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采风系列--桂西北:古寨里的隐世生活

桂西北是指桂林龙胜县、柳州三江县与贵州东北部以及湖南西南部交界的地方。那里是云贵高原的边沿,山高水清,不但景色秀美,还有众多的民族风情:吊脚木楼、梯田、风雨桥、鼓楼……瑶族、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那里。可是因为交通的不便,他们的日子不为人知。









  桂林—金坑大寨—田头寨

  金坑大寨属于红瑶,寨子和旁边的金坑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上,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过去是这几个寨子通向外界的惟一通道。

  从和平乡转乘龙胜到大寨的中巴车,沿着峡谷颠簸而上。路边是从猫儿山流下的清澈小溪和飞流直下的瀑布,峡谷两边遍布梯田。大约下午两点半的时候,我们在大寨的停车场下了车,行李被售票处前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瑶族中年妇女装进背篓。

  大寨村是金坑这个地方较大的寨子,由大寨、田头、壮界、新寨等五个寨子组成,它们被满是梯田的大山包围着。村子有400多人,都是红瑶。

  据说,他们是五百多年前从一个叫“通大坪”的地方搬来此地居住的。那个叫“通大坪”的地方原先有一棵年年开花的松树,红瑶的先民在那里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树被别族弄死了,他们的田地从此就没有了收成。

  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迁到这里。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地也开恳得越来越多,就有了今天的金坑梯田。

  红瑶是瑶族的一支,因妇女外衣花纹图案以粉红色为主而得名。大寨的红瑶男人已基本没有什么服饰特点了,中老年妇女依旧有穿传统服饰的习惯—粉红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折裙,非常的艳丽妩媚。那里的女子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和织布,从嫁衣到婚后全家人的衣服都出自红瑶女子勤劳的双手。













  龙脊—程阳桥

  侗族是个靠水而居的民族,在水边居住就要架桥,因此,千百年来造就了他们不用一钉架桥的精湛工艺。侗乡的桥称风雨桥,这是种用木头的榫卯结构架起的桥,上面盖有瓦顶遮蔽风雨,所以称风雨桥。三江县程阳寨前的程阳永济风雨桥是这种架桥艺术的典范,不但规模大,而且工艺精湛。

  程阳桥约建于1920年,长64.4米,宽3.4米,高10.6米,是三江最大的风雨桥。据桥边马安屯的老人讲,建这座桥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是由程阳八寨的村民集资兴建的。

  桥面由木板铺成,隔不远就有一条粗大的圆支撑,两边有木栏杆。从桥面看桥顶,横七竖八大大小小的木方子、木梁贯穿其中,结构非常复杂,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些令人眼花的木结构都是利用榫卯连在一起的,非常结实,极有美感。桥上有5个3层的桥楼,分别立在桥下5个石砌六边形的桥墩上,桥墩迎水面和泄水面都设计成尖形,以便减小阻力,利于洪水下泄,这种设计使程阳桥近百年都没有被洪水冲垮。

  桥下的程阳河边有几个水车,迈着古老的慢步在一竹桶一竹桶地把清澈的河水装进竹制的导水渠,浇灌着河边开满油菜花的田地。侗人们利用水车的历史很久远了,这种利用水力灌溉的古老方法,在程阳桥边的古老村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过桥后沿着石板路前行,就是程阳八寨的第一个寨子马安屯。在马安鼓楼里,几个还没有开始农忙的老人们围着火塘闲坐聊天,看有外人进来,就热情地招呼坐下。

  程阳八寨的侗人大多数都是由江西迁来的,在这里居住的历史有六百年左右。寨子保存着较纯正的侗族生活方式,妇女着蓝黑色上衣和百折裙,头上喜欢包白色头巾。正月初七、初八,八个寨子会有抱花炮的活动。程阳河像条飘带一样绕着程阳侗人居住的这块土地,平整的水田包围着星星散散的灰黑色的村寨一直到左边的山脚下。









  岜团—独峒

  独峒是三江县较偏避的一个乡,走几步路就可到贵州和湖南。这三省交界的地方是个物资集散地,现在这里依然每天要运二百多头黄牛到桂林,这里有个三省交界最大的牛市。

  独峒小镇由两个寨子组成,老圩场建在两个寨子相连的地方,从新修的街道过一个小桥就到了。小桥是独峒寨的,穿寨而过的小河使得独峒寨恍若一个江南小镇。

  沿着河两边吊脚楼的木柱支起的走廊,一直可以到寨里的一个老风雨桥边。风雨桥比较小,长度不会超过20米,但很古老。桥体已有点儿倾斜,岁月的变迁在桥上留下了很多印迹。桥两边有走廊,是解放前的一些小杂货店,现在还留下了好几个木做的柜台。

人在德国,吃在德国,健康生活

臭美精, 自恋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