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原故宫副院长等为假古董估价24亿续:涉事者回应

2011年09月06日04:09 新京报 人在德国 社区5 D9 ?  z: {! d; z: O
  一套领导班子,成立了十几家公司,账面繁荣假象的背后,是从银行骗走贷款6亿多。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一审被认定犯贷款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目前此案二审正在进行中。除了富豪的身份外,谢根荣还是位“古玩收藏家”。他托人自制的“金缕玉衣”被包括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专家鉴定价值24亿。人在德国 社区$ P6 M' M* p. i) `  Y
+ n7 e7 b# W! M: s
  “就是为用钱方便,向外洗出大量的现金。”曾在华尔森集团担任执行总裁的郎某道破玄机。5 s2 }" Y9 q2 }6 ~

1 Y* M: p  w; H- G5 k5 _) l) \' V  伪造555份合同骗银行6个亿
1 s$ R) c/ l/ v. o  Y5 ?
% s; F& s& T% G  1960年出生在浙江湖州的谢根荣,案发前担任北京原燕山华尔森实业集团法定代表人,华尔森集团(未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 `3 y6 b9 Q) E$ R9 B. k) ^2 d& E$ V7 R0 D. L
  据原来的部下称,华尔森集团下有十几家公司,基本上都是一套人马,混在一起办公,根本分不清楚是哪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是谢根荣,大事小事都是谢根荣一个人说了算”。" k7 L- \0 N* x( E+ h9 h) Q

1 L8 P# c, F5 D- y  据法院一审审理查明,2000年9月,谢根荣以“东华金座”房地产项目,伪造555份房贷合同,从北京建行的5家支行,骗取贷款6.6亿余元。) v0 i; Z# O: S: V
0 e4 {% k% O: e$ A# Y- a
  领行长看“玉衣”显示实力
7 ~% e  G3 o  `
( y# ]) ]5 A& |- u9 D' ^  据建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支行行长颜林壮称,2002年,他发现“东华金座”项目有问题,于是就和副行长赵峰找到谢根荣谈。
9 s0 L4 c8 D1 t- q( E- t9 ]" l- w, X& V$ S( L9 c5 {4 }
  当时,谢根荣提供了事先准备好的虚假企业财务报表等材料,使颜林壮等人认为华尔森集团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企业。( H8 f' j, U, @

( a; e9 w4 [2 \; x* x8 J/ c5 \2 {  据称,谢根荣还领着颜林壮等人参观“根荣陈列馆”。他指着一件“金缕玉衣”对颜林壮说:“全世界只有两件,专家已经做过鉴定,市场估价24亿。”rs238848.rs.hosteurope.de% Y1 @9 s  |, r/ c- G' }

. q) x- x; \' s' C# U( \4 S: t  随后,谢根荣还出示了有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签字的评估报告。/ P- R4 i$ M9 ~+ h0 D- K1 a
. o7 g4 f: I& o
  最终,两名银行高层做出了个错误的决定———发放企业贷款盘活“东华金座”项目。后经法院查明累积金额达4.5亿余元。
$ o+ J! p1 d. q0 N人在德国 社区) k0 N' k2 I$ b% m) [' a
  直到后来审计署在审计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时发现问题,2008年3月,谢根荣、颜林壮等人被抓,至案发尚有5.4亿余元贷款未能归还。
' |& t3 [9 T' ]$ o/ @2 w$ X+ m2 m
8 f/ n) ]6 L  L3 G  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随后谢根荣上诉,目前此案二审正在进行中。
$ ~+ d/ O* w2 `' ]  n  S! t' t) \rs238848.rs.hosteurope.de
2 k% i! C- v# h  ■ 揭秘) a! K- D9 Q- w( `

  F3 V! ?0 l5 Q) w& R4 A# e  专家“光看不上手”估价24亿
: B# Y+ o2 U) q/ U) {5 M  I# E0 o* i# u
  据谢根荣的哥哥称,从1998年开始,谢根荣用华尔森公司的钱收集古玩。古玩大部分都是从南浔镇的江南一条街买的,大部分都是赝品,买古董的钱入公司账,入账的价格都是谢根荣定的。
/ C% J6 L% B7 N. d4 n8 [# ]% ?& x- @& M. A/ {; s
  “他给我玉片,我串成玉衣”( D$ K+ C, ?$ [

( n; [: E/ x$ H# `, [! }8 {  因为都从事收藏,谢根荣与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主任牛福忠结识。
6 l& m) U' f* C2 W3 f
+ b4 U9 W0 s+ p: ]* e  据牛福忠称,谢根荣有两件玉衣古董(一件“绿玉衣”,一件“白玉衣”),但实际上都是他用谢根荣给的玉衣片自己串出来的,“并不值多少钱”。人在德国 社区" k) R' ^7 g& D+ U

