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调查

之所以选择这篇报告文学,除了表示我们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关注,也许我们尚能做点什么。
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会感到枯燥乏味,但,继续下去,你将发现.....

                      中国农民调查

□陈桂棣 春 桃

  陈桂棣:男,国家一级作家,在本刊发过报告文学《淮河的警告》、《悲剧的诞生》等作品,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春桃:女,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本刊发过《失忆的龙河口》及《民间包公》等作品,曾获《当代》文学奖。
  二人均供职于合肥市文联。

             引言 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可是﹐很久以来﹐农民在农村中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绝大多数城市人并不清楚。只依稀记得﹐上个世纪末那场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的伟大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自从农村实行了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上连连获得大丰收﹐很快就出现了 “卖粮难”而且冒出了许许多多“万元户”。一时间﹐中国的农民好象已经富得流油了。然而﹐以后不久﹐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很少听到有关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消息了。不过﹐稍后就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曾视为生命的土地﹐远离了曾经日夜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宁可忍受寂寞﹑屈辱和歧视﹐也要涌进各地城市﹐于是﹐数以百计的中国农民掀起的“民工潮”便一次又一次成为上个世纪最后十多年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这些年因为致力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我们有机会经常深入各地农村﹐同时﹐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常听他们聊一些农村里的事。我们发现﹐原先留存在我们影响中的那一幅幅乡间风俗画﹐不过都是遥远而虚幻的田园牧歌﹐或者说﹐是过惯了城市浮躁生活的城里人对乡间的一种向往。而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并非如此﹐或者说﹐农民眼中的农村并非如此﹐他们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他们活得很累﹐很沉重。
  一次﹐为了了解淮河污染的事﹐我们曾路过安徽淮北平原上的一个村庄﹐竟发现那里的许多农民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使我们感到震惊。有一家﹐全家人竟然用卖菜得来的五元钱就过了一个春节﹐生活的窘迫﹐甚至不如刚解放那几年。有位农民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说刨去种子﹑化肥﹑灌溉﹑用机械种收和这税那费﹐假如小麦亩产上不到九百斤﹐这一年就等于白干。而淮北农村能够达到亩产九百斤小麦的﹐显然并不多见﹐可以收到八百斤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一般也只有六百斤﹐就是说﹐如今农民靠种地已难以为继﹐但他们仍然要承担多如牛毛的各种税费。
  农民们含着泪说﹕“大包干留给我们的好处早就一点一点被掏光了﹗”
  我们没有想到﹐安徽省最贫穷的地方﹐会是在江南﹐是在文明天下的黄山市﹐在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话的黄山市休宁县的白际乡。在那里﹐我们吃惊地发现﹐大山里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民一年到头﹐平均收入只有七百元﹐月收入仅摊到五十八元﹔许多农民住的仍然是阴暗﹑潮湿﹑狭小﹑破旧的土坯房子﹐有的﹐甚至连屋瓦也置不起﹐房顶还是树皮盖的。因为穷﹐一旦患病﹐小病强认﹐大病等死。全乡六百二十户人家﹐贫困户竟占到五百一十四户﹐达到百分之八十二点九﹔全乡两千一百八十人﹐贫困人口也占到一千七百七十人﹐达到百分之八十一。可是﹐就在这样一个贫困的乡镇﹐因为乡村干部们搞浮夸﹐居然被上面认定已经脱贫﹐派下来的苛捐杂税﹐压得农民透不过气﹔而且﹐这个乡的乡长又是一个敲骨吸髓的贪官﹐就在我们去之前才被法办。我们在惊讶于贪赃枉法者已是无处不在的同事﹐更令人窒息般地感到话题的沉重。
  离开白际的那一天﹐我们特地选择了从浙江那边下山﹐一路之上﹐竟也发现﹐属于“天堂”杭州市的淳安县中洲镇﹐其实也富裕不到那里去。
  二000年春天﹐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中说了这样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话﹐至少说明﹐我们在安徽省农村所接触到的﹐在别的许多地方也同时存在着。李昌平有关“三农” 问题的上书﹐显然触动了一个大国总理的心﹐朱镕基曾动情地批复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虽非全面情况﹐但我们往往把一些好的情况当作全面情况﹐而又误信基层的‘报喜’﹐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由此﹐一个让我们这些终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百思不解的问题便凸现出来﹕今日中国之巨大变化﹐盖得益于二十多年前那场举世注目的大变革﹐既然是亿万农民引领了中国改革的风气之先﹐现在怎么又会沦为如此尴尬的境地﹖
  不可否认﹐我们今天已经跨入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然而﹐对底层人民﹐特别是对九亿农民生存状况的遗忘﹐又是我们这个时代做得最彻底的一件事。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所面临的﹐已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或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执政党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我们确实没有理由﹐在城市变得日新月异的时候﹐忘却了广大的农村﹔没有九亿农村兄弟真正的富足﹐一切乐观的统计数字都将失去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德怀特‧帕金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至今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未来的改革者来说﹐中国经历的政治经验显而易见﹐但又常常被遗忘──改革进程中应该有明显的受益者。”