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海上霸权的挑战超过德意志帝国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有关中国崛起和美国衰落的观点认为,大肆宣传中国的实力,同时夸大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损失会“导致中国的自大和美国的担忧”,从而减少亚洲大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机会。奈的结论颇有道理。对战略形势的错误理解会导致错误的战略。不过他的结论是通过一个值得怀疑的历史类比得出的,将中国的崛起与一个世纪前的德意志帝国相比较。

约瑟夫·奈说,实际上,那时的德国比现在的中国威胁性大多了。今年1月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对美国构成的威胁离1900年德国对英国的威胁差远了。”假如是这样的话,华盛顿方面大可不必紧张地随时准备应对幻想中的中国威胁。

这种观点既对也不对。中国与德意志帝国的相似度超过了奈的认识,而其区别是,相比德国对英国,中国对美国的海上霸权会构成一种更严峻而顽固的挑战。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历史都没有给我们多少安慰。

首先是相似性。奈认为:“德国的工业实力在1900年就已经超过英国,而且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奉行冒险主义的、着眼全球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也必将导致冲突。但今天中国的政策却侧重于其所在地区和自身经济发展。”的确,德国在许多经济指标上超过了英国,而中国在GDP这类指标上仍落后于美国。即便如此,德国也是到世纪之交时才开始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海上实力———这也是英德交恶的主要原因。它的远洋舰队即使仍在筹建中也十分强大,就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样。

威廉二世皇帝的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蒂尔皮茨在1898年才推动议会通过了首部海军法,允许组建一支有19艘战舰的舰队。1900年又出台了第二部海军法,舰船的数量翻了倍。不过要把法律授权变为军力还需要时间。在工业时代,设计和建造战舰需要很多年。柏林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领导人会发现自己与当时颓废的英国领导人处境相似:未来的敌人已经开始为一支尚未成熟的强大舰队打造龙骨,而这种疯狂的建造背后的意图还有待推测。我们不要回顾性地夸大德国的力量而贬低中国。

奈说,英国认为德国的冒险主义令人担忧是因为它着眼于全球,这种说法偏离了主题。英国对德国远大的帝国野心并没有多大意见。事实上,在德国统一之后的数年,英国还在鼓励这种行为。真正让英国开始担心的是德国外交政策在海军上的体现。远洋舰队的设计传递了一个信号。船只的建造者必须在速度、航行范围、装甲和武器装备等因素中做痛苦的权衡。加强装甲或配备更大的火炮就会增加船的重量。船越重,燃料消耗越大,航行范围就会缩小。德国的海军设计师最后选择了火力和装甲———这就意味着驻扎在德国北部的战舰不可能航行出北海以外。随着远洋舰队的成形,英国官员们这才认识到德国要在家门口挑战英国皇家海军。与现在的情况一样,那时的海上霸主开始对崛起的对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发展海上力量感到焦虑不安了。

现在来说说不同。相比德意志帝国,中国是个更理智的竞争对手。像德国一样,中国并没有花太多的资源购置船舰和武器来将势力扩展出近海范围。而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也没有浪费更多的资源用于遥远、昂贵的帝国冒险。比起善变的威廉二世,中国领导人更擅长管理国家财富。

再说,中国的地理位置离现在的海上霸主很远,而德国不幸位于主要对手的家门附近。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了地理位置遥远的优势,这对美国造成了当年英国皇家海军从未遇到过的压力。英国指挥官不用担心要从不列颠群岛的基地长途跋涉去作战。皇家海军与德国战舰之间的交手只会在北海或英国外围进行。相比之下,美国军队可能要从夏威夷甚至美国西海岸一路跑到西太平洋。中国军队设计了“反介入”战略(又称拒止战略———本报注)和军队来充分利用地利。概括地说,尽管在经济和军力上落后于美国,中国在自己的沿海具有很大的主场优势。德意志帝国的领导者会羡慕中国这种战略条件的。

中国领导人的海上战略只局限于亚洲并且只把资源留用于自家附近,这证明,比起威廉二世和他的军队将领,中国人更加审慎,也更适应自己的战略环境。奈教授是对的:亚洲并不是注定要发生海上冲突的。尽管如此,从德国人的标准来看,中国还是可能成为一个有力的对手

Share |
Share

TOP

他们的目光太短浅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真正的朋友,不是靠金钱来维系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