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开始爱上摩尔

在一家外企担任行政助理,冯云每周至少一次,下班后都要到地铁沿线的购物商场上逛一逛。每一次去,她的心目中不一定就已经有了购物目标,但是踏进商场,多数时候她都不会空手而回。平均下来,她每个月都要花上两三千元人民币(币值下同。约五六百新元)买买护肤品、衣服、鞋子,花掉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左右。

 到Shopping Mall购物,对她来说,已经成为习惯。Shopping Mall在中国的音译是“摩尔”。冯云喜欢看的品牌如淑女屋、Only在“摩尔”都设有专卖店。这些品牌专卖店集聚在“摩尔”,方便选购最新的时装。

  冯云以前会到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小商店里逛,但是“质量保证不了,在大商场买了有问题可以直接找他们”,而且市场或小店往往需要砍价,她说即使砍了价心里还是不踏实。

  她现在会花200至300元买一条裙子。

消费档次“被惯出来了”

  冯云的消费档次提高,她自己说这是“被惯出来了”。

  以鞋子来说吧。她从东北到北京工作时,每个月挣1000元人民币,当时买鞋都到整栋楼专门卖鞋的鞋城去买,但是现在“脚娇贵了,穿过好的鞋子,就不能穿不好的鞋子了”。

  “摩尔”里的品牌对冯云来说,是重要的。怎么重要呢?

  “品牌代表质量保证,它们的款型也确实不一样。即使两件衣服都是纯棉的,穿起来还是不一样,感觉上有差别。”

  她说:“同一款型的衣服,大商场里的品牌店你知道不会有太多一样的,都是限量的。而且,即使有人和你穿一样的,你知道能穿这样品牌的人和你的品味、收入、工作环境也差不多。”

 经济条件的提高,似乎正在改变北京人的消费习惯。北京目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00美元。根据政府的计划,到2008年要翻一番,达到6000美元。

  像冯云这样的消费者会以多快的速度增长?“摩尔”能寄望于更多这样的消费者而大展鸿图吗?

  10月1日,位于北京西四环远大路的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将开张营业。当然,这座东西横跨600米、南北跨度120米,比新达城大约五倍,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的“摩尔”,卖的将不仅是冯云所喜欢买的时装、用品。共7层的商场中,规划进驻600多家专卖店,商场中还包括了巨大的汽车展示销售中心、100多家餐馆,是个老少咸宜的去处。

  这个超大型、据称要三四天才逛得完的“摩尔”,相信将为北京大购物商场多添一个景观。

  事实上,“摩尔”已经成为一些北京人生活的部分。

  从事管理工作的汪立,星期天就携妻带儿在东方广场里闲逛。他在东方广场里受访时说,他们一家大约一个月来逛一次“摩尔”,买东西之外,四五岁的孩子也可以找到玩乐的地方。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接受本报访问时指出:“现代的购物中心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只是购物的问题,而是一种消闲,甚至是一种新的景点,应该整体配合。目前,北京的国贸、新东安等等,多功能、多形式结合体还不完善。而现有的一些商场无非是大型百货的扩大化和改造,本身并没有一开始就定位为城市的购物中心。”  

  他说:“北京在塑造购物环境、生活方式,对中国来说,也是城市首先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内容”。但“这个必须有条件。要有一定的销售额来支撑。”

  作为消费者本身,汪立认为,“摩尔”的出现,一方面会慢慢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另一方面却还是要看这些“摩尔”是否能迎合消费者的习惯。

  “北方的消费市场和南方毕竟不一样,比如上海人爱面子,讲品味,出手阔绰。北京的白领阶层就未必这样。何况这些大型而高档次的‘摩尔’,确实不是一般北京人就能消费得起的,”

  像他自己,如果不是正式场合得穿的衣服,他还是会选择到普通的市场去选购。

  黄国雄教授分析,根据一般的经验,每平方米商业面积每年得实现8000元的销售额,才达到盈亏平衡。因此,这些大型购物商场的实质规模,还是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人口的多少,或者发展的前景,旅游景点等来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

TOP

TOP

咖啡

Originally posted by Judith at 2004-9-20 02:21:
还以为是咖啡

好象叫摩卡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jiangzi at 2004-9-19 20:58:
好象叫摩卡

哦,怪不得自己也觉得有点别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