上个世纪改革之初﹐受益者除了“大包干”的农民﹐还有个体工商户和深圳特区的拓荒者。但是当改革的中心移向城市﹐受益者就变成了新生的企业家阶层﹑通过寻租活动迅速富裕起来的政府官员与勉强可以称之为群体的城市中产阶层﹐而作为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群体──九亿农民﹐非但不是受益者﹐还因为增产不增收﹐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今不如昔”的局面。我们常常娇傲地宣称﹕我们是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1%的人口。我们的农民为十三亿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这不能不是一个世纪性的伟大贡献﹐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我们是在以占世界40%的农民才养活了这21%的人口的。这至少说明﹐我们的农业目前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
  联合国发表过一份《人类发展报告》。这份报告将全球一百六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发展指数的高低排名﹐中国被排在第八十七位。这个排名是很令人沮丧的。当二十多年中国成功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大幅度提高﹐并且由于这种突飞猛进﹐已经创造出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茵﹐却注视着我国农业问题﹐他曾对中国的访问者说﹐中国经济有两大问题﹕一是农业﹐二是人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也说过相同的话﹕中国目前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人均国民收入太低。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它已经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我们现有的现代化水平能不能维持﹐关系到我们通过二十多年努力奋斗好不容易创造出的改革开放成果有可能毁于一旦的严峻问题﹗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我们的文学应该时刻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对话。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作家应不应该缺席。因此从二000年十月一日开始﹐我们从合肥出发﹐地毯式地跑遍了安徽省五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农村。随后﹐又尽可能地走访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批从事“三农”工作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和政府官员﹐作了一次长达两年之久的艰苦调查。
  我们从不怀疑﹐安徽省的农村面貌﹐在全国十二个农业大省中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如果就农村的改革而言﹐安徽在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中﹐就更具有典型意义。因为被称作新中国农村三大改革的土地改革﹑“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两项改革﹐就源自安徽。朱镕基就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在农业问题上﹐在中央要对农业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我往往是会到安徽来调查研究的。可以说﹐我们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从安徽来的﹐安徽为中国的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温家宝也说过﹕“事关农村的政策问题﹐我就想到安徽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这里有许多熟悉情况﹑又敢于发表意见的同志。我每次来都很有收获。”因此﹐我们走进安徽的广大农村﹐其实也就是在走近中国的农民。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的后代﹐并且也在农村度过了无瑕的童年岁月﹐今天﹐当我们奔走在已经变得陌生的田野﹐却依然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内心的冲动几乎要溢出满眼的泪水。这种与大自然血肉般的亲情﹐是我们进入城市后再也没有感受过的。
  但是﹐当我们拿出今天的作家少有的激情和冷静﹐走近中国农民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隐痛。
  我们想说﹐今天中国并非到处歌舞升平﹐我们还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和困难的群众。现在许多人没有离开过大城市﹐以为全中国都像北京﹑上海那个样子﹐有些外国人来了﹐一看﹐也以为中国都是那个样子。其实﹐不是这样。
  我们要说我们看到了你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我们甚至没有想到﹐这次安徽省率先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是和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安徽的那次“大包干”一样的惊心动魄﹔我们的采写工作又几乎是和这场改革同步进行的﹐势必注定我们的工作会和这场改革一样的激动人心﹐一样的悬念丛生﹐一样的充满着坎坎坷坷一波三折﹐甚至﹐中途不得不和改革试点一样停顿下来﹐作痛苦的思考﹐将原有的计划打破。
  我们同样不可能想到﹐问题严峻到我们竟不止一次地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怀疑如此重大而敏感的课题﹐作家能够胜任吗﹖
  不过﹐我们毕竟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们相信﹐文学对社会的责任不是被动的﹐它不应该是生活苍白的记忆﹐而是要和读者们一道来寻找历史对今天的提示﹔因为中国的明天﹐只能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认知和努力。
  现在﹐当我们开始讲述关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故事的时候﹐便首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我们知道只有平静与从容﹐才可能挽住我们心中曾经无数次涌动过的波澜……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Share |
Share

