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
  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原来是从梵文UPADHYAYA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亦不限于男子。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着对一般出家男子的称呼,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

  问: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的称呼?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团体,至少要有4个人以上才能组成憎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只能称僧人。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尼"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

  。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问:什么叫法师?

  答: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问:什么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叫"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赖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

  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畜私财,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问:请谈一谈僧人的衣服问题。

  答:根据佛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7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就是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做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

  问:请谈一谈关于僧人剃发的问题。

  答,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剃发染衣的用意是为了舍弃美好装饰,实行朴素无华的生活。一般出家人也不留胡须,但我国有一部分僧人留须,他们认为出家时应剃须,此后可以留。南方国家的僧人则一律不留须。至于受戒并不需要在头顶上烧戒疤。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

  问:汉族佛寺中常见到十八罗汉像,那是什么人?

  答:应当是十六罗汉(罗汉即阿罗汉的简称,又称十六尊者)。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公元2世纪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更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时,绘图雕刻日益普遍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便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的人有的是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便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问:我国许多佛寺中有五百罗汉像,他们是什么人?

  答:印度古代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来形容众多的意思,和我国古人用"三"或"九"来表示多数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罗汉,在佛教经典中固然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可是随着十六罗汉的崇奉,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于绘画和雕塑,不久便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后人又附会地列举五百罗汉的名字,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近代某些寺院中塑造的五百罗汉像,许多形象都是出自匠人的臆造,或者采自神话小说,以至流于怪诞,失去了佛的出家弟子应有的合乎戒律的威仪。
有时独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2

佛教常识答问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赵朴初老居士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问:为什么一部分佛教徒要出家?

答: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
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
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
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
8.贪;9.嗔;10.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
叫做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
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声”是言教的意思,
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
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
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
数世的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僧伽和佛的弟子〗

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
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
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可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
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证得
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n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
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
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
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
地位。


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
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
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
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
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问: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人之间的神
职。他不应当,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


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制度,一个比丘应当过着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
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非时食过
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
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买
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
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
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问: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
中基本修习的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
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
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问:佛教僧侣对在家佛徒有什么义务吗?

答:一般说来,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
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得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

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
呢?

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
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
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
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
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
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
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
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
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
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
的。


问: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

答: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它
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每
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
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
九晦日。遵守三归、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
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佛陀对
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子女之间、师弟之间、
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
年跋
有时独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