4 @, j! Y. D  m人在德国 社区  顶级专家隔着玻璃估价24亿! d& T* b( O4 q

7 g' `6 o% s: ]8 g3 R+ ~9 ~* V4 X) \7 F  后来,谢根荣坚持让牛福忠找专家鉴定评估。
, p: F, v) F, U. H, W( k% i7 hrs238848.rs.hosteurope.de3 n% y' v( `# f( L' q
  牛福忠称,他找了王文祥(中国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王文祥又找了杨伯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富绪(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原主任教授)等人。
/ _: v. P+ x: G9 n; rrs238848.rs.hosteurope.de
% ?2 O0 y8 K# ^! e' c% v; e  D人在德国 社区  据媒体报道,杨伯达承认当时就在装“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他说,如果是鉴定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肯定不能光看,必须要“上手”。4 z: N& \/ f$ ]- E# N9 V
人在德国 社区$ y& M# e$ q" D* j
  5位专家给这件“金缕玉衣”写了个文字说明,出了一个评估价:24亿。据悉,谢根荣给了专家几十万的评估费。
/ y3 k% p. l4 }' f7 L人在德国 社区人在德国 社区; x  T& Z/ l' C4 d6 ?2 A6 G" V
  “买古董是为向外大量洗钱”
, J0 S( G. {8 I3 x+ Srs238848.rs.hosteurope.de$ a' p4 `" B1 E, q  L6 U
  曾在华尔森集团担任执行总裁的郎某认为,公司出钱买谢根荣收集的古玩,为了让谢根荣用钱方便,“买了一些文物,用意就是向外洗出大量的现金”。其实那些文物不值多少钱,谢根荣对外号称这些文物一共值几十个亿,“一些懂道的朋友看完后都说不真”。' x5 z5 `7 P# H& d# {$ h8 p

3 p0 C% z% a* ~  prs238848.rs.hosteurope.de  ■ 对话8 ?0 e; M' K: P9 H; J/ G
人在德国 社区3 y7 g, ?' T8 H- I
  昨晚,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电话未能接通,其他参与的专家基本都已年过八旬,其中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史树青2007年已经过世。记者联系到当年鉴定的专家杨富绪。
: L% R* ?( J/ q. p5 I) Z5 q0 Wrs238848.rs.hosteurope.de
7 q1 z% V* u& L. |$ b; Wrs238848.rs.hosteurope.de  “不是没法驳,是没考虑驳”4 C3 m$ h! X# j% [6 I' s, b, _+ T5 U

: a& C  e6 t& r8 |% y1 E. z  新京报:为什么隔着玻璃罩鉴定?
  {/ P2 D+ h: x5 r! o
+ E& i* I0 u% |6 ]! Wrs238848.rs.hosteurope.de  杨富绪:说明那东西很宝贵,两个人如果长期在一起上班,20年、50年,隔着800米就能认出来,玉器也一样,在眼前一晃就能感觉出来,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客观事实。8 \' h- E2 ^2 F+ U+ M- M

! v0 w% \2 b& D% W  新京报:规范的鉴定程序是怎样?当时怎么得出24亿的结论的?人在德国 社区: t9 j& V0 e/ j. m
* b, y' r! N7 w0 V
  杨富绪:一般是由正规的鉴定单位做出有说服力的报告,然后评审组给出评价,这次“评估组里有名人”,史老(史树青)、杨老(杨伯达)都在,当然要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 _! G: T( U9 o( G. ^, S$ p# f/ ^) A5 u( Z, m7 E/ K
  新京报:是谁说的24亿?有没有人反驳?
2 k! f' G" |) j# G5 L! s  G
+ B( n! E0 r0 ]+ Y+ L  杨富绪:如果史老说了24亿,会有人说是23吗?你想想。不是没法驳,而是没考虑驳……面子呗……不是说谁过世了就把责任推给他。黄金有价玉无价,不像买条裤子那么容易下结论。再说谁说是假的?现在谁能给这件(金缕玉衣)做定论了吗?& i( {$ f3 e, `8 T' z

3 y" [9 U* J# [4 A" T# A  新京报:鉴定是有偿的?人在德国 社区* _  t5 @  G& Q; ?
" r0 G. T) J0 y1 u3 u8 S
  杨富绪:到现在我还没见过鉴定没有报酬的,但那次是我参加鉴品以来最高的(不透露具体数额)。
4 v8 L* T1 Q  v, W% F人在德国 社区
. }% `; X+ V. Q2 Q& G  “现在这么说,是因人死了”0 G  {% h! `) s$ J% l4 G
% H8 K( a9 ~( c) S
  对于多名当时鉴定的专家,都以“史老在场,说了24亿不好驳”为由,将责任推到已去世的史树青身上。昨日,史树青的遗孀夏玫云持不同意见。, {, v2 h/ }& u7 Q, ?) c0 W# Q

