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not进来一下----亮剑下载

http://218.63.200.124/vod1127/亮剑/1.rmvb-------------http://218.63.200.124/vod1127/亮剑/36.rmvb------------------------------
Share |
Share

近期央视的《亮剑》,据说其收视率超过了《大长今》,大长今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亮剑我是一集不漏的看过了。
  比起小说版来,《亮剑》电视剧的确让人失望,不仅把书中的剧情砍掉一大半,还把原本真切的主人公请上神坛。这是我最难忍受的,至于“唱军歌”、“三角恋”,从来是央视通病,也就懒得抗议了。
  
  《亮剑》电视剧的重点在抗战阶段,其情节实可看做一部八路军的抗战史。或许是由于编剧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电视剧中的战斗几乎都以正史为原型,对照历史,让人感慨万千。 
  
  
  苍云岭之战
  
  第一集苍云岭之战,讲李云龙新一团炮击日军联队长,击溃坂田联队。其原型为1939年黄土岭之战。
  
  1939年末,日本“蒙疆驻屯军”司令阿部规秀率两个大队1400人进行冬季扫荡,八路军诱敌深入,以5个团兵力在黄土岭一带趁夜展开,11月7日下午突然杀出。战斗打响后,周围各地的基干自卫队纷纷赶来助战,把这一带围得水泄不通。 
  
  对峙中,陈正湘团长发现日军指挥所——一座独立小院,乃亲自指挥发炮,在800米距离上击中阿部规秀。话说阿部规秀出发前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们打仗时是最悠闲而且是最有趣的”,此信后来刊于《朝日新闻》,一时传为笑柄。不过话说回来,阿部也只能怪自己倒霉,事前八路军只是看那座小院有日本军官出入,并不知道这就是阿部的指挥所,因此只是随便打了几发炮弹。(要知道的话还不把那里轰成平地啊)没想到头两发就在院子里爆炸,弹片来时,屋内的日军参谋均有墙壁阻隔,惟独阿部本人对门而坐,遂伤重不治。屋里的老百姓也无一伤亡。看阿部这运气,可以直追十一军司令冢田攻了。
  
  然而指挥官的死并未使日军混乱,因此接下来的攻击并不顺利,日军不断组织突围。8日拂晓,八路军各部同时发动攻击,意在围歼日军,可战至午后反倒被日军占领了黄土岭一带高地,到黄昏时分,日方绿川大队又赶来增援,八路军各部只好主动撤退。
  
  抗战前期的八路军是百战之师不假,但他只是一支内战中的百战之师,丝毫不具备世界级武装的条件,脱离了这个基本认识,他就会被请上了神坛。这便是正史上八路军5个团无法在伏击战中打垮日军一两个大队,而电视剧里李云龙能用1个团击溃日军一个野战联队的原因。
    
  
  李家坡之战
  
  李家坡之战,讲百团大战时李云龙率独立团担当主攻,全歼日本山崎大队。其原型为1940年关家垴之战。
  
  百团大战第三期,吃了亏的日军展开了报复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500人携400民夫自为一路,误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捣毁八路军水腰兵工厂,一路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彭总大怒,遂调集三旅两团上万人将冈崎大队包围于关家垴。
  
  关家垴之战,本可不打,因为我方的位置一旦暴露,终究是守不住的,能挡住一大队,难道还能挡住一联队、一旅团?还不如主动撤退去打自己擅长的游击战。况且,其时为1940年末,正是八路军爆炸式壮大的时期,兵员素质急剧下降,武器装备难以自给,关家垴又地形险要、易手难攻。“现在拼光了,以后还过不过了?”但彭总认为,日军竟然以大队为单位进行扫荡,实在猖狂至极。如果能一次歼灭一个大队,日军势必不敢再以小部队单独行动,从而减少日军扫荡的频率使我根据地所承受的骚扰大大降低。再者,八路军作为一支主力部队,必须学会打阵地战,光靠游击战是赶不走侵略者的。彭总当即拍板,八路军129师便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以八路军当时的具体情况,还是先打伪军,解决部队装备问题为妙,当然这是只考虑八路军的发展)
  
