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太发愤写作 完成处女作《鬼子来啦》(图)

  只读过半年私塾的85岁老太杨玉文,一不留神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两年前,杨玉文被报纸上的连载故事吸引,忽然萌生写书的念头,她伏案笔耕,日作千字,累积20余万字。今年3月,杨老太的处女作《鬼子来啦》在牡丹江市的报纸上连载。老太太的家人戏称老人是当代的“女高玉宝”。
  
  3月28日下午,听说有记者来访,杨老太拢了拢银丝一般的短发,套了件红背心就下了地,还没等记者说话,她扭头很认真地问女婿李钐伟:“是不是还要拍照?”满屋子的人为85岁“写作明星”的“天真”笑得前仰后合。

八旬老太发愤写作

  杨玉文生于1920年,小时候随父母逃荒到沈阳,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以后,她的全家在内蒙古、沈阳、牡丹江四处迁徙避难。1948年,杨玉文与一开照相馆的男子结婚,共有八个儿女。解放后,杨玉文曾是丈夫合作社的一名职工,后来丈夫大义灭亲,将她辞退回家。做了半辈子家庭主妇杨玉文多少年一直想做一件让丈夫刮目相看的事情,在她83岁那年,杨玉文迷上了写作。


  杨老太的家以前一直住在牡丹江的乡下,平时老人以看电视消磨时光。“两年前,我耳朵忽然就不好使了,只看见电视上的人嘎巴嘴,不知道人家说啥。”无事可干的老人常常坐在椅子上发呆。

  不能看电视,杨老太就找些报纸来看。杨玉文12岁那年,曾经跟着邻居的老先生读过半年私塾,能认些字。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女婿李钐伟每次看望老人时,常带去一些旧报纸供老人消遣。杨老太对报上连载的故事特别感兴趣,看了上篇还想读下篇,有时候中间缺了一篇没读到,老太太还捎信让女婿给补上。

  有一次,李钐伟又去看岳母,老太太自言自语地说:“我肚子里的故事,比报纸上的还有意思呢!”李钐伟搭话说:“那你把肚里的故事写出来,要是写好了,也给你拿到报社去发表。”李钐伟当时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老太太把他的话当真了。

  杨老太的二女儿说,母亲自己去小卖店买来了圆珠笔和小学生用的方格本,每天上午阳光照进屋子后,老人便摆开桌子写。由于冬天屋子冷,杨老太只在上午阳光照进房间后写两三个小时,每天写1000字左右。

  没进过学堂的老太太写书,邻居们都当着笑话来说!老太太能认识1000多个字,一句话几乎有一半的字写不出来,杨老太遇到不会写的字用同音字代替,实在找不到同音字就空在那,等孩子们回来再一个字一个字问。每天晚上,杨老太要向孩子们请教几百个字的写法,时间长了,孩子们都被问烦了。孙女给奶奶找来一本新华字典,可杨老太不会拼音,字典帮不上她的忙。手被都冻肿了,圆珠笔写废了10多支。后来儿女们看母亲来真格的了,就在牡丹江市里园林小区租了房子,专供老人写作,李钐伟用一块大面板做了一个办公桌。条件改善后,杨老太写书更认真了。写了四个月,老太太郑重其事地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了女婿李钐伟。

初尝失败,苦读《呼兰河传》

  李钐伟听说岳母在家刻苦写书开始很高兴,等他拿到岳母写的“书”后,头大了起来。

“这哪是书呀?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段落层次,有一半的字是错别字,书里故事多是家庭琐事,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李钐伟把岳母写的“书”锁了起来,后来在岳母面前再也不提写书的事情。

  隔了几个月,老太太忍不住问女婿,自己的书稿报社能不能用呀?李钐伟不好意思再隐瞒岳母,他告诉岳母写书要先构思,把最有意思的事写出来才有人看。杨老太太知道自己写的书不行,但她还是不明白这书到底怎么写。

  为了帮助老太太,张钐到书店买了本萧红的《呼兰河传》,他觉得萧红朴实白描式的写作风格适合岳母。

  杨老太在私塾的时候,读过《三字经》、《女儿经》一类的启蒙书,后来自己也看过《红楼梦》、《三国演义》,但囫囵吞枣的,只记得大概的故事,没太注意这书是怎么个写法。看了《呼兰河传》后,她觉得书里被开水烫死的“小团圆媳妇”、能说能笑的“王大姑娘”、老实憨厚的“冯歪嘴子”,这些旧时代的人物就是自己小时候身边的人。杨老太读着《呼兰河传》就想起了自己苦难的家庭,自己小时候跟父母逃荒到沈阳,母亲在生下小弟弟40天后贫病而亡,日本人侵占东北以后,一家人到处躲难谋生,7岁的姐姐累死了、弟弟又病死,这多么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呀!

