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黑尾沙袋鼠引起了人类短跑技术的一次革命?(图)

  黑尾沙袋鼠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东南部的森林、灌丛、草地和沼泽等地带。体长66—85厘米,尾长64—86厘米,体重10—21千克。体毛呈赤褐色。头小,颜面部较长。眼大。耳长。前肢小,后肢长。尾粗长。它的这种奇异的形态、惊人的奔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引起了体育专家们的极大兴趣。




  现代竞技跑步中的起跑技术分为站立式和蹲踞式两种,而短跑运动中最好的起跑技术是蹲踞式。蹲踞式起跑又可分为:普通式(自1888年开始采用);长子弹式(自1930年开始采用);子弹式(自1911年开始采用)。

  以上几种起跑技术,无论哪一种,都是从蹲踞式起跑技术沿革而来的。那么,蹲踞式起跑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1888年,澳大利亚短跑运动员舍里尔在观察黑尾沙袋鼠的奔跑时发现,它们在起跑前总是先弯曲一下身子,腹部几乎贴进地面,然后靠其强有力的后腿一蹬,便以子弹出膛般的神奇速度奔跑起来。舍里尔由此受到启发。在仔细分析袋鼠的起动特点以后,他认为这种起跑方式若能运用到短跑技术中也会带来奇迹。于是,他就模仿黑尾沙袋鼠的起跑姿势,并结合短跑运动的特点,发明了在当时被认为是“短跑技术革命”的起跑技术——蹲踞式起跑。舍里尔首先采用了这种起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短跑成绩。此后,蹲踞式起跑技术风靡一时,对现代短跑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蹲踞式起跑技术为什么能提高速度呢?人们在研究了黑尾沙袋鼠的起跑状态后得到了启迪。原来,黑尾沙袋鼠身体高大,有时还携带幼仔,体重就更大了。如果黑尾沙袋鼠采用站立式起跑,就很难克服本身偌大的体重所产生的静止阻力,即使跑动起来,其初速也不会太大。但是,当它们的身体弯曲下去之后,就产生了两个有利因素:一是袋鼠的身体重心降低了,这样在起动、奔跑和跳跃时就增加了向前的水平分力和冲力。二是充分利用了自身形态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很好地发挥了其强有力的后腿的蹬伸作用,使其能迅速地摆脱静止状态,获得较大的起动速度(因为后蹬力越大,地面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获得的初速度也就越大)。所以,黑尾沙袋鼠奔跑起来就能疾驰如飞。

  黑尾沙袋鼠的这种起动姿势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肌肉在收缩前先拉长,可以提高肌肉的张力,有利于发挥肌肉的收缩能力。蹲踞式起跑能使臀肌、大腿前面的股四头肌和小腿后面的三头肌被拉长,使这些肌肉群处于收缩前的“绷紧”状态。在后蹬起动的一刹那,就会产生相当大的爆发力。再加上蹲踞起跑时,其身体重心低,支撑反作用力向前的分力大,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前冲力,提高了起动时的初速度,从而提高短跑运动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