《中国农民调查》之一:殉道者

第一章 殉道者


   1 骚动的路营村
   生与死,肯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除去不懂事的孩子和失语的老人,恐怕这是世界上最不容易搞错的一件事情。可是,有时它也是十分模糊的,模糊得还会让人感到吃惊:有的人明明活着,好像已经死了;有的人已经死了,却仿佛还活着。

   丁作明已经死了,他的死不能说是“重于泰山”,但在他死后八年的二00一年二月十日,当我们走进淮北平原出了名的贫困县利辛县,向许多人打问去纪王场乡路营村的路怎么走时,回答我们的,首先不是去路营的路应该如何走,而是好奇地反问,问话的内容又几乎众口一词:“你们是到丁作明那儿去?”


   丁作明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说有,也许就是他比别的农民多念了几年书,从小学念到了高中毕业,而且念书时十分用心,家里穷得有时揭不开锅了,他仍然一声不吭地跑到院里的水缸边上,像澳大利亚驼鸟那样蹶起屁股,把头埋进缸里去,用井水把肚子灌饱后,照样唱着,跳着,去上学。考大学时,大家都说他太亏,离录取线只差几分,如果他不是利辛县乡下农民城的孩子,如果他生在北京,或是上海,是完全可以走进大学校门的;即便就是生在别的一个什么城市,他也会是另外一种命运。但是他是路集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只能回到路营村,这就又与那些一个大字不识的泥腿子没有了区别,他必须同中国所有的农民一样下田干活,去侍弄庄稼。再要说有什么不平常,就是装了一肚子墨水的丁作明,比别的农民爱翻报纸,爱听广播,爱咬文嚼字,爱动脑瓜子。平时为人别说多谦和,但认死理,敢说真话,敢同村里、乡里的头头脑脑平等地说话。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也就比大伙多出几分烦恼,以至最后惹来杀身之祸。
   他分明早就已经死了,利辛县城的那些人怎么可以说我们“去到丁作明那儿去”呢?
   难道还可以寻找到一条路,能够走到丁作明那儿去吗?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是丁作明热切期望的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他绝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将会在这一天走到尽头。
   头天上午,丁作明和其他七位上访村民接到了乡里的通知,要他们到乡里开会。会上,乡领导说,县里对你们告状的事很重视,希望在你们八人中选出两人,再从党员、干部中各选二人,组成一个清帐小组,对路营村村干部的经济帐全面清查。这天上午,清帐小组正式成立并开始查帐。这消息,使得整个路营村的村民一片欢腾,锁在人们眉头的愁云一扫而光,有几个农民竟激动地奔过直沟,跑到对面的商店买来鞭炮,准备在村头上放一放,让大伙出出恶气听个响。只是这一年的春节来得比往年早,元月二十二日就是农历大年三十,二月六日已是正月十五,过罢正月十五,年就远了,问了几家商店全没货,鞭炮就没买成,但丁作明这一天的心情却分明比过年还舒畅,迈出家门的步子都带有了几分弹性。
   利辛县是解放后才划出的新建县,这一片原来分别属于涡阳、阜阳、蒙城、太和、凤台和颖上六县边区,是个六不管的贫困地区。境内多为黄泥地,一下雨,有路也没法走人;还有为数不少的砂土,碱土更是布满各处。路营本来就够偏僻落后的,再加上九一年那场特大洪灾的袭击,家家穷得叮当响。这一年眼看春节就要临近了,村里却没有一点要过年的喜庆劲,全村算下来人均年收入不到四百元,可上边派下来的各项负担加起来每人居然摊到一百0三元一角七分。一年忙到头,起早贪黑,跑细了腿,累弯了腰,打下的粮食扣除口粮,其余的就全被村里以各种名义“提留”走了,有几户收的不够缴的,村乡和派出所穿的是连裆裤,“不给就拘留你”。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习俗。令丁作明想不通的是,为躲债不敢回家过年这种只应该发生在解放前的事,今天居然会在路营出现了。中国农民不是翻身做了主人么,为啥还会这样苦?作为“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党的农村干部,又为啥这般凶呢?于是他悄悄地做了一件别的路营人不敢做的事。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在此之前,他从广播里和报纸上得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他花了几个晚上把收集到的中央的新政策,整理成一份通俗易懂的材料,然后就去各家各户“宣讲”。宣扬党的会议精神却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像当年的地下工作者在“国统区”的秘密活动一样,这使他感到十分别扭又十分激动。
   他的眼睛在那些农舍梁间吊下来的灯泡的光晕中发着亮。他对乡亲们肯定地说;“村干部这样征收‘提留’的做法,是违背了中央精神的!”
   他做事的认真和拥有的学识,足以使那些习惯于蹲在黑暗地方又早习惯了逆来顺受的村民们心服口服。但是,这一次,随着一阵沉寂之后,还是有人小心地提出了质疑:“周围村庄,附近乡镇,不都是在这样搞的么,天高皇帝远的,你能拿他们怎么办?”
