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 顽强的北极动物

旅 鼠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头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象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值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们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

旅鼠“死亡大迁移”之谜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永无休止,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似的。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毫无惧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天不怕地不怕。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移意识,纷纷聚在一起,渐渐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致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了似的。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一空,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忧心忡忡。然而,到了4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旅鼠的尸体。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奋力往前游去,直到全军覆没。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以上图片依次为:警惕的旅鼠
为便于在冬天打洞,一到秋天旅鼠的前爪就长出一层角质,像两把铲子
正在觅食的旅鼠
变成桔红色的旅鼠,以便吸引天敌

北极兔

北极兔的形体比家兔要大,身体肥胖,耳朵和后肢都比较小。当然,“兔子尾巴长不了”则是所有兔子的共同特征。北极兔有一身蓬松的绒毛,就象绝缘层一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能量散失,这对渡过北极的严寒是至关重要的。

  在北极,比旅鼠稍大一点的食草动物则是野兔。但其数量比起旅鼠则少得多。在北极,野兔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还没有狐狸多。这是因为,北极野兔的繁殖能力并不强。受气候和食物限制,它们每年只能产一窝。每窝也只有2~5只,但其成活率比较高,所以数量比较稳定,不像旅鼠那样大起大落,集体去自杀,当然也就没有旅鼠那样高的知名度。

北极兔名称不一,有的地方叫山兔或蓝兔,在北美则叫雪鞋兔。因为在北美洲这种兔子不仅蹄子很大,而且下面还长有长毛,这样有助于减少压强,即使在雪地上奔跑也不大容易陷下去。这种兔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叫生存绝招,即能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毛色,春夏秋三季为灰褐色,一到冬季则变为洁白,这样不仅便于伪装,而且白色还能起到一种光学反射作用,使天敌难以发现。

  此外,北极免还有一种绝招,即幼子刚产下来就能东西,这也是为生存所必须。而家兔的幼子产下后总是眼睛紧闭,要到12天后才能睁眼看东西。

  北极兔肉味鲜美,毛皮珍贵。因此便成了人们猎取的对象。

  以上图片依次为:北极野兔
北极兔群

TOP

驯 鹿

驯鹿,雌鹿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鹿较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鹿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度可达1.8米,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每年更换一次,旧角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驯鹿虽然温顺善良,却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

驯鹿的冬毛十分浓密,长毛中空,充满了空气,不仅保暖,游泳时也增加了浮力。贴身的绒毛厚密而柔软,就像是穿了一身双层的皮袄。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迁移,也是遇山翻山,逢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但与旅鼠不同的是,驯鹿的迁移不是集体去自杀,而是一种充满理性的长途旅行。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赖以越冬的亚北极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既定路线往北进发。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浩浩荡荡,长驱直入,日夜兼程,边走边吃,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长出新的薄薄的长毛。脱掉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天然的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平时它们总是匀速前进,秩序井然,只有当狼群或猎人追来的时候,才会来一阵猛跑,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因此,有人把驯鹿的迁移叫做“胜利大逃亡”。

对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来说,驯鹿是他们极其重要的物质来源,肉是上好的食品,跟牛肉的味道差不多,皮是缝制衣服、制作帐篷和皮船的重要材料,骨头则可做成刀子、挂钩、标枪尖和雪橇架等,还可以雕刻成工艺品。




以上图片依次为:北极驯鹿
人类活动改变了驯鹿的生存环境
驯鹿从雪下觅食
人工驯养的驯鹿

TOP

麝 牛

麝牛又称麝香牛,确实有一种麝香的气味,特别是在发情期更是如此,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那种气味。

  麝牛在分类上是一种介于牛和羊之间的动物,也许将其归于羊科或羚羊科更为合适。从其外表来看,更像我国西藏的牦牛,而且也确实有一股牛脾气。麝牛高约1米半,长约两米到两米半左右,体重可达400多公斤,雌牛略轻,大约只有雄牛的3/4。其重量主要集中于长有肉峰的前半身,前重后轻,显得格外矫健有力,是北极最大的食草动物,分布于加拿大、格陵兰和阿拉斯加北部的冰原上,以苔藓、地衣和植物的根、茎及树皮等为食,行动迟缓,劲头十足,俨然是苔原上的主宰。

