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2月27日在京揭晓。

  这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

1 .北京大学 “太阳风起源和太阳风的形成高度”;
2. 北京大学 “使用单层分散型Cu鄄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
3. 清华大学 “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研究”;
4. 复旦大学 “哺乳动物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技术的新方法”;
5. 上海交通大学 “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
6. 天津大学 “精馏过程强化研究与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
7. 同济大学 “国家863燃料电池轿车”;
8.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银河麒麟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
9. 西南交通大学 “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10. 重庆邮电大学 “TD-SCDMA手机基带芯片的研究与实现”。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活动,至今已主办八届。这项活动及时反映了高等学校取得的重大科技进展,对于加速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及跨越,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TOP

“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涵盖了生命科学、化学化工、能源、交通、电信等领域,充分说明了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实力。天津大学“精馏过程强化研究与大型化关键技术系统集成”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李鑫钢教授表示,学校的这个项目获得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不偶然,学校有80多个硕士、博士先后投入到这个项目中,集中了天津大学在化学化工方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争取到企业的大量投入,才取得了该项目的成功,对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解决制约炼油和乙烯分离过程大型化的瓶颈问题,对实现国际先进水平的规模效应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同济大学“国家863燃料电池轿车”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余卓平教授对记者说,这个项目能够入选,说明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对能源问题的重视。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减轻大气环境污染,促进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说,光是这个项目就申请了51项专利,其中17项获得专利授权,充分显示了自主知识产权对于科技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过去我们走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结果市场被别人占领了不少,核心技术却没有几项掌握在自己手里,老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教育部科技委员会主任倪维斗感慨地说,“不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会永远被别人压在科研的底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科技委评选的十大科技进展对于鼓励高校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对吸收消化引进成果的创新有特殊的意义。”

另外,重庆邮电大学“TD-SCDMA手机基带芯片的研究与实现”的自主知识产权,对我国3G技术和产业化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表明我国高校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为我国在3G时代彻底结束“中国第一代手机没有发言权、第二代手机完全没有核心技术”的尴尬历史作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

自主创新是2005年度十项入选成果的共同特点。无论是北京大学“太阳风起源和太阳风的形成高度”,还是清华大学“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研究”,还有复旦大学“哺乳动物基因突变和转基因技术的新方法”以及上海交通大学“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无一不在某一个方面体现了创新意识,才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培养了创新型的人才。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让我们摆脱对国外关键技术的依赖,开辟高校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天地。或许这就是获得“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成果给我们的启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