

  去年年底,我在我们家小区散步的时候,听人家说一到周末,中山公园就有“父母相亲会”,不少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人帮着儿女相亲。我一想,我的闺女今年都31岁了,到现在还没有结婚呢,我就去了。

  头一次去的时候,挺尴尬,不知道怎么跟人家说,一连在那里来回溜达了好多圈。边溜达边听着别人的谈话,听听别人都是怎么说的。

  一直溜达了近一个小时,我都没好意思主动开口去问。当时,在我边上有一个同我年纪相当的女的,走到我跟前,主动问我,“你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呀?”

  我回答说是“女孩”,那个女的冷淡地回了句“哦,我孩子也是女孩”,转身就走了。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也知道该怎么参与了。大家见了面,都先礼貌地打声招呼,然后就进入了程序:“你家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呀?”如果碰到双方的子女是异性的话,那么会紧接着问,“孩子多大?”如果碰到年龄合适的情况,双方便开始相互做自我介绍,诸如身高、学历、工作以及家庭等简单情况。如果家长认为比较满意的话,双方还会相互留下电话,以便日后联系。

  参加这种“聚会”次数多了,我也发现,这里30来岁的大龄男女的家长不少,而且女孩比男孩多。学历大多是大专以上,也有硕士和留学回来的。

  据王女士介绍,来相亲的人经历、条件不同,家庭背景各异,所以找对象的要求,或者说挑儿媳、找女婿的眼光也不同。

  今年年初的时候,在中山公园我还真帮我闺女相上一个男孩。听男孩的父亲介绍,男孩在外企工作,收入不低,独生子,性格比较内向。后来,我们相互留了联系方式,我想让女儿去见见。

  万万没想到,我回家跟女儿一说,她反应特别强烈,坚决表示不见。说了一堆“婚姻问题自己会解决,不用父母操心”之类的话。

  那天晚上,为了这件事,我们家差点发生“战争”。

  我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都31岁了,再这么耗着,可怎么是好?说实话,我心里比她都着急。我女儿的婚姻问题现在是我们全家的心病。

  以前,她身边的朋友、同事也给她介绍过,但是每次不是她看不上人家,就是交往了一段时间,觉得性格不合。女儿眼光很高,我常劝她,找个有责任心的、看得过去的就得了。她却说,什么事情都可以凑合,就是婚姻不能凑合,一结婚两个人就要天天在一起生活。

  我们老两口都退休了,替女儿着急,干着急也没有用啊。

  现在到了周末也还是会去“家长相亲会”,但是,每次我和老伴都是偷偷去的。我们也汲取了上次的教训,如果遇到有合适的,我们会和女儿说,说是某某亲戚给介绍的,让她去见见。

  在京城几个“家长相亲会”的公园聚集点,记者同家长们谈起想要采访一下他们的孩子时,绝大部分家长都婉言拒绝了。而后几经辗转,通过热心的白大爷介绍,记者见到了30岁的女孩——筱雯(化名)。

  一头漂染的短发衬托着清秀的面容,1.68米的高挑身材。在北京某大型商场做管理工作的筱雯是个标准的白领丽人。弄清我们的来意,筱雯坦率地讲了她的经历——

  我头些日子刚刚过完30岁的生日,跨在古人说的“三十不婚而不婚”的门槛上,我也很无奈。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有了温馨的小窝,我不仅仅是羡慕,同时也为自己还没有遇到另一半而着急。

  我家有两个孩子,我和哥哥相差不到2岁,哥哥在头几年就结婚了。现在我父母每天都跟我唠叨,“什么时候结婚呀”、“不能老这么耗着了”、“总不能一辈子一个人生活吧”之类的话。

  别人也没少给我介绍,但一直没有碰到可以令我怦然心动的人。找对象这事情不能凑合,宁缺毋滥。

  2004年10月份,听我母亲说,一些公园有“家长相亲会”,后来我母亲就去了。起初我比较反感,但是一想到老人也是出于好意,而且可以顺便出去走走,锻炼锻炼身体,我就没有太反对。

  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家,我母亲手里拿着一个小本,一本正经地跟我说,想要跟我谈谈。原来在那个本子中,记录着她今天看上的一些人的联系方式。母亲很卖力地对我说,这个人的情况如何如何,那个人的工作是什么。

  最后,母亲说你自己选择一下,看看哪个更合你的心意,就去见见。看着母亲如此热心,我也不好太逆着她,就硬着头皮选择了在外企工作的35岁的男士韩某。

  然后,由我母亲出面,给韩某的母亲打电话,由他们替我们约定了见面地点,并相互留下手机号码。

  因不忍心辜负母亲的一番好意,还是去见面了。但是第一眼见到以后,我的心就凉了半截,我母亲说,韩某身高1.75米,可他本人也就1.73米的样子。

  见面后,我们仅仅是闲聊。当他用手机约我再次见面的时候,我婉言拒绝了。

  前前后后,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见了三四个了,但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其中一次的经历特别有趣。