麝牛头上长着一对坚硬无比的角,是防卫及决斗的有力武器;身披下垂的长毛,可一直拖到地上,长毛的下面又生有一层厚厚的优质绒毛,爱斯基摩人称之为“奎卫特”;耳朵小小,披有浓密的毛;其鼻子是全身唯一裸露的地方;麝牛的身体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热量散失,承受时速96公里的风速和-40℃的低温。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照常生活自如。在隆冬季节,温暖的气流有时会光顾北极,并带来一场大雨,可怜的麝牛往往被淋成“落汤鸡”,经寒风一吹,身上的雨水便结成厚厚的冰甲,结果麝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大冰舵子,动弹不得,灾难随之而来,有的麝牛因此而被活活冻死。

在平常情况下,麝牛显得格外温顺,走起路来慢条斯理,好像在考虑着重大问题。停下来吃一点食物,接着平躺在地上细嚼慢咽,不一会儿便打起瞌睡来。等稍微清醒时,接着再向前走一段距离。麝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另一方面又降低了食物的需求,一举两得。据报道,由于麝牛保持能量的效率极高,所以它所需的食物仅占同样大小的牛的1/6。

麝牛性情温顺,从不惹是生非,即使强敌来临(主要是北极狼群),它们也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总是严阵以待,从不主动攻击。这时,它们会采取集体防御战略,自动围成一圆阵,把弱小者放在中间,用其庞大的躯体,组成一道有效的防护“墙”,对来犯者怒目而视,竖起那坚硬如钢叉的犄角,好像要以自己的威势使对方屈服,一旦敌人袭来,它们也会拼死抵抗,决不退缩。



以上图片依次为:北极麝牛
麝牛在危险来临时,围成圆阵
两军对垒,狼群向麝牛逼近
麝牛抵挡不住攻击,溃不成军

TOP

北极狐狸

北极狐属犬科,额面狭,吻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

  狐狸是北极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们不仅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而且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达北极之前,狐狸们真是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它们虽然无力向驯鹿那样的大型食草动物进攻,但捕捉小鸟,捡食鸟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边上捞取软体动物充饥都能干得得心应手。到了秋天,它们也能换换口味,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以补充身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应还是来自旅鼠。当遇到旅鼠时,北极狐会极其准确地跳起来,然后猛扑过去、将旅鼠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当北极狐闻到在窝里的旅鼠气味和听到旅鼠的尖叫声时,它会迅速地挖掘位于雪下面的旅鼠窝,等到扒得差不多时,北极狐会突然高高跳起,借着跃起的力量,用腿将雪做的鼠窝压塌,将一窝旅鼠一网打尽,逐个吃掉它们。

北极狐狸的数量是随旅鼠数量的波动而波动的,通常情况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极狐数量高峰年,为了生计,北极狐开始远走它乡;这时候,狐群会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种疾病“疯舞病”。这种病系由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所致,得病的北极狐会变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闯乱撞,甚至胆敢进攻过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尸体多达每平方公里2只,当地猎民住住从狐尸上取其毛皮。

北极狐身披既长又软且厚厚的绒毛,即使气温降到-45℃,它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们能在北极严酷的环演中世代生存下去。尽管人们对狐狸自身并无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价值和妙用,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人们以身着狐皮大衣而荣耀万分,风光无限。狐皮品质也有好坏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质越好,毛更加柔软,价值更高,因此,北极狐自然成了人们竞相猎捕的目标。



以上图片依次为:北极狐狸
雪地觅食
夏天的北极狐
冬天的北极狐

TOP

北极狼

在北极的食肉动物系列中,狼虽然比狐狸大不了多少,而且彼此是亲戚,但它们捕食的目标却大不相同。狼虽然对送到嘴边的旅鼠和田鼠之类的小动物也不肯放过,但总是拣而食之,当点心吃,它们主要追逐的是驯鹿和麝牛之类的大目标。这是由它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因为狼群总是集体捕猎,分而享之,如果忙了半天才抓到一只兔子,还不够塞牙缝的,怎么能满足饥肠辘辘的群体的需要呢?

