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革命先烈已成春游风花雪月

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近年来恢复了清明节祭扫先人的习俗,很多官方单位和学校也利用这个节日组织人员到各处烈士陵园去“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但很多参与者只是把缅怀活动当作一次春游,“对烈士的冷漠令人心寒。”

  据新华社昨天报道,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今年前往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和“红色旅游”的团队已有300多批,人数超过5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几倍,但“一些人的轻率行为和胡言乱语,却不时搅扰着庄严的祭奠场面。”

  报道说,在雨花台纪念碑前祭奠烈士的十几批人,没有一批按规定默哀了3分钟,通常是《国际歌》放了二三十秒就停止了。当记者问负责放音乐的一位女职员时,她说:“脖子埋那么久不酸么?”

旅游成份越来越重

  在烈士纪念馆里,有的学生在嘻嘻哈哈地捉迷藏。有的在看到一名女烈士的照片时,忽然尖叫一声“哇!大美女!来,合个影!”

  有参观者看到用于刑讯的老虎凳、电椅时,竟然说“坐上去简直是享受!”有人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道“有什么了不起!死了活该!”还有的留言对国民党当局“进行吹捧”。

  雨花台管理局局长王光凡说:“祭奠先烈,敬仰先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不少人对革命烈士缺乏感情,对烈士们伟大的献身精神缺乏理解,却让人寒心!”

  管理局接待处处长陈建军说:“人们究竟从啥时候开始对烈士冷漠下来,我也说不清。从表面上看,来雨花台的人数一直都不少,但旅游的成份越来越重,凭吊的时间越来越短。”

  南京雨花台是前国民党政府对中共政治犯执行死刑的地方,中共建国后在这里建起了烈士陵园,使雨花台成为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

与人们对政治冷漠

密切相关

  事实上,烈士陵园受到“不恰当对待”的情况在中国不在少数,一些陵园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出租地盘做生意,甚至开歌厅、舞厅。而陵园生存难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革命先烈”越来越淡漠。

  北京有关学者认为,民众对“革命烈士”的冷漠与人们对政治的冷漠密切相关。在中国,祭奠“革命烈士”是一种政治教育活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官方希望通过这类活动增强青少年对中共历史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拥护中国现行的政治制度。

  但自1980年代以后,这名学者说,饱受“文化大革命”之苦的中国百姓对政治的热情不断下降,一些曾经行之有效的政治教育手段已不再奏效,官方也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

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

TOP

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

TOP

一直是这样啊,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盼着两天,春天扫墓,秋天赏菊。

其实一帮屁孩子知道什么啊?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太多本不应该让他们承担的东西强压在孩子头上,美其名曰这个教育那个体验的,有屁用啊

至于大人嘛,就不好说了~

我思念的城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