  杨老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呼兰河传》翻来复去读了三遍,觉得心里亮堂多了。

可恨的日本鬼子

  有了第一次写作的经验,杨老太开始精心“构思”作品,每晚睡在床上,翻来复去地想着心里想写的故事。

  杨老太太说旧中国太苦了,但最苦最黑暗的还是日本鬼子来了以后。所以她在书里写了好多与鬼子有关的事。

  “我第一次看日本鬼子打中国人,就再也忘不了了。”那还是杨玉文9岁那年,“一个乡下人到亲属家投亲,跑到了鬼子看守的铁道上。”鬼子追到院子里,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阵狠打。那乡下人被打得浑身是血,连声儿都叫不出来。“我父亲实在看不下去,上前想劝劝,刚说一句话,鬼子上前就抽嘴巴。”连着扇了十多个嘴巴,“父亲被打得口鼻流血,倒在了地上。鬼子走了,大家一摸那乡下人的鼻孔,连气都没有了。”

  “鬼子来了,大米白面不能吃,鬼子把嫌疑的人抓去灌辣椒水,如果灌出了大米粒子,那就罪加一等。没被抓去的,好好的走在街上,也能飞来横祸。”


  杨玉文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中年男子在街上被几个鬼子兵拦住,鬼子问他是什么人,中年男子说是中国人,被鬼子狠抽了几个嘴巴,他又改口说是蒙古人,又被一阵狠抽,这男子被打得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我不是人。”鬼子听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杨玉文的二叔也被鬼子戏弄过一次,差点送了命。一年的正月新年,杨玉文的二叔穿着单衣在门口见到熟人,连忙作揖行礼,恰好被两个鬼子看见。鬼子拉着他俩不让走,杨玉文的二叔怎么比划鬼子也不明白,鬼子一次一次让杨玉文的二叔重复作揖的动作。“寒冬腊月,穿着单衣的二叔被冻得不能说话,鬼子一走,他人就硬梆梆的倒在了院子里。”

  “在日本鬼子面前,中国人都不是人!”60年过去,杨玉文老人提起那段经历还气愤难消。杨玉文认识的一位邻居,被鬼子抓去三年多,就在鬼子投降的那天夜里,全监狱的人被鬼子拉出去集体枪决,他倒在了死人堆里才躲过一劫。


要活100岁,写出更多书

  杨玉文老人写书名气大振,新华社还为老人写书发了消息,新华社的消息说,老人写的书叫《蹉跎岁月》。杨玉文说,《蹉跎岁月》是她女婿去年整理她手稿起的书名,只有7万多字,而她的手稿有20万字。

  记者翻看杨老太太手稿发现,老人语言基本上都是口语,文内错别字很多,外人读起来比较吃力。在手稿里老人还夹了很多写满大字的纸片。李钐伟告诉记者,这是老人学习生字留下来的。杨老太每天写书的时候,都会遇到大量不会写的字,晚上她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问,她把这些字学会了,再填到手稿里去。杨老太太向记者透露说,她还很喜欢写“诗”,在杨老太太指点下,记者在手稿里找到了杨老太太写的诗,记者发现老太太的“诗”都是些打油的顺口溜。但这些顺口溜经女婿整理后都被删掉了,老人自己觉得很可惜。

  杨玉文说她写书不会那么多的修辞,平时怎么说话,故事就怎么写。据杨老太介绍,她第二次写书又写了一年多,共写了30多本手稿,稿子经女婿女儿整理后打印了出来,她希望自己的书对年轻人了解那个苦难的年代有所帮助。 今年3月,杨玉文老人的《鬼子来啦!》被牡丹江当地报纸连载。自从老人写书的消息传出后,到杨玉文写作室采访的记者很多,很多亲友邻居到老人的家里索书看,目前《蹉跎岁月》已经被索取一空,老太太对自己写书获得的成功感到很自豪。

  记者采访的时候,老人高兴地把复印的稿费单拿了出来,她说要留做永远的纪念。据老人的大女儿透露,杨老太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她对自己活100岁很有信心,那时,她要写更多的新书。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