  129师在撤编的压力下,由冒着掉脑袋危险的陈庚发起进攻,攻击很不顺利,战斗异常惨烈。彭总曾打电话问陈庚部情况如何,陈答到:“还能进攻,只是没有兵了”。彭复令:“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 彭总亲自指挥特务团山炮连轰击日军,直至打光所有的炮弹。但冈崎匹夫突发创造性思维,在战壕旁挖了不少“猫耳洞”,八路军炮击时便藏身这种单兵掩体内,等炮击结束再对八路军发动反冲锋。(我觉得历史上“500兵”的战斗力都很强,坚守四行仓库的也是500人)就这样打了两天,八路军2000壮士血撒疆场,最后日军援兵1500人将至,八路军各部只好主动撤退。
  
  按照我方资料,此役冈崎大队遗280具,日军只承认阵亡61人。我军的战史最忌讳自身伤亡数字,但这一仗的伤亡却有详细记载,足见此役对八路军的震撼。百团大战的第二、三阶段多为阵地战,既打出了八路军的实力,也打出了与日军的差距……关家垴之战时,彭总亲临前线,他那脚抵战壕、手持望远镜的形象被战地记者记录下来,成为了彭总影响力最大的宣传照。殊不知若干年后当彭总再次看到它时,心中多少会掠过一丝遗憾。《亮剑》里八路军全歼李家坡山崎大队,是我最喜欢的情节,它达成了彭总的心愿,圆了那个时代——百年积弱下中国军人的梦。  
  
  
  歼灭日军观战团
  
  伏击日军观战团,是讲李云龙想要捞一票过冬,结果竟然网上了大鱼——一个少将、N个佐官,一次干掉了一百多名“皇军精英”。其原型为1943年韩略村之战。
  
  话说1943年秋,冈村宁次又研究出新战法,称之为铁滚扫荡。于是,中国派遣军步兵学校的学员组成了一个战地参观团,来到太岳前线,不想正碰上八路军第 16团。这16团是八路军的甲种团,全团2500人,青一色的日式装备,堪称是主力中的主力。接到转移命令后,一路上力避与日军正面冲突,昼伏夜行,辗转迂回,最后跳出了日军的封锁圈,来到临汾东北的韩略村。八路军自百团大战后,遭到了日军的长期扫荡封锁,生活是极为艰苦的。当16团得知韩略村边的公路上每天都有大批日本汽车通过时,顿时产生了干他一票了想法。侦察后,16团选择了一段山沟里的公路,当夜就去埋伏,到第二天早上汽车果然来了。随着战斗信号的发出,6连和9连将日军首尾一堵,公路两旁高地的八路军便把成捆的手榴弹掷到沟里,轻重枪弹、迫击炮弹也随即像雨点似的往沟里倾泄,眼看沟里的日军陷入一片火海。战斗进行了一个小时,日军除3人逃脱外全部被歼。打扫战场,获得机枪6挺、步枪80支,还发现了一群带指挥刀的日军尸体。后来从缴获的文件上查明此为日军的军官观战团,专程来吸取扫荡经验,没想到为八路军提供了经验。
  
  这一仗,日方资料中并无记载,在八路军抗战史上决非什么大事,只不过在那段艰苦岁月里八路军一直力避与日军作战,所以这件小事在当时也大加宣传,还添油加醋说打死了一名日本少将和100多名日军精英。实际上这100多个鬼子只是日本军校学生,当事人的回忆录里只说烟雾中看到一大佐,而解放军出版社的八路军大事记里连佐官也没提到。 
  
  
  骑兵连,进攻!
  