" j, p. h% H3 V) b0 }# _  新京报:参与鉴定的专家说,当时收了过万的鉴定费。
$ e2 ~/ J" E* d. K
4 g) [8 p* \1 `& `& J  夏玫云:史老晚年经常被邀请出去做鉴定、开会等,如果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我真的记不起来。人在德国 社区: A9 s1 l* _; k: `! z

4 F4 s" n' b' P$ Z9 L0 }+ r  新京报:其他专家都说当时是听史老的,所以才定了24亿。" I( Z/ e# ], L. v( s# W

6 c6 [. `* F* j! b, u( r  夏玫云:这是他们现在这么说,因为他(史树青)死了,我更关心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鉴定的,到底是这个(金缕玉衣)是假的,还是玉片是真的,但是是自己串起来的。6 g9 n: U( P! j) k
人在德国 社区1 S& d4 {) A( y, U
  新京报:史老有没有可能看走眼,存在鉴定错误的时候?: {3 P, L* N6 Y$ O
( Q) z3 {/ G! X' C5 J
  夏玫云:鉴定是一个科学认识、逐渐认识的过程,谁也不可能没有走眼的时候,十年前根据当时掌握的文献和技术认为是真的,十年后可能又会有新的认识。rs238848.rs.hosteurope.de  O1 {1 F4 P1 W7 H1 ?; L  `

5 o& K  d4 N8 r. V  Y* h4 p/ I/ L  ■ 追访
; L! P9 H3 `% g$ p) d& q  s! e% d4 P5 i. t$ j% K, P" o- f3 D- T
  钓鱼台租房一年数百万独自办公用
. {7 N) u9 j7 P6 F/ f" z
3 Y, n5 V7 i3 p9 G- frs238848.rs.hosteurope.de  谢根荣供述,最初是靠房地产起家,2003年前后资金链断裂只能靠借房贷为生,“这么多年主要就是东华金座和草岚子卖点钱,没别的收入”。rs238848.rs.hosteurope.de1 [- F* l9 E3 t- X8 ~
- M% F8 |) v) u% @5 I, l
  谢根荣的副手证实,华尔森集团从成立开始,一直都是靠银行贷款生存的,基本上是负债经营,通过借贷来维持公司的运转,贷款的资金成本是非常高的。rs238848.rs.hosteurope.de: c8 y% E- Y- Z2 l$ n% r
# J& ^7 a+ p) |+ w( k/ x* V  ]
  个贷资金到公司账上以后,除了一少部分用于工程和支付融资的费用外,其余的大部分被谢根荣用于偿还他个人以前的债务、乱投资和他个人挥霍占有。2 s5 V4 m' U) e' Y/ }* I$ N0 M

& G" U+ R- V, X, A  为了突显身价,谢根荣在钓鱼台国宾馆租了一套房子办公,每年要好几百万的租金,就他一个人在那里办公;在官园买了两套房子,价值300多万,在贡院六号有一套房子,值1000万。4 B, `  v: U6 \! L/ |/ m, }

+ O% g  P) V1 L1 y' ^8 u% F+ z  谢根荣承认,贷款得来的钱,基本都用于了投资和个人消费。他自称有三辆奔驰,一辆黑色的劳斯莱斯,装修华尔森宾馆用了2000万,招待费有三四千万。人在德国 社区1 K- ~% m1 u. b' L

  e/ A' \% l& C3 X  s  1996年至今,其在钓鱼台花了3000万元的租房费,在钓鱼台吃饭花了3000多万。
, \6 @: V5 p6 Y) V8 B1 l  Prs238848.rs.hosteurope.de$ ]; `3 [" a4 n! e  ~+ o
  此外给各地各单位的赞助约1千万;给西什库大街修路花了两个多亿;其个人购买高尔夫俱乐部会籍花了100多万;其买古玩花了1个多亿……
9 U4 b8 v8 J) _; \7 zrs238848.rs.hosteurope.de
' G, B/ c) H$ F0 m  此外,谢根荣还被部下指到澳门赌博输了不少钱,同时到处乱投资,“有密云机场的一个项目,还有他老家一个什么药厂,都没做成,后来都亏了”。rs238848.rs.hosteurope.de1 W3 f; R1 x4 }7 z8 `4 }

+ Z( F- T1 W4 Y. B5 r& a人在德国 社区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