  在我们的文化中,狼是一种邪恶和残暴的化身,种种的恶言恶语都用在了狼的身上,如“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声名狼藉”等。但是在爱斯基摩人的心目中,北极狼是一种温和善良的动物。

狼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优势雄狼在担当组织和指挥捕猎时,总是选择—头弱小或年老的驯鹿或麝牛作为猎取的目标。开始它们会从不同方向包抄,然后慢慢接近,一旦时机成熟,便突然发起进攻;若猎物企图逃跑,它们便会穷追不舍,而且为了保存体力,往往分成几个梯队,轮流作战,直到捕获成功。

狼对自己的后代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幼狼降生后,最初的13天,尚未睁开眼睛,这时它们便紧紧地挤在一起(每窝5~7只,个别情况可达l0~13只),安静地躺在窝中。母狼在这个时期几乎是寸步不离,偶尔外出,但也赶紧返回、细心照料小狼。1个月后,母狼便开始训练它的孩子们,它将预先咀嚼过的,甚至经吞食后吐出来的食物喂养小狼,让它们习惯以肉为食。当小狼长出尖锐的牙齿时,母狼又会给小狼不同的食物,先是尸体,然后是半死不活的,目的是让小狼逐渐学会捕食本领。此后开始带着它们到一定的地方饮水。在这期间,狼群中某些成员也参与喂养小狼的活动。




以上图片依次为:北极狼
包抄——北极狼觅食
北极狼在浮冰间跳跃

TOP

北极熊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如同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的代表就是北极熊了。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北极熊这种庞然大物也在草原上逛来逛去,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或许是造物主的深思熟虑和巧妙安排,或许是北极熊不屑于与狼为伍,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它们那硕大肥胖的躯体又必须要有一种强大而贪食的动物去消耗,北极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于是,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了这个白色王国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陆地上去与可怜的狼群争食。尽管如此,北极熊仍然是一种陆生的动物。

  北极熊是当今陆地上最大的猛兽之一,分布于北冰洋和其他岛屿、以及亚洲美洲大陆与其相邻的海岸。在北极,一年四季都有北极熊出没。不过在严冬则很少见到它的踪影,因为它们具有一特殊习性——冬眠,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摄食,呼吸频率极低。但与一般生物冬眠所不同,它并非抱头大睡,而是似醒非醒,一遇到紧急情况,便可立即惊起,所以它的冬眠被称为局部冬眠或冬睡。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北极熊不仅可以进行冬眠,而且还可以夏眠。加拿大的动物专家曾在秋天于哈德孙湾抓到几头北极熊,结果发现熊掌上均长满长长的毛,说明它们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活动了,而是在夏眠中度过了这段时光。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北极熊爪如铁钩,熊牙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便可以将人的头颅打得粉碎,身首异处。北极熊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但并不能持续太久,只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如果你在北极遭到了北极熊的攻击,你可以跟它商量进行长跑比赛,这样北极熊必败无疑。

  北极熊为食肉动物,主食海豹。每当春天和初夏,成群结队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晒太阳,北极熊则会仔细地观察猎物,然后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势,一步步地向海豹靠近,当行至有效捕程内,则犹如离弦之箭,猛冲过去,尽管海豹时刻小心谨慎,但等发现为时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下来,顿时脑浆涂地。

  在冬天,北极熊又会以惊人的耐力连续几小时在冰盖的呼吸孔旁等候海豹,全神贯注,一动不动,犹如雪堆般,并会用掌将鼻子遮住,以免自己的气味和呼吸声将海豹吓跑。当千呼万唤的海豹稍一露头,“恭候”多时的北极熊便会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海豹的头部猛击一掌,可怜的海豹尚未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情,便脑花四溅,一命呜呼。

  对于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极熊也有一套对付的方法。它会发挥自己游泳的专长,悄无声息地从水中秘密接近海豹,有时它还会推动一块浮冰作掩护。捕到海豹后,便会美餐一顿,然后扬长而去。北极熊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在游泳途中若遇到海豹,它会无动于衷,犹如视而不见。因它深知,在水中,它决不是海豹的对手,与其拼死拼活地决斗一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放海豹一马,也不消耗自己的体力。

