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没吃过真正的臭豆腐,在家乡的时候吃的,都估计不是最正宗的了。
臭美精, 自恋狂!

TOP

TOP

湖南的很好吃的,夏天晚上的大排挡
臭豆腐和龙虾,美死啦
我一般闻到这味就走不开的

TOP

认识猴子后就很少吃了,
实在可惜,那时不知道德国还有臭奶酪,

TOP

好象很多北方人都没有吃过.

鄙视!!!嘿嘿!!!

TOP

恩恩 夫子庙那边有一家的油炸丑豆腐不要太好吃哦 我只吃到过一次 其他几次都实在是因为队太长 排不下去了

TOP

谁说南方没有臭豆腐的?你去皖南看看,有种叫毛豆腐的,闻着臭吃着更臭,那才是极品,哈哈~

TOP

王致和臭豆腐

   北京频道 ( 2006-03-29 08:37:56) 稿件来源:北京青年报


    北京的老字号非常多,一说起“王致和”,大家没有不知道的,若提起王致和的臭豆腐,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臭”字名扬万里,传遍了全中国。随着生产经营不断壮大,王致和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大型企业,由原来的石磨制作发展到现在的针磨磨浆制作,由原先的全部手工操作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王致和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改进着。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质高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期发酵、腌制、灌汤、后期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其中腌制是关键,盐量和佐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易造成腐乳的糟烂甚至腐败。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是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使味道变得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黄浆水、凉水、盐水等,使成型豆腐块经后期发酵后呈豆青色。

    那么,这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是怎样的一个由来呢?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会馆中,欲返归故里,交通不便,盘缠皆无;欲在京攻读,准备再次应试,又距下科试期甚远。无奈,只得在京暂谋生计。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学过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会馆附近租赁了几间房,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此物价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饭,适合收入低的劳动人食用,所以渐渐打开销路,生意日渐兴隆。后经辗转筹措,在延寿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自产自销,批零兼营。据其购置房屋的契约所载,时为康熙十七年冬。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传说慈禧太后在秋末冬初也喜欢吃它,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称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取名“青方”。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作者: 周小梅)

我只喜欢吃红方
                               ~嘎~

TOP

曾经靠这个把同一个Wohnung的德国人吓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