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蚂蚁的故事

  与蚂蚁交往了50多年,贝尔特·荷尔多布勒(Holldobler.B.)和爱德华·O·威尔逊(Wilson.E.O.)给这些好战者的评价是:“如果蚂蚁掌握了核武器,它们很可能在一周内毁灭世界。”
这两位分别来自德国和美国的蚁学家,从十三四岁起便与蚂蚁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发现了8800余个蚂蚁种群,于1990年合作完成了《蚂蚁》一书,随即获得美国普利策奖。《蚂蚁》的通俗版《蚂蚁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蚂蚁鲜为人知又有趣的一面。
蚂蚁战争的导火索说起来和其他动物很相似,无非为了地盘、食物和求偶,而这些都与生存密不可分。在食物短缺与早春群体发育时节,蚂蚁的战事会达到高峰。
非洲博茨瓦纳丛林中的蜜蚁,身形为普通非洲蚁的4倍,战事到来时,蜜蚁擅长运用心理战灭敌之威。有的蜜蚁爬到小卵石顶上,居高临下地向对手炫耀武力。有的努力抬高身体,微微鼓起腹部,使自己看上去比实际个头更大。若对方表示屈服,战斗旋即结束。胜利者像踩高跷般伸长了腿脚,气宇轩昂地寻找下一个决斗者。
在一场地盘争夺战中,千百只蜜蚁工蚁会采取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厮打,有的紧紧掐住对方的脖子,有的生生扭断了敌人的手脚。交战双方在巢穴与战场之间来回奔跑,当“蚁”多势众的一方与对方的小分队狭路相逢时,前者会立即将后者团团围住,毫不客气地把对方聚而歼之。
兵员充足使蚂蚁拥有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本。从上限看,每只蚁后一生中可生育1.5亿只工蚁,这意味着,仅一个蚁群就能打上15万场“百团大战”。尽管没有条约,蚁群之间的战争却严格遵循着一种共同的准则:失败方决不会向对手发动复仇性袭击,被俘的蚂蚁也不会被杀,不会降为蚁奴去伺候胜利方的蚁王,而是融入新的蚁群,成为正式的一员。这使得蚂蚁的战后生产和生活迅速得以恢复正常。
贝尔特与威尔逊指出,蚂蚁的高度组织性在数万年进化过程中得以固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有形成集体,它们才能被称为蚂蚁。”
在蚂蚁世界中,比战争更频繁的是死亡。每500只雌蚁中,仅有一只能成为繁衍后代的女王。其余的,纷纷死于不可预料的灾祸。蚂蚁每次出洞觅食,都会有6%的同伴遭遇不测。
蚂蚁中的“利他主义”情结或者说分工,使这样一个看似脆弱的物种,得以绵延至今。外出觅食时,工蚁会勇敢地承担起与敌人搏斗的义务,工蚁的生命期只有一周,但采集的食物是自己体重的15~20倍。为了抚育兄弟姐妹,不少雌蚁会独守闺房一辈子,照料自己的同胞。
几亿年间,恐龙、蓝马羚、斑驴等曾与蚂蚁朝夕相处的大个子邻居,一个个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小小的蚂蚁所占领的地盘,已经与人类旗鼓相当,据估计,地球上所有蚂蚁的重量已相当于人类的体重总和。
就像人类需要朋友一样,蚂蚁也有相处甚欢的睦邻友好。每当蚜虫、介壳虫、浅蓝小粉蝶外出时,蚂蚁们就会守候在它们出行的路上,见面后,蚂蚁用触角轻轻拍打对方头上的触毛,这些邻居就会摇摆着臀部,挤出一粒甜甜的淡黄色蜜露,这些混含果糖、葡萄糖与蔗糖的分泌物,是蚂蚁的美味佳肴。此时,蚂蚁会毫不客气地笑纳,一口吞下去。别以为这是蚂蚁得到的免费午餐。作为回报,蚂蚁要充当这些邻居的保镖,帮助它们赶走黄蜂、苍蝇及甲虫。必要的时候,蚂蚁还会帮助这些邻居寻找更安全和食物充足的地方,一些“热情好客”的蚂蚁甚至会把邻居带到家中常住。
这种共生现象被生物学家证明是陆地生态系统史上最为成功的模式之一。贝尔特和威尔逊因此感慨道:如果人类灭绝了,剩下的生物仍将重新恢复生机,地球千疮百孔的生态系统也将逐步自我恢复、改善。但如果蚂蚁灭绝了,后果是灾难性的。
《蚂蚁的故事》 [德]贝尔特·荷尔多布勒、[美]爱德华·O·威尔逊著 夏侯炳译 海南出版社出版
Share |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