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手机辐射缺乏执行力度 多种方法减少辐射

针对目前手机辐射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健康威胁,日前笔者采访了业内有关方面的专家。专家普遍认为,用欧美流行的SAR标准(比吸收率,电磁辐射测试值)来衡量手机辐射的程度还不够全面。其实,手机辐射问题的关键不是缺少标准,而是缺乏执行力度与市场监督。

  国际现行标准不够全面

  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高攸纲告诉笔者,欧美一些国家普遍用比吸收率(SAR)来表示手机辐射的限值,并制定了相关标准,但这个标准只考虑了手机辐射对人体的热效应,而没有考虑非热效应。他说,来自手机的电磁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被吸收的电磁能量使组织内的分子和电介质的偶极子产生振动,媒质的磨擦把动能变为热能,从而引起温升,这种温升对人体产生的效应称为热效应。除了热效应外,辐射对人体还有非热效应。人们暴露在强度不大的辐射环境中,体温没有明显增高,但会破坏脑细胞并引起血液内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变化,还可使血凝的时间缩短,并且,非热效应还具有积累性,时间越长,效应越明显。

  据了解,虽然热效应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由于非热效应的生物机理和性质还不能完全确定,世界上对非热效应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在辐射标准的制定上,美国不考虑非热效应,而俄罗斯等国却考虑了非热效应。我国有关专家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没有统一。有专家指出,用欧美流行的 SAR标准来衡量手机辐射的程度显然不够全面,由于非热效应尚在研究中,科学地表示人体吸收辐射的量还需时日。

  不必过分期待新标准

  国家环保总局电磁辐射环境影响审评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玉峰告诉笔者,我国现行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完全适用于手机,而且这个标准比美国还要严,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硬性惩罚,市场上不达标的手机还很多,问题的关键不是缺少标准,而是缺乏执行力度与市场监督。

  赵玉峰说,把手机辐射的峰值(SAR)制定为每千克1.0瓦特还是每千克2.0瓦特的争论意义并不大,因为一方面SAR没有把非热效应计算在内,这个标准本身并不能反应辐射的全部状况;另一方面SAR的测定是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的,这样得出的结果与人体吸收辐射的真实情况存在误差,并且,我国在SAR的测定上一直参照国外的模拟实验,在实验装置等方面根本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在我国准确地测定SAR并不现实。

  据赵玉峰介绍,通过对手机电磁辐射的测量可知,已投入使用的手机,有相当大的比例辐射值过高。赵玉峰表示,辐射超标手机过多的主要原因在于标准的执行力较弱,这既需要政府的大力配合,也需要企业从商业信誉的角度出发,充分重视手机辐射问题,而不要一味回避。

  多种方法减少手机辐射

  一些专家表示,手机辐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善,但新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需要时间。据高攸纲介绍,手机天线为主要辐射源,通过创新技术改变天线的设计可以减少手机辐射,如将直形天线设计成环形等。高攸纲还指出,手机天线与人大脑的距离决定了人体受辐射的强度,因此,将天线远离身体敏感部位是减少手机辐射的关键。据高教授介绍,现在国内有机构设计出既能阻挡高频微波又能传播音频的手机耳机,如果这种特制耳机能经得住科学测试,那么将成为现今大幅度降低手机辐射的有效办法之一。

  另外,高攸纲强调在现有情况下,拨叫电话时和接通的初期,手机尽量远离头部,谈话时手机的天线最好距头部2.5厘米以上;改正在电话中闲聊的不良习惯,特别是在信号很弱的地方,更不宜长时间使用手机;经常使用手机的用户平时应多吃水果、蔬菜和多喝水。

  赵玉峰教授则认为,虽然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减少手机幅射,但最终还要看手机厂家的态度和行动。随着媒体对手机辐射问题的关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厂家会感受到来自舆论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从而改进产品设计,减少辐射,这其中也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尽快将政府行为与商业行为有机结合。

来源:《经济参考报》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