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白领群惊现"换妻派对" 专家称可能被治罪

 白领之间的换妻“性派对”正悄然流行于粤港两地。近日,有圈内人向记者透露了其中一些内幕。据称,这一群体包括律师、商人、推销员、经纪人、行政经理等,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中等以上收入,为填补空虚、追求刺激却不需担心“手尾”而选择此种性爱方式。专家称,此举可能因触犯内地法规而被治罪。

  




  自称是“性派对”召集人的本港青年阿标介绍,他们圈子内的人都是做保险及金融的,在本港及内地有几家相熟的酒店,并办了VIP贵宾卡。

  通常,阿票负责决定时间和约人,然后打电话订好房间。参加者周末中午一放工,或同行或分别起程,赶到约定地点,先以夫妻名义登记入住,取得房间钥匙,然后大家共进晚餐、聊天、唱卡拉OK。夜深时分,待女士们各自回房,先生们将钥匙反扣在桌子上,抽到哪个,就按号码进那间房,而“不幸”抽到自己所订房间的,可以提出重新再抽。

  他们有约:每当有新加入夫妻或者最近的“寿星佬”,都会在举行的一个特别节目中获得礼物,那就是有权优先抽取幸运钥匙。

  阿标说,几年来,他们曾组织这些同事夫妇到内地其它地方游玩,每到一处,都是先集体订房。其间只遇到一次公安查房,不过有惊无险。事后他们知道当时有人举报卖淫,并抓走了不认识的一对男女。

  “最刺激的是乘火车去上海,行前就相互抽了软卧票号,结果列车员好像看出某些不妥,入夜了还总是盯着这几个包间,不时进来收拾打扫。”

  新人验身无忧擦出火花

    你偷我也偷―“换妻游戏”引发杀身祸

  另一位“性派对”爱好者Mary说,参加这种婚外性游戏有十年多了,现在有两个孩子,最小的也已经5岁了,参加性游戏只是想寻求刺激,谈不上热衷。

  她认为,男人其实差别不大,偶尔换来玩玩,并非出于对丈夫不满意。有时夫妻生活需要调剂,在年龄相仿的固定圈子里玩,好过“烂滚”,最多花费几百元住宿费。何况每一位新加入的成员都有医生开具的验身报告,虽然有时男方不穿“小雨衣”,也从不怕爱滋和其它“手尾”。

  “这么多年来,说是玩换妻游戏,但从第一次起,进房间后的感觉并不淫荡。”

  她说,这个圈子里的人其实屈指可数,有的人品相当优秀。一来二去,不是同事的,也都对性格、爱好熟悉了。因此每一次单独相处时,也都要聊聊工作、生活、天下事、开心事,有时谈兴高了,还继续饮酒喝茶,困了就倒头睡去,天亮时再握手告别。

    游戏夫妻坚守家庭底线

  Shelly讲到,这个圈子里的人,大都由欧美留学归来,对换妻游戏不陌生,也不抗拒,关键是夫妻有共识。“有人说我们是‘泛爱的一群’,我认为自己不是。”

  Shelly介绍说,婚前她曾有过两次失恋经历,男友都是另结新欢后离去。丈夫虽然是在酒吧里认识的,人很聪明,进取心强,心有些野,但善良、胆小。结婚后,发现他喜欢私下收集“饭岛爱”等成人影碟、照片,常常半夜把玩。在悄悄咨询了心理医生后,她得知那只是有点坏,不是什么大病,于是开始注意与他交流,渐渐地已是无话不谈,也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她说:“我与丈夫十分恩爱,彼此引为人生知己,我们都认为婚姻家庭是最重要的,是底线,其它都无所谓。”

  她说,我们夫妻十分珍惜平常在一起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晚都有肌肤之亲、每一次爱抚都必然是追求高潮的开始。同样,这个小圈子维系了这么多年,之间最重要的应该也不是偶尔的换伴“性游戏”。虽然每次参加“派对”,大家的反映好似很刺激,因不知几分钟后的亲密朋友是谁而大造神秘气氛,但最终没有任何一方会受到强迫。另外,我也从没遇上“用药”的“博命郎”。

  “我不担心丈夫玩这个游戏会移情别恋,因为我没有那个心思。此外大家都是同事,出来玩是寻放松的,相处有分寸,有顾忌。这个圈子还没有人离婚,或发生吃醋骂人打架的。”

