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丁克夫妇”为何不愿生儿育女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专电“丁克夫妇”(指双收入没有孩子的夫妻)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的人口数量将创下新低。

  丁克夫妇比例最高的群体,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落后地区和贫苦家庭却生了很多孩子,这种情况对全球的未来发展不利。

  从社会学角度通观全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要孩子的原因,是他们对生活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并非源于物质条件。显然,主要问题出在脑子里。

  丁克夫妇认为,有了孩子,二人世界从此消失,休息时间更少,谈论话题只剩下孩子,生养孩子还意味着大笔花费。他们内心一直很矛盾,是工作还是照顾孩子?享受二人世界,还是和孩子一起?这些抉择让人身心疲惫。而且还要操心——为子女教育、成长、就业甚至婚姻,有操不完的心。这让丁克们恐惧。

  其实,没人真打算一辈子过那种白天逛博物馆,晚上听歌剧的日子。老年时,人们更害怕没有天伦之乐的凄凉晚景。只是丁克夫妇觉得为人父母的责任太重大。养孩子需要付出很多,但这不就是生活么?就目前的人均预期寿命而言,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只占人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实际上,很多丁克夫妇心底这样想:人生在世,就是为寻求快乐,生孩子对自己来说是负担。而且,让孩子来到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一出生就会面临压力和不幸。尽管稚嫩的孩子有陶瓷一般润泽的面庞,还是要忍受很少见到父母或天天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日子,要忍受吸烟的幼儿园阿姨,要忍受父母不幸的婚姻。但丁克夫妇忘了,管束、贫困和苦难有时反倒是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出生率越低,西方媒体和舆论对生孩子谈论就越多,却逐渐培养出不敢要孩子、疑虑重重的男女,只要他们还不太老,就会在要不要孩子上绞尽脑汁。以德国为例,不论是给予生育夫妇更多照顾还是高额津贴,再多的钱也很难让处在这种境遇中不打算要孩子的人改变。

  在西方人印象中,生育与巨大困难和风险相伴,这种印象被不断强化。在这件事上,对那些生活在富裕福利国家并有良好社会地位的人来说,唯一普遍适用的原则就是:能够付出爱的人,就能要孩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