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切——写在廖亦武先生获“德国书业和平奖”一周年前夕

这也是一切

——写在廖亦武先生获“德国书业和平奖”一周年前夕

2011年后的廖亦武先生可谓苦尽甘来、柳暗花明,流亡德国享受着来自多瑙河的威风,相继获得柏林DAAD年度艺术家项目奖学金、卡普钦斯基国际报道文学奖,更是在自己54岁的2012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这一德国文化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成为该奖项61年来的第一个“中国人”(尽管他在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四川人”之间有过摇摆,最终还是选择做中国人,以“中国流亡作家”之名出席活动、演讲、发表文章),迎来人生路上的高峰。德国书业和平奖作为德国文化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宗旨是促进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廖先生作为“2012年德国书业和平奖得主”,天降大任者,又是如何促进中德两国和人民之间了解的呢?

从《死城》、《边缘人采访录》到《大屠杀》、《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廖先生把中国社会中的死刑犯、三陪小姐、嫖客等搬上台来,把它当做真实的中国、全部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指出这才是“真相”,才是体现人权状况所在。尽管廖先生的“纪实文学”被德国汉学家顾彬指责有虚假成分,尽管这些人和事仅是中国的一小部分,尽管这些人和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发生,包括廖先生欢呼有干净的土地和阳光的西方,尽管这些人和事有背后的故事,有美好且正在不断实现的未来,但廖先生坚信这是德国人民最需要了解的,是促进中德了解最有益、最积极的办法,那么我们就应当寻求一位德国作家推出德国“底层访谈录”,帮助我们加深对德国的认识。在颁奖礼上,廖先生以《这个帝国必须分裂》为题的受奖辞,一时间引来众人关注。随后,徐沛女士发表《廖亦武必须当心》一文,认为廖先生“不知所云”,“沦为他人工具”,是“终于得志的投机者”,不禁“悲从中来”。不过,我们倒看到了更加真实的廖先生。廖先生文中大呼中国必须分裂,讲历史、摆事实、吐真相,似乎“言之凿凿”,只是行文逻辑有些混乱,算是“出离愤怒”,一时间昏了头吧。文中,廖先生认为没有中国人之说只有四川人、陕西人、广东人之称,孔孟老庄、屈原都是分裂主义的先驱,孔子是鲁国人而非中国人等等,这种不顾常识的言论,就显得浅薄和无赖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廖先生以司马迁为榜样,司马迁著《史记》记述轩辕至汉武帝的漫长历史,饱含着对大好山川的热爱,对华夏文化的崇敬,廖先生的学习当纵览古今历史的演变,摆脱僵化、武断的思维,多看看祖国的新变化、新气象,多一点光明和温暖。

认识廖先生,还是从他早期的《辞》、《海》、《越过这片神奇的大地》等诗开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了消息。后来知道廖先生忙于“与政治无关”的事去了,从“三城”到《中国底层访谈录》到《上帝是红色的》诸作品,廖先生始终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关注个别人的不幸和悲哀,带着满眼的仇恨、偏狭的情绪,证明这是中国阴暗,政府失德,血气偾张更加强烈,刺激感官的俚语俗话更加密集,不见的却是稠密的语象和诗人的诗心。出走德国以后,廖先生更忙,忙出书,把自己的著作译成德国版、英文版在德、美上市;忙出席各种活动,发表各类演讲,代表来自“中国的声音”。但我诚挚希望廖先生能静下心来,尝试改变一下,换一种思维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或许这才是对日夜思念的狱中老友李必丰的声援,才更有助于深植于自己文学创作的土壤——中国。

最后,与廖先生分享同为“第三代”诗人舒婷的几句诗:不是一切呼吁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偿/不是一切深渊都是死亡/不是一切灭亡都覆盖在弱者头上/不是一切心灵/都可以踩在脚下,烂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
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Share |
Share

TOP

TOP

廖同学原来是这样的啊,偶提着酱油瓶本不想爆粗,但实在是忍不住用鼻子嗤你N遍......

TOP

廖亦武就是一個卑鄙可恥的小人,他號稱文人是對我們這些搞創作人的一種侮辱,他也就是一個追求低級趣味的爛文人。忘恩負義、貪圖女色這些我就不去一一細說了,想起來心都是涼的。

TOP

我严重怀疑他得奖是一种政治阴谋
沉默无声 发表于 2013-8-15 03:09
太對了,廖這種人能獲獎,就足矣說明這個什麼“書業和平獎”只不過是政客的一種把戲而已。

TOP

廖亦武缺乏做人基本的涵养,在国外就是个大忽悠。在国内也名声很臭。

TOP

他妈的小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