北极熊的嗅觉器官异常灵敏,它可以闻到3.2公里以外烧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1992年春天,爱斯基摩人捕到了许多鲸,将其内脏丢弃在巴罗周围的垃圾坑里,然后加以土埋。秋天海上结冰后,北极熊闻着气味来到这里的村子,而且数量颇多,人们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人们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如用直升飞机轰鸣声、鞭炮声,以图将其赶走,但结果收效甚微。对于那些胆大包天,对人身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几只北极熊。不得不将其枪杀。有时,北极熊会偷偷地进入北极科学站的营地,跑到帐篷或厨房和仓库中翻箱倒柜,企图品尝一下人类的食品;有时,北极熊又极其温顺可爱,对科学站上人们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跟在人们的后面或躺在远处的冰上,观看人们工作。

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北极熊是他们最可怕的敌人,在枪支没有传入之前,若遇到北极熊的袭击,十有八九要葬身熊口。为了使人们在与北极熊不期而遇时不至于惊慌失措,这里简单介绍一个北极熊袭击人时的特点。一般说来,具有进攻性的北极熊常常显得急躁不安,并从鼻孔里断断续续喷出粗气,这时,人们就要小心,设法赶走北极熊,最简单的方法是尽量大喊一声,并不断向其投掷冰块、石块,附以敲打铁器的声音。切忌见熊便跑,这是最愚蠢的举动,正中北极熊的下怀,它会以极快的速度追赶上来,来一个恶“熊”捕食,接着一记熊掌,人的头颅便会开花。所以在北极熊出没的地方进行考察和工作时,最好随身携带枪支,以免发生意外。而对于慢慢腾腾,动作随便,头部前伸,东闻西嗅,一副悠然自得样子的北极熊,便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此时,它并无恶意。当然,同喜怒无常的野兽打交道,还是小心为妙。

北极的春季(三四月份)是北极熊的交配期,一般两周左右,有时可达1个月之久。性成熟的雌北极熊(4龄以上)和雄北极熊(5龄以上)或许由于有缘千里来相会,或许心灵感应所致,相会之后,双方便一起漫步于晶莹剔透的冰盖上。当然并非所有得母熊都对公熊感到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公熊往往会采取暴力行动,于是双方便撕打起来,但是体质弱的母熊岂是体大粗壮的公熊的对手,最后母熊不仅遍体鳞伤,而且还要委屈求全,不得不违心地当上新娘。从某种意义上讲,雄北极熊所作所为虽有点粗暴,但对其整个种族的繁衍是极其有利的。

  北极地区的土著人,对北极熊十分尊重和崇拜,但他们仍然捕杀北极熊。据说,在古代,爱斯基摩人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人死之后,或者病残者,均会被送到北极熊经常出没的荒野,在那里,他们正襟危坐,等待着北极熊来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北极熊生存下去,他们的子孙后代才会有北极熊可捕获,才可得到足够的食物,从而能得以生存下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人捕到北极熊后,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比如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为了庆贺捕到北极熊,常跳起“熊舞”;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猎手的母亲和妻子则都穿上“熊鬃”镶边的鞋,以示尊重和荣耀;最特别的是,西伯利亚的爱斯基摩人在肢解北极熊时,先取出心脏,然后切成碎块,抛向身后,以超度北极熊的亡灵。

人们捕杀北极熊,为的是取其皮食其肉。北极熊的肉是爱斯基摩人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熊皮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用品,用其制成裘服、鞋袜,为他们提供了最能保温的防寒物品。

  在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仅用弓箭和长矛等捕获北极熊,并且其人口很少,所捕获的北极熊数量也不多,因此对北极熊的生存并不构成威胁。由于利欲熏心,外地的捕熊船便应运而生,并定期开进北极海域,大肆捕掠,致使北极熊的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目前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已不超过20000只。平均每700平方公里的冰面,才有1只北极熊;而且随着北极石油资源的开发,先进的破冰船、飞机、潜艇等业已进入北极,北极熊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此,北极地区的国家在1973~1975年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规定:严格控制买卖、贩运自然熊皮及其制品。




