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通人性
上个世纪末,一部美国影片《马语者》曾风靡欧美,片中那个能用特有语言与马交流的奇人汤姆•布莱曼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影片男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一位生活在美国怀俄明州的普通牛仔,名叫布莱曼。
其实在1998年《马语者》之前,布莱曼在美国已小有名气。电影公映后,这位现实中的马语者更是名声大噪。最近,布莱曼出了一部自传,记述了自己同马的不解之缘,再次引起媒体关注。在接受采访时布莱曼说,问题的关键所在是你要学会倾听,“生活中,我碰到不少令人讨厌的人,可是,我还从来没有碰到过一匹讨厌的马。我是马的朋友”。
幼年不幸
幼年的布莱曼没有感受到一点家庭温暖,暴虐的父亲常常拿他出气。只有牧场的牛马伴随左右,给他温情。每当夜幕降临,父亲回到家里,他都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布莱曼有头结实的小公牛,名叫辛普逊,整天跟着他。当布莱曼所骑的母马怀孕后,布莱曼就想用辛普逊代替。一开始自在惯了的小公牛就是不就范,死活不愿意后背上有个马鞍,而小布莱曼却非常耐心,通过各种手段同小公牛“套瓷”。软磨硬泡后,小公牛不但驮他,每次还主动伏下身来,让小主人爬上去。那年他还不到8岁,个子很小,而小牛却又高又大。
但是,可恶的父亲在一年后却把辛普逊杀掉吃肉了。“其实,父亲觉得连我都是个多余的东西”,布莱曼回忆说,“他连问都不问就把我的小牛杀了,根本不管我是否伤心难过,更可怕的是,他还非要我和弟弟一起动手”。
可是,他只能偷偷落泪,让父亲发现,难免又是一场皮肉之苦。就这样,“我不但充当了帮凶,而且还不得不假装津津有味地嚼‘朋友’的肉”。
后来,布莱曼被一家牧场主收养。虽说脱离了父亲的虐待,但是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马群成了他精神的家园。童年的不幸和同马的相处使他坚信:马,像人一样,是不能通过暴力驯服的。成年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马语者”。
言传身教
今年34岁的布莱曼喜欢喝不加糖的咖啡,喜欢乡村和西部的民谣,喜欢开玩笑,性情敦厚,为人和善,看起来同一个普通的牧马人没什么两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已经在美国30多个州办过驯马短训班,每年都要去念40场的“马经”,他也成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马语者”,引发了一场遍布全美养马业的革命。以他为原型的《马语者》一书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畅销世界106个国家。
1998年,《马语者》被改编成电影,他被特约为技术顾问,甚至有传言说他曾经为男主角做过多次替身。
很多马,不管有什么问题:不进圈,挣缰,踢人,咬人,不上套,经过他的一番调教都变得乖巧异常。而他从不用马鞭、马嚼、笼头等“刑具”,见过他驯马的人都说简直是神了。布莱曼却说其实这些一点都不神奇,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了解和掌握。
布莱曼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爱马者的敬重和喜爱。
他的学员既有奥运会冠军,也有没有马高的娃娃。许多人都把他的话当成灵丹妙药,而实际上他的方法确实方便易行,往往立竿见影。他强调,人要想驯好马,首先必须克服纠正自己的错误。他是既教马,又教人。
学员听课的时间不等,从几分钟、几个小时到3天。无论年龄大小,背景如何,有一点是共同的收获:他们都学会了如何从马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人类,不少城市里的养马人喜欢将马寄养在马场,以为对马好就是给马一个漂亮的马圈,喂好吃的。可照布莱曼看来,那些貌似讲究的马厩其实是个“集中营”,“不信你把自己关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每天都眼巴巴地等着人来,可你的主人却每周只来两次,来了也不过就是打个幌子,你会怎么想?”布莱曼说道。
目前,布莱曼已做过4000多场现场示范,不久前还应约到澳洲传授养马之道。(《环球时报》2003.01.20 第11版)
图片:
女儿很小就被布莱曼抱上马背。
来源:环球网 http://www.huanqiu.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