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三国志--zt

我自己是个喜欢研读历史的工科学生,常常下课往图书馆跑,【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等名著当然不会放过。在读过这些书之后,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我将在本篇文章中将历史分成两个大段,一个是唐朝以前,另一个是唐朝以后,为何这么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信息网路的问题,三国志在我的归类中,是属于浑沌不清的一段。注1

历史是什么?就广义而言,历史就是将「以前发生的事」纪录下来,在古代那种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要如何完整的将事件纪录下来呢?就【三国志】的结构而言,他是以【人物志】为主体进行纪录的,那段时间由赤壁之战~吴国灭亡,这样的纪述,是否够完整?我态度保留。

我们考古,最重要的就文献。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将各种历史事件一一还原,这牵涉到三个问题,1、文献的正确性 2、文献的完整度 3、文献的数量,这是后人再了解还原历史时所的必备工具。其实所谓的24史都只是仅供参考,因为那只是众多文献中的一种(也可以说是官方承认的一种)。但是,我们只能接受24史的说法,除非你用有新的文件,证实24史中的错误,否则你只能相信他是对的。


三国志也是一样,我在第一段中提过,三国时期属于信息浑沌的年代,许多信息都是以口述、单计的方式留下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写出最完整的史料呢?各位不要以为写历史很简单,那时候的信息是非常不发达的。正因为当时史料的缺乏,陈寿所书的「太过简略的史书」就成为我们现代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根据。

为何说他太过简略?

陈寿写三国志,就是汇聚了当时的文献写出的,从我第三段的〔文献三要素〕来论述。

1、他用的是晋朝的文献,是属于绝对官方的文件,我不是说这些文件不客观,但晋朝(正统)否定其他了王朝的存在的观念是必然的,因此在用文论述上会有否定吴蜀两国功业的说法,比如诸葛亮、姜维。

2、陈寿用的是官方文件,因此完整度应该是够的。

3、陈寿用的是官方文件,因此数量应该也是够的。

但是,2、3两点我们必须考虑到那个时代的情形,即使是官方文件,也会因信息网路不够完整,而造成些许的错误。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其实很简单,三国时代给后人的文献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国志,而最重要的三国志因某些因素造成了他的片面性,我们虽然无法找出反证,但在逻辑推理方面,我们还是偶而会见到他的矛盾之处,而我们又无法从三国遗留的文献找出反证之前,我们只能选择相信。我想罗冠中的心态,就是想以自己的想法,补足他心中的三国时代吧?这个三国时代有可能是真的,但更可能只是存于他心中的补完。

还有一句话我必须声明

很多人认为「三国志很了不起嘛?演义虽然并不一定是真的,难道三国志又一定是真的?」

基本上,除非你能找到推翻三国志说法的可靠文献,否则你还是必须把他当作【真实】。

还有一种【知识派】会认为【有人只会没有根据的胡说八道】,在这点上我也认为太过强势,三国志并不是绝对的圣经,只是"最可信的根据

注1:我会这样分的原因有二.

1.唐代以前,许多文献以近乎不可考,或是遗失,或是残缺.又或是是因时间太久无法分辨等等..

2.我认为中国出现大量文献的阶段(民间),是由唐朝~清朝,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知识份子平民化.而知识份子平民化是由唐朝开始(科举制度)..这有助于历史真实的还原...


顺代一提,在网路上辩风最盛的就是三国史,一方面三国有出GAME,另一方面三国演义等较为黎俗的小说阅读风气也恨盛,因此常常会有几派往有在谈这个话题,因此我将我的想法写出来,期待各位指正。

奖金5000已发,Eric

[ Last edited by Eric on 2005-8-18 at 11:04 ]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