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藏文物毁坏触目惊心部分或变成废铜烂纸

中国馆藏文物毁坏触目惊心部分或变成废铜烂纸
2005-11-28 12:53:20

  库房环境恶劣导致文物腐蚀严重,专业人员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关注焦点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博交流馆近日完成的《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北京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20年间因锈蚀导致文物数量减少23件。

  报告指出,库房面积狭小,没有各种保护设施;专业人员缺乏,文物保护不当;资金匮乏,设备无法改善,成为目前文物保护的严重障碍。

  “现在的馆藏文物现状可谓触目惊心,再不采取措施,一些一级文物可能变成废铜烂纸。”参与报告调查的一工作人员痛心地说。

  

  

  11月8日,一游客参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黄肠木堆积而成的“黄肠题凑”表面已经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灰尘。由于库房环境恶劣,诸多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11月16日上午,民族文化宫,湿漉漉的白色宣纸堆满了图书馆门口。

  工作人员洛布双手捧起一张干净的宣纸,托在被热水淹泡过的大藏经书页上。经过宣纸吸水后,洛布和同事一起,将10多页藏经放在装裱机上,将其干燥展平。

  20分钟后,洛布更换装裱机上用于吸水的毡子,从而保证大藏经能正常吸水。

  处理后的大藏经表面恢复平整,但洛布的心情依然无法轻松。“有的地方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经页也变得非常薄。”洛布说,全部弄干这些文物需要近两年的时间,而且,文物的寿命也会大打折扣。

  11月15日,由于热力管道破裂,民族文化宫数十万件馆藏文物浸泡。除了偶然因素外,国图善本特藏部图保组组长周崇润承认,库房达不到要求也是文献受损的原因之一。

  和民族文化宫一样,库房环境是诸多博物馆面临的共同问题。来自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组的报告显示,北京现有市级和区县级文物馆藏单位81家,仅18家库房拥有温度湿度控制。而这些单位馆藏文物62万件,其中80%为易腐蚀文物。

  文物锈蚀严重

  1983年至2003年,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因锈蚀导致减少的文物共23件。

  11月8日,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展厅内,一件经过保护处理的铁器文物六鋬铁斧上,厚厚的暗黄色铁锈明晰可见,文物的一侧已经开裂,有焊过的痕迹。就是这件已经锈蚀的文物,在该馆700多件金属器中,还属于保存较好的一件。

  “有的金属器我们不敢碰,一拿就不断掉渣。”工作人员介绍,冬天的金属库里,有时甚至能听到劈劈啪啪的爆裂声。那是铜、铁质的文物受不了寒冷,一个接一个冻裂。

  这样被锈蚀的金属器,占这家市级文物馆藏单位金属器总数的近2/3.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数据显示,1983年至2003年,该馆减少的文物共97件。其中,因锈蚀导致直接减少的共23件。

  相似的情况在北京诸多博物馆中都存在。

  报告调查组负责人之一郝黎介绍,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一些国家一级文物的木版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霉变,经版上的字迹部分脱落;中国航空馆、北京航空馆的飞机、雷达等军事设备老化严重;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露天陈列的大部分石刻,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

  “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北京乃至中国很多博物馆,馆藏文物锈蚀情况远远比这个严重。”中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办公室主任郭宏说。

  库房环境堪忧

  三间共170平方米的库房存放了806件文物,大量木质文物只能简单地堆放在一起。

  大葆台博物馆馆长周正义认为,文物的锈蚀和毁损,跟馆藏环境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11月8日,大葆台博物馆门口,几名工人正蹲在地上,一遍一遍地抹水泥。这些工人们正在修建大葆台博物馆新库房。新库房对面不足一米处,是大葆台的旧库房。

  旧库房是三间小平房,库房的窗户有些锈迹斑斑。

  透过窗户,能看到屋内的黄肠木堆放着,粗细不一的木材呈暗黄色。

  周正义介绍说,这三间共170平方米的库房存放了806件文物。面积的狭窄,导致一号墓出土的黄肠木、棺板等大量木质文物,只能简单地堆放在一起。

  2003年,库房的屋顶突然漏雨。“当时没有办法,我们就把库房中的多数金属器都搬到了办公区。”周正义说。

  除了库房外,出土文物陈列室的环境也不容乐观。

  大葆台西汉墓葬内有两座墓室,一号墓是西汉广阳王刘建的陵墓,二号墓是其王后的陵寝。

  走进刘建的墓室,昏暗的阳光射进来,浮尘在眼前闪现。墓地的车马坑内用普通的玻璃罩着,但挡不住灰尘的侵蚀。原有的11匹马和3辆车倒在地上,只能看出大致的轮廓。

  工作人员指着其中一个保存稍微完好的车轮说,刚出土时,车轮上有红黑相间的雕漆,如今,车轮上只能看到厚厚的尘土。

  墓坑里的灰尘则更多,整个底部都覆盖着。近期,墓坑内生干裂现象。墓坑正中央,已经裂开了一个大口子。

  与大葆台博物馆相似,民族文化宫热水管道的破裂,也暴露出库房环境问题。多年从事图书保护的国图善本特藏部图保组组长周崇润介绍说,现行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是1999年制定的,其中明确了在图书库房中不应使用水暖、应采用气体灭火设备等,但不是强制性规定,民族文化宫目前还没有达到此项要求。