  Shelly坦言,其实真擦出火花来,也没有办法。有缘的,或者会走到一起;有情人未必能够组成家庭。由于这种玩法就是公开、轮流的亲密接触,因此在这圈子里大家互相熟识,互相了解。

   港人自曝入局经历

  据其中一名常玩这种“性派对”的港人阿Jon介绍,他沉迷其间已经有五六年时间。最初是只身参加一位朋友在私家游艇上举行的生日聚会,因不胜酒力要找张床休息,结果撞破同事间的换妻游戏,后来被说服,又拉上太太入局。

  阿Jon说,起初妻子怕丢人、吃亏,怎么也不肯,后来参加了几次同事聚会,感觉这些朋友并非流氓,待人友善,又尊重女人,就同意去试试。当晚碰巧安排了唱歌比赛,她获得第一名,并得到客户送的美容券。以后几次,妻子看到大家玩的内容丰富,彼此尽兴,大家也从不在背后议论人,不吸毒,也不玩变态的几龙几凤、SM,就彻底放开了。

  “要好玩,人多当然好,但首要是相互投缘,知底细。”阿Jon说,目前他们这一圈子共有20几对,平常之间不走动,而多选择周末行事。因为各自也有其他应酬,加上有时女人不方便,所以全体成员凑齐的机会也不多见,但每一次活动至少也有七八对夫妻参加。

  他说,自己从小用功读书,读到博士,在大公司任总会计师,管理着三四十人,常常听不懂他们说的笑话。在参加这个圈子活动前,结婚5年多了,但与妻子共处时方法十分简单,可以说根本不懂女人的需要。曾听闻有些所谓“驭女术”,一直认为太无稽,漠不关心。结果第一次参加派对,抽中的人比自己小10岁。为了对得起人家,他由基础开始,足足当了半夜学生。一年后,他们第二次见面时,对方又要求辅导功课,却发现我已经运用烂熟,两人不禁笑出了眼泪。

    内地集体‘淫乱’可治罪

  根据香港法例,婚姻是获法律承认、不容许他人介入的一男一女自愿终身结合,丈夫或妻子宽恕、纵容及无故意疏忽的行为,除非发生在私人地方及有受害人投诉,否则不在检控范围。

  上述情况在内地大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1条规定,聚众进行淫乱活动的,可对首要分子或者多次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内地刑法还规定,旅馆业等经营场所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触犯前一条款的,从重处罚。

  因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即使在内地秘密玩换妻“性派对”,触犯法律治罪的风险也是极大的。何况各地公安机关还依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在公众场所进行婚外性行为特别是集体“淫乱”,都严惩不贷。

  此外,内地旅店业为避免涉入此类犯罪,在店规中一般都规定房间必须按照登记者资料住宿,晚上12时后不能留宿他人。倘因经营者怕事举报,有关男女被抓获定罪的机会,更是不小。

   专家指出:不代表社会潮流

  相关文章:轻薄自由主义者的换妻游戏 台湾社会名流钟爱玩换妻派对

  针对粤港某些换妻“性派对”日益半公开化的现象,深圳社会学家宋丁先生指出,这根本不能代表时代潮流。

  他认为,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作为伦理与法律,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行为基本准则。高度专业化竞争的环境,鼓励人们工作中追求超乎常规,必然会对旧的生活方式带来冲击。一些价值观、生活观一致的人,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生活圈子,其中大胆标新立异的某些人更公开自诩某某一族,这毫不奇怪。不过,玩感情游戏、性游戏的,只是个别一群。

  目前,社会在前进,在看待婚姻质量和家庭问题方面,人们更多注重爱情的因素,舆论对“第三者”已经逐渐接受。但所谓“换妻游戏”,毕竟不是基于感情的需要,所以必定不被大众接受,这也是其只能以隐蔽方式进行的主要原因。

  宋丁指出,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生存,都有它的深刻原因。“换妻派对”反映了一种病态的婚姻关系,夫妻共同追求的这种新意刺激,或许能够满足游戏感情的需要,维系一时婚姻稳定,但这种开放式的家庭结构,对双方心理的承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换妻一族多为高级白领

  针对日益泛滥的同事间换妻游戏,日前广州《新快报》刊登了一则报道,称“这个圈子有性无爱,跟网络一夜情相比,它更为放肆和大胆……”

