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8021 
 - 威望
 - 1566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848 小时 
 
  | 
  
 环球时报:中国应支持琉球独立运动
多维新闻】在刊文指出日本对琉球无合法主权一个月之后,中国官方媒体《环球时报》11月8日进一步发表评论文章说,琉球是中国的血肉同胞,应支持琉球独立运动。【相关新闻:望琉球而兴叹 图说琉球的过去和现在】【相关专题:中日船只相撞 钓岛纷争再起】- d( G$ t* {: p& j4 @7 I 
这篇由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撰写的评论说,日本从1879年开始对琉球实行血腥统治。1945年4月,面临不得不归还一切被占领土rs238848.rs.hosteurope.de, t1 B1 G, c) X" J% t# ?7 S 
时,又以“担心琉奴带领支那(中国)人清算日本”为由下达“玉碎令”,要求当地驻军杀光琉球人。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军夺取琉球前,日军共屠杀琉球民众26 万余人,仅次于南京大屠杀。27年后(1972年)美国将琉球施政权移交给日本,求救无门的琉球人只能默默反抗,38年来,他们反日反美的独立斗争从未停( w  u) {/ b% N# D' _) K1 @ 
止。6 w- m9 [* \/ D. }$ L 
人在德国 社区( |% \" j2 h6 D3 n. a$ C 
文章说,日本再次占领琉球后,继续把琉球人当“贱民”对待,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日本学者视琉球为“国内殖民地”,以“在国家内的从属地区遭受榨取、掠夺、压制、疏远和歧视等现象”解释琉球问题,企图回避国家侵略和民族压迫的主要矛盾。 
& \) C, g9 N. X2 ?2 j5 ` 
# ]: a. I2 P6 E0 k/ u; Z但是,琉球是个拥有1,000多年的主权独立历史的国家,1879年才被日本武力吞并,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交出琉球后又重新占领,“国内殖民”的说法是站不稳的。文章指出,琉球的独立斗争已不单是琉球的问题,而是全世界要如何去解放被压迫民族的大问题。 
: ]7 I7 E& M+ i" M+ p) K- l6 prs238848.rs.hosteurope.de 
$ ?! f4 d4 P$ [9 U1 H+ D- M针对“琉球革命同志会”关于“中国与琉球往来,远在千百年前,不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无一不来自中国,即以血统而论,大部分系由福建迁 
' i, N9 s5 @; _+ |5 P* O* |2 u入,仅有一部分由朝鲜及南洋迁来者,所谓三十六姓子孙延绵至今实占人口大半”的论述,文章指出,琉球是我们的血肉同胞,当琉球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我 
# u* p% o/ f- T7 ?/ E1 ^5 O" i们有什么道理置身事外?当琉球独立斗争如火如荼之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伸援手!! v5 ^7 I7 r8 U 
 
' _) R- ]) m; ~6 ?0 k" G2 g5 K5 E+ Y文章又说,琉球的独立斗争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中国的战略安全!日本加紧在琉球部署海、陆、空自卫队,并不断在钓鱼岛海域和中国东海挑起纠纷,企图依 
+ P5 i+ Y: n5 K$ q$ V3 y/ K人在德国 社区仗美日同盟,和中国展开军事对抗,再次把琉球当作封锁中国、进攻中国的前沿阵地。琉球同胞为了祖国的战略安全,不惜与军国主义以死相拼。( L/ o( o* S+ I' }. P, c 
8 ?4 x% [% f) Q1 F& ]8 X( Q1 t6 _8 v 
美军基地是琉球最大的摇钱树,养活着琉球几十万人,针对为何要赶走美军的提问,唐淳风的几位琉球朋友感到生气,反问:“你不知道美军基地是封锁中 
  }1 Z  r& @; s' P% V- E' A  D8 C5 m国,进攻中国的吗?在我们的土地上进攻我们的祖国你能答应吗!只要美国一天不停止与中国为敌,我们就是饿死也不能让他们呆在琉球!!” 
3 ~  t; |1 ~) z' c# P唐淳风最后表示,听完这一答复令他热泪盈眶,如果中国社会还不把支持琉球独立当作自己的大事,我们将有何面目面对琉球同胞呢? 
* n( I+ f1 e2 C8 ^1 X1 z; w 
) C/ |/ Z9 ^0 T. t! W人在德国 社区10月8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日本对琉球无合法主权》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表明日本扩张领土越来越猖狂。日本利用冷战时期中美对立,从美国 
4 b* b- R( H5 Y& r$ h7 S+ D手中非法获得对琉球的施政权,据此要求瓜分中国东海;并以钓鱼岛属于琉球为借口,企图抢夺钓鱼岛。为此,中国必须揭露日本对琉球并无合法主权的真相,昭告 
1 P% C: d# }: d5 J' \! B: T世界,以利于维护主权的斗争。该文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陈德恭、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兼职教授金德湘两人合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