   “我不信有理没处讲。”丁作明不信这个邪。
   他一字一句地,把国务院最新的规定读给村民听:收取农民的提留款不得超过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五。他将百分比作了特别的强调。“明摆着,村里从我们这儿收取的提留款大大超过了这规定,已经比‘百分之五’的比例多出了五倍还要多!这次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地应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负担’。他们分明是在瞎搞,我们要到乡里讨个公道!”
   “乡里会买我们账吗?”有人感到这事太难。
   “自古就有‘官逼民反’一说,”一个部队退伍回来的村民,忍不住吼了一嗓子。“何况咱这是按中央的规定向上边反映问题,乡里不买账就上县!”
   渐渐地,农舍里的气氛开始变热闹了。
   有人控告:村支部书记董应福,将村民们集资建成的粮仓,私自出租给别村使用,从中捞取租金九千多元;以后,又将粮仓捣鼓掉,鲸吞了三四万元的售出款。特别是,大灾之年,中央曾有专门指令,贪污救灾物资是要判刑甚至杀头的,董应福竟敢把救济给路营的衣物和食品占为己有。而且,对计划生育的罚款,以及各种多“提留”的钱物,均不入帐,或是故意弄成一笔糊涂帐。
   不一会,大伙就从村干部扯到了乡干部,你一句我一句,话音儿不落地似炸开了锅。
   有人揭露:纪王场乡康乡长的公子,仰仗老子的权势,横行乡里,多次操着电棍,拎着手铐,跑到路营乱要各种钱款。一九九一年特大洪灾,上边规定不准再向受灾的农民索取任何“提留”,而康公子却带着民兵,活像日本鬼子进村,强行抢夺村民的钱物。发现有谁躲在家里不开门,就支派打手用脚踢门,分文不得少,还要额外付给踢门“功臣”的劳务费。抢得钱财后,便领着一帮人吆三喝四地下馆子,吃喝的花费回头还要从村民们的集资款中予以报销……
   大家越说越来气,最后望着丁作明,请他拿主意。“纳鞋要有针线,告发人家得有证据。”
   丁作明说,“咱们可以到乡党委去反映一下大家的这些嫌疑,要求清查村里的收入帐目。”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这天,丁作明就同其他七位村民找到了乡党委,向书记李坤富陈述了村里的问题和查帐的要求。
   乡党委书记李坤富,认真看了看丁作明递上来的“提留”表说:“是多提留了。先让我们合议一下,两天给你们答复。”
   两天过去了,乡里没有动静;又过了两天,又过了两三天,在一次有路营村干部和党员参加的干部会议上,乡党委分管政法的副书记任开才,突然要路营村书记就多收提留款的问题在会上作个“交待”。董应福顿时火冒三丈,他认为各村都是这样多提留的,没啥好在众人面前交待的;听说是村民把他告到了乡里,要查帐,就怀疑村里有人眼红他盖起的几间大瓦房,当即在会上讲了狠话:“有人要清我的帐,还有的狂到要扒我的房,我看谁敢?除非他不要命了!有人说,凭我的收入买不起小四轮拖拉机,盖不起大瓦房,买不起盖不起,可我就买了盖了,这是我的本事!你们穷,活该!想跟我搞,你们怕是不想活了!”
   一个党支部书记,竟敢在分管政法工作的乡党委副书记主持的全乡干部大会上口吐如此狂言,实在是出人意外。可是,副书记没有制止。会后,会上的情况一传开,路营村的村民们肺都要气炸了:“共产党的天下,难道就没有王法了?”
   丁作明咽不下这口气,就在过年的前三天,把路营村乱收“提留”款的情况写成材料,直接送到了利辛县纪检委。
   接待的同志为难地说道:“已是年跟前了,材料先放在这里吧。”
   路营村这一年的春节,显得少有的冷清,甚至没有几户燃放鞭炮。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转眼到了农历正月十八,许多村民也沉不住气了,纷纷跑来找丁作明,这才发现,丁作明整个年里都在忙着写控告信。他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路集村以及纪王场乡一些干部违法乱纪给农民带来沉重负担的种种做法,写得淋漓尽致。
   大家都被丁作明的行为感染了。是的,一个人应该有一种精神,也总要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如果人人都怕树叶落下来砸破头,看到腐败的现象不闻不问,遇到邪恶势力不敢抗争,我们这个民族是不会有希望的。于是,在正月十八的夜里,地处偏僻的路营村民们,就你八角、我一元地凑足了路费,然后悄悄把丁作明在内的八位村民代表,摸着黑,送出村。
   县委办公室汪主任接到丁作明的这封控告信,很吃惊,感到路营农民们反映的情况,其严重程度,已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汪主任很快向县委书记戴文虎作了汇报。戴虽刚调来不久,但态度极其明朗。因此,县委的答复让丁作明一行十分满意:“我们会尽快让乡里落实清帐小组的事,对路营行政村干部的帐目进行清查;对你们反映的乡政府的情况,也会很快予以核实、处理的。”