  消息讲述了一女士的经历。她是某私企管理人员,和她身边的朋友们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收入,四年前大学毕业进入这家公司,不久后被同事带入了这个隐秘的性爱群体。在这个“圈子”里,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要么是同事或同学,要么是朋友的朋友,都知道谁有女友或者男友,谁结了婚,也都认识他们的另一半;他们在舞厅、酒吧聚会时,只要找到一点感觉,大家就会彼此放任自己的身体出轨;他们的共识是“只做爱不相爱”。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喜欢说荤段子,且对长辈们关于婚恋方面的一切传统教育嗤之以鼻,没有性经验的人成为他们日常取笑的对象。对这个圈子来说,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性体验的需要。

  “记不清跟多少个朋友做过了”。26岁的她分析自己时说:“一半是报复,一半是空虚吧。”

  该文章还写到,记者通过多种渠道对有关现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类似情况在广州并非绝无仅有。另有一位女士告诉记者,她在朋友中有性伴侣。她也曾想过到外边去寻找“一夜情”,但是一来怕遇上劫匪,二来怕染上什么病,而自己的朋友则比较可信。

  该报记者对坦承自己有过类似经历的男女进行了调查,约八成女性在放纵后并不能收获自己原先希望得到的快乐情绪。一位29岁的导游小姐说:“在很孤独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放任自己的身体,但过后我得到的是更多的空虚,还有对人性的怀疑――――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对谁动真情。”另一位金姓女士认为这不过是相互了解、相互慰藉的一种“方式”,其时间往往不长,最短的只有一次。

  一位名为“城市猎人”的男士谈到这种性游戏时说:“我对爱情没有了信心,但是我需要性伴侣―――就像口渴了的两个人找水喝一样,喝完水就完了,就这么简单。”

世界周刊:华人移民在海外影响形象--中国人陋习大曝光

华人移民生活在一个新国度里,首先要“从我做起”,尊重当地生活习惯,齐心协力建设美丽新家园。

中国古语有云:“入乡随俗,入境问禁。”随著北美华人新移民近年逐渐增多,一些北美人敞开胸怀接纳新移民,但也有一些人对华人移民成见日增,甚至酿成种族冲突及滋生反移民情绪,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华人移民生活在一个新国度里,首先要“从我做起”,问法、知法和守法,了解当地习俗、风土民情、文化背景及行为规范,尊重当地传统、生活习惯和“游戏规则”,投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子,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接受,才能站稳脚跟,无往不利。

可是,有些华人移民北美后,将在母国一些“不正之风”,也一起带到了北美,罔顾当地居民感受,我行我素,对于彼邦生活及社会,既不投入也不付出,坐享其成,美其名曰“大挖资本主义墙脚”。所作所为,为华人整体形象带来负面观感。

如果一个华人的某些做法令人反感,在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眼中,他们不管这名华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还是香港,总之就是 Chines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每个人都有公德心和起码的社会责任心,大家齐心合力建设美丽新家园,相信明天会更好。

华人众生相 影响形象

场景之一:一个在美国出生的ABC,跟母亲走在纽约华埠街头,边捏鼻子边问:“为什么只要是中国人的地方,都又臭又脏?”

场景之二:多伦多一间白人超市,一个华人女性在蔬果部挑选水果,把原本堆放得整整齐齐的樱桃翻得乱七八糟,拿在手上捏来捏去,反复挑选比较一颗颗已很圆润饱满的樱桃。旁边的白人顾客目睹这一幕,气愤地说:“怎么中国人买水果,好像是在挑选珠宝钻石?”

场景之三:一名华人女乘客在多伦多的公共巴士上,自己占著一个座位,旁边的座位则放著大包小包的蔬果食物。后面上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她不但丝毫没有将购物袋挪开的意思,还从袋中取出一个柳橙边剥皮边往嘴里送,然后将橙皮扔在车厢,完全无视车上乘客都在向她行注目礼,有的甚至一脸不屑。最后巴士司机拿过来一个垃圾桶,当众要求她把扔在地上的水果皮捡起来放在垃圾桶内。

场景之四:纽约超市,华人顾客在挑选盒装鸡蛋,把稍嫌小的鸡蛋挑出来,再把其他盒内大一点的轮番调换,直到全部满意才罢手。

场景之五:2004年休士顿全侨健康日活动,吸引成千华人到场,享受一年一度的社区医药保健免费检查服务。活动刚开始,许多人一窝蜂拥到一些药厂设的摊位前,伸手索取样品和赠品,有的人甚至等不及工作人员打开头痛或风湿药品的盒子,就从对方手上整盒“抢”了过去。还有不少人提著药厂赠送的资料袋,到各个摊位“搜刮”样品, 包括便条纸、原子笔、健康饮料及贴纸等,统统“一网打尽”。