  今年元旦期间,我去见了一位姓张的先生。没想到一见面,他开门见山地跟我说,“我今天来这里,完完全全是为了我母亲,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我才来相亲的,咱们就当作是认识了一个朋友吧。”

  那次见面,前后不过10分钟,就草草离开了。当时,我就想,看来和我有同样心态的年轻人还不少。

  筱雯说:“我已到而立之年,不等,我不甘心;等,可我又等不起。”她就是在这种两难的夹缝中执着地寻找着另一半。

家长相亲进行时

  2005年5月11日,本刊记者一大早就来到了中山公园。这里树木繁茂,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晨练的中老年人。

  据经常在此晨练的一位姓张的大爷介绍,“家长相亲会”已经形成很久了,规模也越来越大。张大爷家在离公园不远处的西单附近,退休后办了张公园年卡,几乎天天来中山公园晨练。

  他告诉记者,这种公园里的“家长相亲会”完全是自发形成的,而且都是家住在附近的市民。最初,一些中老年人在晨练的过程中渐渐熟识起来,有些甚至成了每天固定见面的老朋友。

  老人们一起晨练,子女的问题成了闲聊的谈资。大家一聊,发觉很多人的子女都老大不小了,却还是单身。感触颇多的家长们就开始琢磨,在公园里组织一个“鹊桥会”,每周约个固定的时间举行,家长们相互介绍各自子女的情况,如果双方家长都觉得不错的话,互留联系方式,然后让子女去见面。

  “我听别人说,第一次‘鹊桥会’是在2004年9月份,是几位一起晨练的老伙伴在龙潭公园的‘飞龙阁’组织的。”张大爷告诉记者。后来,知道“鹊桥会”的家长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慢慢地“鹊桥会”在中山公园和紫竹院公园都出现了。

  “在中山公园最多的一次,人数达到200来人,你想想那种规模会有多大吧?”张大爷面带惊讶地说。

  听到记者同张大爷的闲聊,旁边一位也在锻炼的大妈甚是热心地对记者说:“姑娘,我告诉你,这些公园的聚会时间还不一样呢。”大妈十分热心地告诉记者不同公园的聚会时间表。

  中山公园最早的聚会地点在金鱼池,也就是音乐堂的北面。后来换了多次地方,从金鱼池到唐花坞,再到后河旁的空地上。尽管几经迁址,可每逢周四、周日,自下午1点开始,来此聚集的人就络绎不绝。紫竹院公园的活动地点则是选在了“澄碧山房”的长廊,时间是每周二、周六的下午1点。

  相比前面两个公园,龙潭湖公园的位置较为偏僻,但每到周三和周五上午8点半,那里也会聚集一些家长。“我也替女儿相亲过,最开始的时候,我一周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位热心的大妈对记者说。

  2005年5月15日,当记者再次来到中山公园时,尽管公园内人潮如海,但人们并非来相亲,而是观看金鱼展。记者深为遗憾没能见到张大爷所说的盛况。

  5月21日,记者来到了紫竹院公园,在澄碧山房周围,聚集了约莫20多位中老年人。他们当中有些人站着,有些人坐着,有的三两人围成一堆相互攀谈着,边上还围着几个旁听的人;还有的背着手,来回溜达,这里听两句,那边听两句的。

  幽静的走廊也因他们而显得异常热闹。

  来回走了几趟后,记者发现,来这里“相亲”的家长中,“女儿”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儿子”,而且年龄多在25-30之间,其中不乏学历高的人。一路问下来,多数家长都表示,孩子是家中“独苗”。

  一位在此“相亲”的父亲向记者倒起了苦水:“我女儿学历不低,但是由于平日里工作很忙,晚上也经常加班,回来很晚。她的交际圈子又很小,因此一直都没有找到对象。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女儿,今年都28岁了,你说能不叫我着急吗?”

  当问到子女是否知道父母代为相亲一事时,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说,事先跟孩子打过招呼了。不少家长则表示,不敢和孩子说,如果看到有不错的对象,就跟孩子说是朋友介绍的。

  当记者问道,为什么不去婚姻介绍所找呢?绝大部分家长表示,婚姻介绍所现在“太乱了”,“价格也贵”,不像这里,都是家长,既免费又安全。

“并非正常”的“新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子女不买父母的账,而且这种自发形成的“家长相亲会”的方式“成功率并不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著名婚姻法专家巫昌祯教授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相亲方式,首先都应该尊重子女的意愿,毕竟婚姻是自由的。“家长相亲会作为一个新事物出现,那是无所厚非的。但是发展到一次聚集200来人的规模,我认为是不正常的。”巫教授说,由于我国目前婚姻中介机构的无序化竞争、征婚市场的相对混乱、虚假信息的极度膨胀,人们的不信任情绪等因素就造成了“家长相亲会”这一现象的滋生。

  然而,“家长相亲会”也暴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父母仅仅依靠对方的话来辨别真假,很容易上当受骗。如果这种相亲方式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她提醒家长们,应权衡利弊,慎行“家长相亲会”。 (《法律与生活》2005年6月下半月刊)
Share |
Share


TOP

TOP

你太生猛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