   就这样,没有过好一个春节的丁作明,考虑大伙凑起的路费不容易,该省一分一厘全得省,不敢在县城多耽搁,就领着村民代表挤上回纪王场的农村班车。在能够把人五脏六腑都颠翻的车厢里,他满怀信心和喜悦地回味着县领导的话,却不知道一个可怕的灾难正在前面等着他,死神带着另一个世界的狞笑,已经从地狱之门无声地袭过来,而他浑然不觉。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这年二月十一日,农历二月初一,下午三时许,村民徐赛俊、丁大刚二人在暖洋洋的冬日下“下六周”。“下六周”,这是淮北大平原上的农民创造出来的一种“土围棋”。他们正撕杀得昏天黑地,因为丁作明在一边观看,路过此地的路营行政村副村长丁言乐,也趁机凑了上来。丁言乐已知道丁作明向县里反映了他和负责计划生育的妻子贪污提留款和计划生育罚款的事,早已忌恨在心,就故意找着碴儿,同丁作明发生口角。
   丁言乐对徐赛俊和丁大刚威胁道:“你们这可是赌博呀,我可以把你们抓起来!”他这么说,却盯着丁作明看。
   丁作明不免奇怪:“他们这是在玩游戏,又不犯啥法;就是犯了法,抓人也应该是派出所的事。”
   丁言乐凶狠地说:“那不一定!”
   丁作明最听不得这种口气,更看不惯一当上干部就变脸的这种人。不过,他意识到,来者不善,显见是在借故寻衅了,就没再吭声。
   谁知,丁言乐得寸进尺,开始用肩去撞丁作明。边撞边嚷,耍起了无赖:“怎么,你想打人?我给你打!我给你打!”
   丁作明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也想不到身为副村长的丁言乐,竟会如此下作,他连连后退。丁言乐却步步紧逼,越撞越猛,已是穷凶极恶。丁作明无奈,只好躲开。就在丁作明闪身离开的当儿,丁言乐凶狠地撞过来,撞了个空,由于整个身体失控,一头跌进旁边的庄稼地里,跌了个嘴啃泥。
   丁言乐这下子终于找到了可以“理直气壮”进行报复的理由了。
   丁作明早料到被他揭发到的这些人都并非凡角,会想方设法伺机报复的,只是觉得丁言乐这样做是在耍下三烂,太没水平,就一句话也没说地回家了。
   在远离现代文明的路营村,“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这句话绝不是玩笑,别说乡里了,丁作明敢把村干部告到县里去,那就是“找死”。丁言乐本就怀恨在心,这又跌了个嘴啃泥,等于火上加了油。为扩大事态,他便以“被丁作明打伤”为幌子,一个下午先后六次找上门,要打丁作明。丁作明爱人祝多芳虽然不了解情况,也只得一再赔礼道歉,但丁言乐并不罢休。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不久,丁言乐的儿子丁杰,手里掂着把菜刀,在门外大喊大叫,嚷着要丁作明“滚出来”。
   当晚,村民们都劝丁作明赶快离开路营村,出去躲一躲。开始,丁作明死活不愿意,觉得村干部欺人太甚,干吗要躲?后来考虑到,县领导已经支持他们清查村里帐目的要求了,查清村干部贪污钱财的事,看来只是个时间问题,不能因小失大,扰乱了县里的计划。再说了,丁言乐们怕的就是你躲,这些人巴不得闹得鸡飞狗跳,天下大乱,这样才可以趁机将水搅浑,最后搅得是非不清。
   于是丁作明当天夜里忍气吞声离开了路营村。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丁言乐果然就带着全家人凶神恶刹地再次找上门来,要同丁作明大闹一场。祝多芳小心地说:“丁作明不在家。”丁言乐那里肯信,闯进屋里,叫全家人仔细查找,不见丁作明的人影儿,就又气又恼地说:“我昨天被丁作明打伤了,需要住院治疗!”
   这时,路营村的支部书记董应福出面了。他协同丁言乐妻子孙亚珍一道,将丁言乐安排进了乡医院。随后,孙亚珍又以分管计划生育的身份,向乡长康子昌、乡党委副书记任开才递上了头天晚上写好的揭发材料,声称“丁言乐因计划生育工作抓得认真得罪了丁作明,被丁作明拦路殴打致伤”,要求对丁作明作出严肃处理。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纪王场乡派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不再是我国公安机关遵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保护人民、打击敌人的派出机构,完全沦为乡镇领导干部们的“御用工具”,因此,在接到乡长和党委副书记的指示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发出传票,传丁作明立刻来派出所。
   躲在外面的丁作明,听说派出所在找他,甚是奇怪,他想一定是丁言乐夫妻二人给他捺了“坏药”。不过,他并没把这事想得很复杂,他认为只要自己没干犯法的事,任谁诬告栽脏都没用,事实总归是事实。
   丁作明坦坦荡荡地走进了派出所。
   可以想像得到,他走进派出所大门的步子是充满着自信的。因为正是这天上午,县委要求组建的清帐小组不仅正式成立,而且已经开始工作,他相信,要不了多久,村干部的经济问题便会查个水落石出。
   来到派出所,丁作明很快就发现,这个世界一切都颠倒了,“指鹿为马”并非只是写在《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把鹿硬说成马也绝非宦官赵高才有的恶行。
   这以后发生的事情,公开的传媒至今没有作过任何披露,所幸的是,侦破此案以后,有关方面曾整理出一份内部的文字材料,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见到了这份充满血泪与恐怖的“报告”。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

