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小平获博士学位思考中国教育

近悉博客上颇受争议的王小平女士获得国际联合论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参照她的简介,她原来应当只有初中文凭,由初中直接到博士,就算大专不算也是连跳了三级。



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想象的,按传统的教育理论,没有完成高中的学业,大学的学业,研究生的学业知识结构上不完善,根本不符合博士的招收条件,何况直接获得博士学位。



其实这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导向问题,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知识导向,严格一点是“知”导向。(知识这个词,其实有两层含义,知:就是从书本上、老师口中、其它途径有所了解。识:就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辨别,可以正确使用。)而王小平被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是因为她的书《第二次宣言》被认为具有经济学博士以上的水平,这其实是一种结果导向。以成就来评定水平显然比用分数或掌握了多少知识来评价水平要来得直接。



人是否可以超越某些初级知识,直接从高级的知识入手?这不由使我想起历史上佛家禅宗的顿、渐之争:神秀上座侍奉五祖二十余年,记忆、研读的佛经不计其数,按现在的说法,在佛学的学术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当时中国佛学院副院长,相比之下,慧能只听人念过一遍《金刚经》,大字不识,在南方未开化之地卖柴,被称为獦獠,按现在的说法,他相当于一个民工。两者学习的时间和所处的地位有天壤之别。但说到两人对佛学的认识和成果,神秀对佛学的理解体现的成果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慧能对佛学的理解体现的成果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相比之下倒是“毫无学识”的慧能高出一筹,所以五祖弘忍破格传法于慧能。后来,慧能在韶州登坛讲法时说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即漸勸,悟人頓修。也许就是他对此的深刻体悟吧。



这虽是佛家故事,却实实在在地表明了对天赋不同的人应采取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其实也就是因材施教。



在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不再做学生,直接做研究,这种方式最有可能很快成才,伏明霞1991年她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时,只有13岁,是年龄最小的世界冠军;我国围棋国手聂卫平、常昊、古力等人也是很小就有很高的水平。体育运动员为什么会英雄出少年呢?因为他们可以不学普通孩子必须学的那些知识,直接学习和研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反复练习。



事实上,其它学问也应当是这样学习的;例如,古代中医常常是由父辈或师傅从小就开始教他们医术,其它的基本不学,所以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把中医学好,所以古代名医辈出,而现代医学院招生,都是高考考上的,一般得有十七八岁才开始学医,所以不易成材,由于成就不太突出,中医不时被人怀疑是伪科学也在情理之中。



王小平也许早在17岁退学时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她直接就退学自己搞研究,虽然她没有顶级的教练或导师,但她因此节约了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的时间专心于自己所爱好的研究方向,能够迅速具有博士的水平也就毫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