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404
- 威望
- 37876
- 金钱
- 55
- 阅读权限
- 120
- 在线时间
- 1704 小时
|
2007-01-11 11:08:05 来源: 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 于飞 王君金陵晚报报道除了依靠仪器和专家进行专业的地震预报外,[url=]南京[/url]还要扩大宏观地震异常观测点的范围。动物对于地震有着超强的第六感。市地震局副局长徐徐昨日向记者透露,继太原、成都等地区之后,南京也酝酿利用动物进行地震宏观异常观测。而在南京研究地震的专家中,“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早已经悄然进行。 尝试:飞禽走兽兼职“预报”地震
南京一位研究地震的专家告诉记者,去年年底的时候,[url=]成都[/url]市建立了该市最大的一个地震宏观观察基地,而它正好“就地取材”,选址在该市的动物园里。看完该专家给记者的邮件,记者才了解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建设这个基地,是成都地震局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这些动物机体是一部复杂而敏感的环境变化“感知器”,地震前异常[url=]活动[/url]让它们对地球地理、地球化学信号变化有所“反应”。因此,当地地震局的想法是:聘请它们来做“地震预报员”,其异常表现的种类、数量、时间等将帮助人们防范地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动向:“动物观震”走向科研前沿
地震前动物一系列的异常反应并不罕见,几乎每次地震前,总有动物行为异常行为的新闻报道。但是,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这些观测方法多半都流传于民间。什么是宏观观察?专家向记者介绍,这是利用“群众”来监测地震的一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开展地震工作的群测群防。当下,随着各地对地震的高度重视,这一监测方法开始加强,但每个城市发展程度都不一样。“除了动物园可以作为地震的宏观观测基地,其实如果一个城市里建有“海底世界”这样的场馆,同样也是宏观观测的绝佳场所。”专家告诉记者,作为比较早建设“海底世界”展览馆的城市,太原在2005年时就设立了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点,通过观测动物异常对地震活动进行有效探测。据介绍,当地的“海底世界”共有海洋鱼类500多种,同时还有专业的[url=]养殖[/url]人员,在参加了地震科普知识和鱼类宏观异常知识培训后,当地地震局已经将这些生活在水里的鱼类当成了“地震预报员”,定时定期对它们的行为进行记录,进行专业性的研究。
南京:动物观测地震正酝酿进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联系了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徐徐。他告诉记者,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网络是南京防治地震的重要模式。而南京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酝酿利用现成的红山动物园内的动物们做地震观测专项研究。徐徐说,利用动物积聚的地方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点不一定非要选择在动物园,因为不是仅有这里的动物具有承担此任务的职责。而在农村,鸡、鸭甚至老鼠都具有此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专业的记录人员,通过他们关注这些动物的行为变化。“但是,南京有现成的条件,就是有红山动物园这个非常优势的场所,也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饲养员,所以我们也打算将此列入工作计划,争取今年就能申请立项。”徐徐说。
研究:动物震前反应将深入基因层面
虽然南京市地震局利用动物园建立地震宏观观察基地仍在酝酿之中,但是南京专家对于动物异常行为和地震的关系却早已在研究与关注之中。记者从南京[url=]农业[/url]大学了解到,动物习性异常曾经做出过成功的地震预报,但由于地震并不是动物习性异常的唯一原因,因此相关的研究曾一度被基本废弃,但是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达到分子水平并进入基因层次后,对于动物异常的行为的原因可以有更科学的预测,因此以动物习性异常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又重新开始,并且这将会成为宏观预测地震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动物异常与地震关系的专家告诉记者,在1967年至1970年期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地震生物学研究组先后在邢台地震区建立了5个动物观察点,在1968年7月24日,在百尺口观察点观察到猫的呼吸频率和行为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异常。红山观察点的家鸽也出现明显的视听和惊飞反应,据此认为在24小时内将有4级左右的地震发生。而目前对于动物震前前兆的研究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专家们试图发现,在动物行为的基因遗传密码中是否已经建立起地震避险反应的功能,若存在是如何进化的?第二,地表是否存在可以探测到的物理和化学的地震迫进的前兆?若存在,动物是如何感知的,是否已经进化出这样的感知能力?第三,在大地震之间,动物群体如何维持地震避险的基因系统不致发生突变或变异?对于动物求偶期间、发现天敌时也做出的避险反应,以及摄食信号等等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如何与震前异常相区分仍然是个未解的谜团,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说,未来对于动物震前异常前兆要依靠对于动物完整的基因研究的结果来判定,这也是未来相关研究的一个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