  紧急除锈防尘

  截至目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87件铁器文物,已经有80件做过保护处理。

  为了让锈蚀的文物摆脱困境,北京市文物局和大葆台博物馆投资了数十万元,用于铁器除锈。

  从去年开始,大葆台博物馆工作人员黄燕开始参与除锈工作。

  每天一上班,黄燕就会用刷子蘸着蒸馏水慢慢地刷铁器的表面,将上面不稳定的成分去掉,这样一刷就是半天。刷完之后,黄燕就会把这些铁器放在化学溶液里,慢慢地浸泡。

  浸泡快3天时,黄燕会观察铁器表面锈蚀的成分是否去掉。感觉时间差不多之后,黄燕将溶液冷却,然后将铁器一件件取出,再用干净的蒸馏水清洗干净。

  洗干净的铁器基本上恢复了原状,但这并不是全部。为了让铁器保持在至少20年内不会被再次锈蚀,在铁器晾干后,黄燕还有一道工序:将铁器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保护膜也是化学原料调剂而成,能起到防尘和防紫外线的作用。

  在黄燕和其同事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87件铁器文物,已经有80件做过保护处理。

  和铁器一样,博物馆对馆内的数千枚铜钱也进行了处理。

  但处理铜钱时没这么容易。黄燕介绍说,铜钱上的铁锈不容易除掉,有的一泡就是半年。之后通过检测,上面的锈迹才能除掉。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我们所做的,就是要让这些文物尽可能长时间保存下去。”周正义说。

  专业人员匮乏

  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及修复的理工类人员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市级单位为40%,区县级单位为32%.金属器的修复过程中,黄燕全程参与,并跟着专家学习。“现在还是做一些基础工作,给专家帮帮手。”这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博专业的毕业生说。

  在大葆台博物馆,参与铁器除锈的只有3人,其中包括黄燕。

  包括馆长在内,大葆台博物馆共21名工作人员。其中,专业文物保护人员由以前的两名增加到目前的4名。新增加的两名都是新招聘的大学生,黄燕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在对她进行培养,希望过上一些时间,她能成为馆内文物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周正义说,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制约文物修复的瓶颈之一。

  北京市文物局的调查报告说,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及修复的理工类人员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市级单位为40%,区县级单位为32%.在一些专题类或行业性质的博物馆中,文物修复方面的人员更为匮乏,如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馆等单位,至今没有这方面的人员。

  没有专业人员的直接代价是,文物的保护出现了问题。调查报告显示,明十三陵博物馆中,文物刚出土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对个别丝织品涂上一层有机玻璃。结果证明这种做法不妥。目前,这些丝织品基本上粘连在一起,有些发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博物馆地方偏远,整体收入不高,是招聘人才的最大困扰。”周正义感叹,人均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薪水,对于专业人士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吸引力。

  经费不足之惑

  就大葆台而言,市文物局每年投入的资金并不少。然而这些资金,多是用于旧项目的抢救性修复或者新项目。

  “专业人员还可以培养,现在博物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费不足。”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办公室主任郭宏说。

  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保持不变,均为2万元;北京市的投入基本上是逐年递增的,近几年的平均投入约在821万元左右。然而,这个数字分到众多的博物馆头上,每个博物馆“能分到的羹就非常少”。

  大葆台博物馆馆长周正义介绍,该博物馆每年除了不超过10万元的门票收入外,全部靠市文物局拨付。去年,申请了30万元的新库房建设资金;金属器除锈,拨付了30万元;今年年初,投入90万元用于房屋改造。

  周正义表示,就大葆台而言,市文物局每年投入的资金并不少。然而这些资金,多是用于旧项目的抢救性修复或者新项目。对馆藏文物的日常维护,则有些淡化的意思。

  “这并不是不舍得投钱,而是确实资金有限。”周正义说,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

  周正义介绍说,对大葆台而言,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和文物保护费每年的支出为100万左右。在平时的工作中,并没有专门列出防腐蚀费用。此次调查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近几年防腐蚀经费仅占整个馆藏单位专项经费的6.3%左右。

  “若干年之后,库房里可能只剩下一堆灰尘。”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组负责人之一郝黎忧虑地说。

  庆幸的是,馆藏文物遭腐蚀的情况已经引起重视。去年9月,《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展开,相关报告近期将完成并递交国家文物局,形成专家意见后提交国务院和财政部。

  “调查的结果不能说触目惊心,但情况很严重。”项目组组长郭宏表示,“我们不但要对已损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更长期的任务是预防,尽可能让民族文化宫这样的文物损害案例别再重现。”

  “百度”一下“馆藏文物腐蚀”,找到相关网页2890篇。北京市文物局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严重。
一百年内没有真正的历史,一百年之后呢?

对呀,现在中国政府对待中华文明就是这样,等韩国要申请端午节作为自己的文化遗产,急了。非要和人家抢,以他们的智慧结果可想而知,然后就是阿Q。
不过应该庆幸已经不像文化大革命那时打砸抢,除四旧了。

TOP

看到这样的新闻还是很心痛。

很多朋友在海外回购中国的文物,而国内的文物却如此被糟蹋!

德国2战入侵巴黎,卢浮宫的藏品可以放在巴黎市民的家中收藏,战后一件不缺的交回。

野蛮的经济扩张并不会丰富人们的心灵。而这些文物的实物会,而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会。

遗忘历史的人,必将被历史所遗忘。
这些文物的意义,对于有些人已经不重要,但是对于世界,对于很多人却是不可或缺的。
一百年内没有真正的历史,一百年之后呢?

TOP

到了快剩tmd几个的时候政府才会呼吁保护,真jb气人!' schuess ' 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