派出所副所长彭志中见到丁作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为什么打丁言乐?”
   丁作明解释说:“我没打,我从没打过谁。”
   彭志中仍然还是那句话,只是语气变得更加严厉了。
   丁作明再次申辩:“我从没打过谁,你们可以到村里去调查。”
   丁作明觉得无须回答,这话彭志中应该去问丁言乐。
   “说!”彭副所长已经没有耐心了,他锐声喝道。
   “你们这么肯定说我打了丁言乐,有证据吗?”丁作明忍无可忍地说,“如果那天在场的村民,哪怕是个小孩,只要有人证明我打了丁言乐,我愿承担一切责任。”

   彭志中根本不听丁作明的申辩,他提出了两点处理意见:“一,你丁作明付给丁言乐二百八十元五角的医药费;二,在纪王场逢集时,你丁作明用架子车把丁言乐从医院拉回家。”

   这种颠倒是非充满欺辱敲诈的处理意见,丁作明当然不可能接受,他当即反对道:“我没打丁言乐,丁言乐不可能伤在哪;他为啥住院,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彭志中一拍桌子说:“难道我的话就不算数?我现在问你,我的裁决已经下了,你出不出钱吧?”丁作明平日留心过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于是说道:“我没有打丁言乐,你下了这样的裁定,我可以上诉。”

   彭志中终于被激怒了。他指着丁作明大声喊道:“我现在就可以把你关起来,你不信?”丁作明依然毫不示弱,说道:“即便按照你刚才的处理意见,我也够不上是‘刑事犯罪’;就是你对我‘刑事拘留’,也应该在二十四小时内说清楚拘留我的原因。”彭志中说:“那好,我告诉你,我可以关你二十三个半小时,放出去后不给钱,我再关你二十三个半小时,直到你出钱为止!”

   彭志中说到这,摔门而去,他喊来治安联防队员祝传济、纪洪礼和赵金喜,命令三人立即把丁作明关进派出所非法设立的“留置室”。所以说它“非法”,是因为国家公安部和安徽省公安厅,都分别于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二年两次发文严令各派出所不得设立羁押场所。
来,随我到海底 看一看人间的死寂 恐惧于浓绿的水草间衍生 绝望在锋利的礁石后隐匿 我踏着珊瑚的荆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