场景之六:在纽约皇后区一间汉堡王速食店,一名华人妇女以为周围无人注意,迅速把店中任意取用的餐纸和袋装番茄酱全部搜刮一空,放入随身携带的手袋内。

场景之七:在旧金山一家麦当劳速食店,一个四口之家,叫了四个汉堡,但只叫了一杯饮料,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全家轮流用那唯一的纸杯不断自助加添汽水。

场景之八:住在纽约皇后区新鲜草原的药剂师高杰夫,订了一份当天送报上门的世界日报,但只要他稍晚一点出门取报,报纸就会不翼而飞。另外一些世界日报订户都有类似遭遇,他们研判,其他族裔的邻居看不懂中文,自己的华人同胞嫌疑最大。

超市吐苦水 满满一箩筐

大纽约地区华人超级市场林立,以水果蔬菜新鲜、海鲜生猛、南北海味杂货齐全著称,但每间超市的负责人提到华人顾客的整体素质和公德心,几乎都有吐不完的苦水及说不完的故事。

纽约大中华超级市场负责人张利慧指出,在同行激烈竞争下,华人超市生意利润本来就很微薄,但有些华人顾客的做法“著实很过分”。他举例,华人超市出售的新鲜蔬菜一般提供客人任意挑选,但有的客人在拣蔬菜时,就拿“上海小白菜”来说,居然剥掉外层的好菜叶,光要里面的菜心。已经被人“动过手脚”的蔬菜,别的客人当然不会买,造成商家不必要的损失。

再如一打盒装鸡蛋,难免略有大小之分。超市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有的客人喜欢“以小换大”,将一盒盒的鸡蛋全部打开比对,将稍大一点的放到自己要购买的这盒鸡蛋内。有时超市促销,一元钱可买两盒一打装的鸡蛋,对商家来说根本就是蚀本生意,仍有客人将鸡蛋换来换去。如果盒中鸡蛋有破烂的,换一个完好的无可厚非,但如果全部换成大的,小的谁来买?正如十只手指也有长短。

最令商家苦恼的是,有些诸如木瓜、桃子、西红柿(番茄)之类的水果,特别经不起拿捏,偏偏有些客人最喜欢“柿子挑软的捏”,一个熟透了的水果拿在手上又按又捏的,后果可想而知。张利慧就发现有些木瓜留下客人一道深深的指甲掐痕。

大中华超市目前已将连锁店开到外州一些地区。张利慧说,外州的华人顾客相对来说“素质较高”,可能与当地较多留学生和专业人士有关。目前大中华连锁超市以新移民较多的法拉盛的顾客“最没公德心”,例子不胜枚举。

如有人在海鲜部要了售价不菲的新鲜膏蟹后,可能临时改变主意不买了,便偷偷弃置在冷冻柜内。也有人挑了游水海鲜,已由超市员工帮忙杀鱼后清理内脏,式A却被偷偷弃置在某一角落。也有人喜欢自己动手挑选海鲜,为免弄污手,撕下超市的塑胶袋作手套,挑完后却随手乱丢在地上制造人为垃圾。

超市的购物推车,经常被一些客人推走后随意弃置,每天都有推车遗失,后来业者被迫在出口处设置固定物才减轻损失。张利慧说,顾客来光顾,超市为客人提供方便理所当然,但客人用完后却造成业者损失,最离谱的是有的顾客竟然把车子推回自己家里。

令张利慧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幕,是有个华人女顾客挑选几毛钱一磅的的四季豆,将每一根四季豆都去头摘尾,光要中间的那一段。如此这般挑了差不多一小时,看得超市员工几乎气炸了肺。

张利慧说,做生意的人,视顾客是上帝和米饭班主,和气生财,除非万不得已不敢得罪。他一直教育员工,无论客人多么不对,都要尽量忍让,千万不要跟顾客吵架。但那次员工很激动跟他说:“老板,我实在看不过眼了,我宁愿被你‘炒鱿鱼’都要吵架了。”

张利慧的做法是没有公开指责顾客,只是很客气地跟她说:“对不起,这样我没法做生意,你将四季豆放回去吧,我不卖给你了。”

── 原载《世界周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