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000-3000美元不稳定论

yes.gif
http://blog.sina.com.cn/u/1182588165

人均1000-3000美元不稳定论
作者 李方

做媒体的朋友应该感觉到,年底年初好像各方面都绷紧了神经,面对一些突发事件都是如临大敌,生怕报道不妥会出什么乱子。

为什么会这样?在MSN上跟朋友讨论,朋友会有很多猜测和感慨,而我似乎并不敏感。我说,类似最近的突发事件,以前也不是没有呀,你随便找个地方来的人问问,恐怕都能跟你说出好几件,而且性质可能更恶劣――问题是,以前并没有这样如临大敌乃至弄到神经兮兮的呀。

也就是说,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件未必真的比以前大幅度增加,但是很可能我们在判断其性质上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松花江污染完北江污染,这里闹完事那里闹事,的确也够频繁的。但我认为,以前未必不频繁,不过是捂住未能披露而已。今天的不同,在于捂不住了,在于资讯传播太发达了。我就听过一位部长级的意识形态官员私下讲,他每次到地方去都要跟大员们说,出了事千万别捂着,你们及早发布消息,主动权就在你们手里;发布晚了,让小道消息占了先,你们就准备倒霉吧。这个经验之谈,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能够明白,所以出了事赶紧发布消息赶紧报告,于是好像各种事故爆炸般地多了起来。

我想可能很多人也都听说过这样一个理论:从世界范围内观察,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内,出事故的概率最高,因而也最有必要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花大力气。而现在,比如我国刚刚把去年GDP调整到1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刚好1500美元,恰恰处于所谓“1000-3000美元事故多发期”的中间点上。也有人在谈论这个阶段什么时候能够熬出头,乐观的预计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相对悲观一点,2010年?但无论如何,眼下这几年需要熬,我想至少这是上边的统一认识,不过不便公开宣扬罢了。

人均1000-3000美元论,国内来说,最早应该是去年或者前年矿难接踵而至时,相关研究机构提出的一个概念。当时似乎没有引起更广泛关注,评论者顶多认为这不过是为推脱矿难责任张目。其实呢,矿难只是这个直观性理论在应用中的一个侧面,而且国外的矿业发展的确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究其本质来说,它研究的并非某个子行业的状况,而是更关注由于各行各业都面临相近的处境,因此整个社会可能出现什么反应。一个经验性的结论是,社会稳定度很可能下降,甚至导致连锁反应――这当然是执政者需要严重关注的。

我想,上上下下在这方面应该不存在太大分歧:咬紧牙关把这个非常时期挺过去。不过它也可能在知识界造成新的分裂:一些被有些人视为可以因此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件或者说节点,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真的是影响了社会稳定。我已经看到过这样的争吵,而稳定论持有者竟然是我原来印象中颇为敢斗之人――最关键是,由于内心笃定,他居然真的敢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发表,并且准备迎接此前同一战壕战友的大张挞伐。你看,分裂往往就是从观念分歧开始的――尽管大家可能总目标还一致,但是在路径选择上已经出现分歧。这种分歧,同样与稳定与否的话题密切相关;而以往,我们似乎更多认为,稳定与否仅仅在于有没有死人、能不能善后等等,仅仅在这个层面上。

曾经跟一个朋友聊天,我们谈到未来理想社会什么时候可望实现。当时我就跟他谈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论。我说,现在我们一千多美元,假如马上搞美国那样的大选,你认为什么人会被选出来?朋友想了想说,一定会是那种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人吧!我说,你乐于接受这样的人吗?他说当然无法容忍。我说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人均1000-3000美元这个坎儿熬也要熬过去的原因吧。没办法啊,这区间如果有点什么大事发生,那么得志的人几乎一定是民族主义者加民粹主义者,恐怕不是国家之福,也非民众之福。

当然以上只是一面的话,另一面的话也不好讲。我只是说,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可能性,并尽力避免最坏的那种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或许我们可以理解这句格言:你不必奢望最好的,但是你有必要避免最坏的,那样你就可以对自己有一个交代了。

最近的确是风声紧,好像各种事都堆到一块儿了,我们这些做媒体的人当然郁闷,因为限制很多啊。不过,如果在这样一个宏观框架里进行考量,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自觉呢?当然,你也可以完全不同意这个框架,无视其存在,继续固守你的理论的纯洁性和行为的正当性,那么我也只好表示敬佩――呵呵,敬佩往往是我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人和事抱有的一种本能的态度。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