  独立团第一个骑兵连的故事,最近也比较火。讲李云龙用抢来的战马组成了个中世纪骑兵连,在关家垴一战中还算现代骑兵徒步进攻,到五一扫荡时又当回中世纪骑兵,策马冲击日军阵地,后来与日本骑兵联队反复拼杀而全军覆没。
  
  这种老套的剧情也说不上原型,它完全可能是编剧临时加上的东西。也有人说骑兵连长孙得胜的原型是李林。李林何许人也?李林原名李秀若,华侨大学生,洪涛山根据地的女干部,长期在敌后领兵打仗,还能带骑兵。敌人对洪涛山的第9次扫荡时,李林等人率部陷入包围,为了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李林带着骑兵连向相反的方向冲去。李林的骑兵连一路伤亡惨重,眼看要突出敌人包围了,发现大部队还在包围圈里,于是调转马头再向回冲去,终于牺牲殆尽。
  
  要说嘛,也有那么一点影子,但给人的感觉总像是中学老师分析课文,连作者没想到的老师也能分析出来。让我说,这剧情很可能是编剧看了天国王朝后想到的,不然怎么会弄出支中世纪的骑兵来。话说骑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没落,到俄国内战,算是一次回光返照,之后传统意义上的骑兵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到二次大战时,骑兵只是作为侦察部队或机动步兵存在,马刀决胜负在欧洲战场已是绝无仅有了。有人说波兰还有一帮傻瓜用长矛马刀打坦克,那是以讹传讹,波兰骑兵要是都用马刀打坦克,那他们骑兵部队所装备的反坦克炮是干什么吃的?中国战场大抵相当,连赫赫有名的马家军也是一支下马作战的机动步兵;只有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号称红色哥萨克,为了“摩擦”掉马家军,才专门练习乘骑攻击,当然新四军这种专事摩擦的部队,不提也罢。八路军也有一支大名鼎鼎骑兵队伍,那就是 129师骑兵团,其初期的战术只四个字“打了就跑”,对敌人倒是颇为有效。八路军骑兵往往是获悉敌情后提前埋伏,等日军来了一阵乱枪,然后骑上马逃之夭夭。有时候日军一天内就被同一支骑兵部队伏击多次,都是打了就跑,日本步兵又追不上,只好望尘兴叹。
1938 年129师骑兵团在冀南兼并了一伙自称“抗日义勇军”武装组织,缴获不少军马,实力大增,甚至打下了平乡县城。平乡县城的本是伪政权,日军可能收到了风声,就派了100名日军去坐镇。骑兵团得知情况后,决定趁日军立足未稳,一举攻克县城,遂火速来到平乡县城下,隐藏好马匹后便立即投入战斗。骑兵团意在攻克平乡,因此只攻东门和北门,另两道门留给日军逃跑。战斗打响后,东门、北门守军竟一触即溃,骑兵团很是纳闷,冲入城内,才发现伪政府的官员们正在饭店里为刚来的日军接风洗尘呢。城内日军顿时乱做一团,仓惶退入西门城楼继续顽抗。到下午5点,日军增援部队300人到了,但他们也不清楚我军底细,接下西门城楼上的日军就跑了。于是平乡解放。1938年5月,骑兵团兼并掉一个叫“六离会”的民间封建组织后向南进发,连克三座伪县城,在晋西南一带打出了赫赫威名。
    
  
  辛庄之战
  
  辛庄之战,讲五一扫荡期间,独立团分散突围,李云龙以不到两个连的兵力在辛庄打的一场漂亮的防御战。其原型为1942年宋庄之战。
  
  宋庄之战,本来也只是场面对日军扫荡不得不打的小仗,只是作为平原阵地战优秀范例和宣传需要才名留正史。五一扫荡,对八路军而言是空前残酷的,不仅根据地面积大减,很多优秀的战士也倒在了转进的路上。因此宋庄之战便可以算做一个亮点。宋庄之战是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第22团打的,该团只是5个连的小团,扫荡中分散突围,团部也只带了两个连,好在一路上遇了被打散的警备旅1团2营和半个连的民兵,这样三百多人就来到了深泽县的宋庄待机行动。宋庄地处平原,本来就不适合部队休整,一但被敌人抵达就很难逃脱。但22团认为宋庄距离敌人据点较远,便决定在此停留了。这是一个失误,好在22团发扬了反扫荡精神,不管有没有敌人,先修好工事再说,如此几小时内就在村里抢筑了三道工事。堵死街口,连通院落,22团两连守村北,2营守村南,把整个村子变成了一个防御体系。
  
