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限外语招牌须加中文 名牌商店反应不一

何惜薇(上海特派员)

何惜薇(摄)

  上海市语言文字管理委员会计划在下个月推出为期半年的规范商场和商务楼宇等招牌文字宣传活动,活动以教育与引导为主。不过,一些名牌商店担心,店招附上中文后会影响品牌形象的统一。

  中国自2001年就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希望能使通用的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据报道,上海市各区县早已成立了监测网络,一旦发现店铺挂上纯英文或繁体的招牌,就会向商家反映如何做出修改,以符合规范标准。

  上海市政府原本规定,在上个月中之前,所有商店采用外语标志时,都一定要加上中文。但不少店铺,特别是国际名牌店,都还没这么做。

  以国际品牌汇集的卢湾区而言,区经济委员会自2003年起,就针对区内一些地方集中使用英文或繁体字做店招和广告的现象,进行了规范工作。

  区经委工作人员受询时强调,该区要求店招包含三个要素,即外文原牌、品牌简体中文名称和品牌原产地。该工作人员也说,部分商家碍于原来的合同没硬性规定须使用规范店招或租赁合约即将届满等原因,不愿更新店招标志。

  他说,对于坚持不修改不规范店招的企业和商家,区经委会将把情况上报市政府的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接手处理。

  走在卢湾区的淮海中路上,时尚时装店H&M的专卖店门前,装上了“海恩斯莫里斯(瑞典)”的中文副标,而高级品牌Beauvillon门前则出现“必梵珑(法国品牌)”的中文标志。

  其他地区部分的服饰品牌商店也陆续亮出中文“身份证”,如丹麦时装店Jake & Jones和Vero Moda分别为“杰克·琼斯”和“维莎曼”等。然而,一些著名品牌如服装店Zara、名表Rolex和水晶Swarovski专卖店则仍只悬挂了外文标志,没出示飒拉 、劳力士或施华洛世奇的中文身份证。

  本报记者针对规范店招一事询问了香水和化妆品品牌香奈儿(Chanel)、名牌手袋商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腕表首饰店宝嘉丽(Bvlgari)的相关负责人,但大家都说不清楚须使用规范店招。

  宝嘉丽负责人指出,只知道中国各地要求商家在收据等使用中文,但不清楚原来店招标志也得加上中文。她说,宝嘉丽是个国际品牌,非常重视品牌形象的统一:“我们的标志全球都一样,如果随意更改,客户会以为我们卖的是假货。”

  对此,语委会负责人表示理解,并了解一些国际品牌如果使用中文名称,须得到总部的批准,“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不过,他强调,由于国情不同,一些世界著名品牌和公司在上海经营时,单一使用英文招牌和标价等,会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削弱了一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上海市是个相对比较重视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中国城市之一。在首都北京,不久前则出现了一名中国律师因不满用餐的收据上充斥英文,而决定将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的事件。据报道,原告单华强指责麦当劳侵犯了文字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认为中国既是“一个主权国家,任何企业在所在主权国家内经营都有使用该国法定通用语言文字的义务,这是对该国主权的尊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