以上图片依次为:北极熊
在浮冰间跳跃的北极熊
中国第一次北极考察期间发现的北极熊
习惯单独行动的北极熊,有时也会聚集在一起
仰天悲啸

TOP

海洋类生物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而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则是鲸。也许是因为,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所以鲸也比大象大许多倍,或许这可以称之为尺度效应。因此,鲸类也是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地球上属于鲸目的动物有90多种,实在是一个宠大的家族。但是所谓鲸鱼,事实上并非真正的鱼,而是一种鱼形的脊椎动物,隶属于哺乳纲、鲸目。5000多万年以前,现代鲸的祖先离开了陆地进入了广衰无垠的大海,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遍布于世界的海洋中。
  现代的鲸,体呈高度的流线型,便于游泳,同时可减少水的阻力,因此不管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怒号,波浪涛涛,它们仍然神态自若,犹如闲庭信步。鲸的身体无毛,光滑的皮肤形成滑溜的表面,同样可以减少前进时水的阻力;前肢退变为鳍足,后肢退化,尾部水平排列(水平尾鳍),这是这类海生脊椎动物的独特之处。
  鲸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其外鼻孔位于头顶背部,形成喷水孔。在碧波荡漾的海洋上,经常可以看到高高的、羽花状的水柱和飞沫,犹如缕缕喷泉,十分壮观。鲸的内鼻孔开口于喉部,因此可以放心地在水中吞食食物而不致呛住。肺部有很大的伸缩性和容量,一次可吸人大量的空气,所以鲸类可以在水下呆很长的时间,有些则可潜入很深的海域。
  鲸是一种温血动物,其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跟人的体温差不多。但是,海水却是凉的,特别是在北极,水温常在零度以下。而且,水吸收热量的速度要比空气快得多,所以鲸类都有一层海绵状厚厚的皮层和皮层以下一层厚厚的脂肪作为绝缘层,以保证体内热量尽量少地散失。除此之外,由于水的阻力比空气大得多,所以鲸运动起来则需要更多的能量和体力。当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因为海里食物丰富而竞争者少,所以比较容易吃饱肚皮。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海水虽然阻力很大,但浮力也大,像鲸这样的庞然大物,长达数十米,重达100多吨,在陆地上是无论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不用说觅食,就是活动起来也极为困难,寸步难行。所以,鲸鱼为肥胖的人提供了一个不必减肥的生活方法,那就是回到水里去生活!



以上图片为:鲸鱼

TOP

北极露脊鲸

捕鲸是爱斯基摩人的文化核心,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是跟捕鲸分不开的,或者说,他们就是靠北极水域中的鲸才得以生存下来的。爱斯基摩人所说的捕鲸,主要是指弓头鲸,即北极露脊鲸。  北极露脊鲸的身体呈纺锤形,头大,可占体长1/4以上;鲸须长而细,弹性强,颈部不明显。成年露脊鲸平均长15~18米,老鲸可达21米。每当露脊鲸浮到海面上时,脊背几乎有一半露在水面上,而且脊背宽宽的,它的名字便由此而来。此外,露脊鲸还有一个独特的标志——喷射出的水柱是双股的,而其他鲸类都是单股。
  北极露脊鲸有时单独摄食,有时又成群结队地集体摄食。每当摄食时,它们一边在海上慢慢悠悠地游着,一边从容地将头伸出水面,并且将口张得大大的。它的下颚能以不同角度下垂,有时与上颚之间形成60度的角度。每群露脊鲸的数目由两头至10多头不等,摄食时,会自动地形成一梯队,这种梯队很像大雁飞翔时的队形,每一头鲸都跟在前面一头的后面,并从侧面偏出半个至三个体长的距离。有时,当梯队中的一些北极露脊鲸离队而去时,另外一些便会自动加入这个梯队中,使其队形基本保持不变,如此阵型,可持续若干天,这时,大量的水流和鱼虾便会进入大大张开的嘴里。结队摄食可使北极露脊鲸捕食到其他方法不能捕食到的食物。



以上图片为:北极露脊鲸

TOP

白 鲸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白鲸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其肉好吃,而且它们的油用来点灯不仅明亮,还能释放出大量热量,使简陋的冰屋保持温暖。除此之外,白鲸的皮也很有用,还有一种香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洁白无瑕。但个体比较小,远没有弓头鲸那般庞大。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尸体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于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质的侵害,使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白鲸患上了胃溃疡穿孔、肝炎、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有的白鲸患了膀胱癌,这在鲸类动物中真是闻所未闻的。



以上图片为:北极白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