  6月9日早上,真有大批日伪军到来,宋庄地处平原,如果现在撤退,无疑会被日军骑兵追上全歼。因此无论如何要拖到晚上,拖到晚上突围几率就大了几倍。 22团静静埋伏,等到距敌人仅30米时,才一起开火。敌人吃了一亏,赶紧把村子包围,到中午时分,开始进攻22团阵地。日军的打法是传统性的,先用山炮平射,重机枪点射,直到摧毁了前沿工事,才在迫击炮和机枪掩护下前进。没想到一接近22团工事,里面就飞出数枚手榴弹,日军又只能退回去重复上述攻击步骤。到下午3点,村南被日军攻陷,八路军与之逐屋争夺,终于拖到了晚上。日伪军为预防八路趁夜突围,围着宋庄点燃数堆篝火,结果天上却忽然下起雨来,八路军趁光亮减弱,分路突围而去。
  
  战斗结束后,22团战报为:杀伤日伪军400名,打伤日军坂本支队长,己方伤亡73人。日方坂本支队战报为:敌人遗尸264具,己方伤亡53人。就战果统计而言,胜利方的统计自然要比失败方的准确,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八路军在阵地战中守住了日伪军的进攻,并成功突围,这标志着八路军对阵地战的逐渐适应。后来解放日报对此役重点报道,莫名其妙的把原始战报扩大了三倍!(国军的习惯是扩大两倍)自吹歼灭日伪军1200人以上,日军伤亡超过900人,而八路军只伤亡73人。更不可理喻的是,解放日报把战报中打伤日军坂本支队长改为击毙日军坂本旅团长。要知道坂本吉太郎大佐,时为坂本支队长、步兵12联队长,后升为少将,战争结束时驻扎山西,任第4独立警备队司令官。因此,宋庄之战也成了我军吹牛的标志,为史家所不齿。看来《延安日记》说共军捏造战果,也并非没有根据。  
  
  
  至于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实在没什么特别的,八路军打下的县城多了去了,苏北游击区被新四军摩擦掉的韩德勤还打过不少县城呢。打援的战斗中专门提到八路军1个连阻挡日军1个联队8小时,最后全连阵亡,字幕上说这是一场名不见经传的战斗。既然名不见经传,我也不去翻书了,其实八年抗战,这样英雄事迹不胜枚举,只不过大多淹没在历史的岁月里。比如湘西会战中,国军1个美械装备连就抵挡日军1联队达两天之久,最后全连阵亡。中国人用鲜血铸就的光荣,是整个民族的遗产,你可以遗忘它,但不要抹杀它。
    
  
  前面说的太多,差点忘了主题,其实我本文是想讨论下亮剑精神。
  
  电视剧演到第五集,李团长提起了亮剑精神,“明知是个死,也要亮出宝剑”、“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倒在对方剑下是虽败犹荣,但如果不战而逃,以后就别想抬起头做人”。
  
  我忽然感到困惑,李云龙在电视剧里可是个狡猾的人,他要求部下“只许占便宜,不许吃亏”、“赔本的买卖咱不干”。这是什么精神,这分明是八路军“打不赢就走”、“只占便宜不吃亏”的游击战精神!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八路军的身上能体现出什么亮剑精神?!13军壮士血拼南口,德式师英豪死守南京,那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亮剑精神。
  
  多年后,国产电视剧终于刻画出一个观众喜欢的八路,但这个八路所代表的却不是八路。电视剧抄袭了亮剑原著的文字,但它抄不走《亮剑》灵魂和亮剑精神!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