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2006年我们寻找的野性之美[图]

人类和动物的关系是矛盾的,但也注定是不公平的。为了保护动物,我们需要先了解它们——这些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的朋友。    (眼镜蛇在遇到危险时会将颈部立起并侧展开来,它们不但能够用毒牙咬人,而且还会喷射毒液,但是它们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这样凶巴巴的行为只是出于自卫。)


TOP

人与动物关系的演化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在宇宙中,小行星被大行星束缚,大行星被黑洞吞食;在社会中,能者多劳,优胜劣汰。而在动物界,为了获取食物、繁衍后代,形形色色的动物在地球这个舞台上演绎着一场情节跌宕、精彩纷呈的进化大戏。这出戏一演就演了几十亿年,从地球上开始有动物那天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将持续到未来。
动物靠着取代其他生物而生活。为了能够活下去,它们在追逐中进化,在杀戮中升级。跑的更快、跳的更高、捕食动作更巧妙更高明是它们生存的法宝。
2006年,动物世界并不和平,濒危动物白暨豚灭绝。这种在地球生活了两千万年的美丽动物在最近20年数量剧减,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大坝建设、污染等原因,我们的子孙只能在博物馆中通过标本想象白暨豚游弋水中的姿态。专家预计,在未来的20到30年内会有更多大型淡水生物彻底消失。
地球上能够脱离自然界这种往复循环的似乎只有人类——居于食物金字塔顶端的动物。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长河中动物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同时人类的出现又是自然界中的偶然事件,因为生物进化历程本身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集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起初只有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差异,随着人类的进化与发展,人类从动物界脱胎出来。尽管人类已经成为地球上的主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自然和世界,但是,人还要长期与动物共存下去。

TOP

(钴蓝箭毒蛙——体型最大的一种箭毒蛙,体长可达6至8厘米。)

TOP

现代人类在享受空前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的空洞、水体的污染和土地的沙漠化。更严重的是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种群的自然调节机制已经不完善或彻底丧失。人类的过渡开发利用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濒危和灭绝,大批动植物面临着生存危机,人类活动导致动物灭绝是人与动物关系史中触目惊心的篇章。
有识之士指出这场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动物的生存要求的条件相似。
如果人类不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人类的灭绝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人类的灭绝并不意味着生物世界的终结。著名古生物学家D. V. 阿格尔教授甚至预言,在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中,啮齿类动物将是优势的动物种类。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环境保护的热潮正在兴起,人们开始审查自我行为,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更可喜的是,人们开始用法律和条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反映在1991年开放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上。像人类的先祖一样, 现代人类又一次勇敢地接受了环境的挑战。人与动物的关系将又一次发生飞跃的质变。人与动物关系的演化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TOP

(马达加斯加曼蛙又称马加彩蛙,这是曼蛙属中色彩最艳丽的一种,因而经常被误认为是箭毒蛙,其实它并没有毒。由于色彩华丽,它们遭到了大规模的捕捉,已被列入濒危动物。)

TOP

其实,人们对动物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人们对身边的、周围的、还有那些遥远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可以从动物园里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视机前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忠实观众、广告中随处可见的动物形象中得到证实。
普通读者更是限于活动空间、活动时间的限制,由于观察手段、观察方法、参考资料的欠缺,不可能了解许多动物学知识。例如一些简单的动物学问题:它们叫什么?它们在哪里?它们吃什么?即使是这样一些常识性问题,也不是容易解答的。网易探索频道将和《文明》杂志联手担当起普及科学知识的重任,为读者提供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的系列科普文章。(作者:蒋志刚)

TOP

(燃烧的火烈鸟)

TOP

(蛾类和蝶类共同的视觉特征在于它们翅上丰富多彩的色泽和图案,这些色泽和图案堪称生物界最为优美和不可思议的组合。人们喜欢它们的原因也主要来自观赏性。)

TOP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蝙蝠们的猎食种类也在变化。因此一些种类的蝙蝠已可以在夜晚捉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