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之吳越篇 ZT

吳越取之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之名,此篇的吳越地區便是以春秋的吳越兩國的疆土為大致基準,即是長江下游領域,此處東到大海,北至淮河,西接兩湖,也就是現在的江蘇浙江的大部,此處向來有魚米之鄉之稱,號稱富甲天下的蘇州,揚州,杭州,金陵還包括現在的上海都是在此地區,至南北朝時期後便是中國的經濟重地,自唐之後的中央財政很大程度依靠此地區支撐,而也有許多政權在此建立基業,尤其是現在的南京,被認為虎踞龍盤,有帝王之氣,自三國的東吳起,便多次被選為南方政權的都城,東晉政權,南朝四代,明,都是在此建都,其歷史比之北方三都長安洛陽北京也毫不遜色。但是另一方面,在吳越地區建都的各代政權少有北伐一統天下的,惟有明朝一代例外,然而只經兩帝,便遷至北京,所以吳越地區的各代政權也常被稱為短命政權,這和吳越地區經濟的優勢形成巨大的差別。先把問題放在一邊,我們還是追溯歷史長河,從古自今看這歷史留給吳越的痕跡吧。

尚武的吳越古民

現在說到江南一帶的民風,便總帶著軟弱,萎靡類似如此的形容詞,就好象江南人只會做生意,不會打仗一般。然而追溯到春秋時代,卻遠非如此,那時的吳越古民,乃是好勇善戰之士,吳國自不必說,春秋末年,孫武伍子胥將吳國將士鍛煉成百戰雄師,春秋強國,南方霸主楚國也險些被之滅國,(楚國也屬於南方,但是其戰士驍勇不亞于北方中原之士,而吳楚爭霸也可視為長江中游和下游為了統一南方的爭霸戰爭。)而夫差時代更是北上與中原諸侯爭霸,連敗魯齊等國。(這裏注意一下,歷史上比較成功的幾次北伐,如劉裕北伐,朱元璋北伐,都是先攻齊魯山東之地,再轉戰中原的。)而越民也是驍勇至極,皆是敢死之士,甚至勾踐能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此等詭異計策來動搖吳軍軍心。吳越之兵,不亞于中原之士,在秦朝滅亡戰爭和之後的楚漢戰爭的兩個主角,項羽劉邦都是在吳越地區起兵,尤其是項羽自會稽郡(原來的越國國都,今江蘇蘇州市)起家的幾千江東子弟兵,在之後幾年征戰沙場,為項家滅秦稱霸立下赫赫戰功。吳越兵威,可見一斑,之後天下承平,不用兵戈,直到漢末時期,孫堅麾下的江東兵才又讓我們見到吳越之兵的驍勇,戰黃巾自不必說,之後各路聯軍討伐董卓,硬仗都是孫堅打的,(華雄也是孫堅斬殺,關羽那時還不一定參加了討伐。)他麾下的兵士比之西涼兵毫不遜色。三國時代東吳能三分天下有其一,便是靠吳越之地吳越之兵。

但是也就是三國時代,事情開始了轉折。




不思進取的開端:
三國立基之霸主,曹操劉備都是一世之梟雄,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一統天下,然而東吳之孫權,在位最久,卻是最不思進取的守成之主,堪為日後南朝守成之風打下了大大的伏筆。

東吳之基業,孫堅早年打下部屬之根基,孫策開拓有方,等孫策死時,東吳已盡有能與中原抗衡的江東之地,孫權在位初年,只是修修補補,關注內政而已。這固然是因為孫權接位元年幼,需要內接人心的緣故,也是因為孫權之性格,正如孫策所說,孫策長處乃是沙場征戰,與群雄爭奪天下,孫權只宜守成,偏安江東。他念念不忘的只有荊州這處於江東上游的戰略要地,對於中原,他根本沒有抱著期望,就算有,在屢次攻打合肥不利,尤其是慘敗于張遼之後,他就對中原失去了興趣,安心做江東之主了,或者說,自周瑜死後,東吳便再無人有北伐與中原爭霸的興趣了。

尤其是對荊州一地的態度上,尤其可看得出孫權之心,荊州對於江東確實很重要,有了荊州便可多路北上進攻,還可以西進入蜀,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用兵之地,問題是荊州也需要在有興趣用他的人手上才有用處。周瑜若健在,荊州實在能為東吳做大貢獻,然周瑜已死,魯肅請孫權借荊州與劉備,一來是為了拉攏劉備,合抗曹操,二來也不是沒有讓劉備做出頭鳥在荊州主攻,孫權在江東守禦,待機而動的意思,畢竟以江東之力,孫權之心,得了荊州也就是守而已,難有北上的可能,這由孫權在日後奪回荊州後屢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可以看出。有哪一次能造成當年關羽北伐的局面?

孫權之奪荊州一招最是可以體現他的心理,當然,奪荊州的整個戰術部署確實精彩,只是其戰略實在奇怪,荊州固然可取,可是取了荊州,得罪了蜀漢又有何好處?你便是再向曹魏示好稱臣,曹魏也不可能放你這南方小朝廷在一邊,兩面樹敵,就是為了一個荊州?而假若借關羽北伐之機北上搶得徐州,再待機而動,若是關羽不敵退兵,那時荊州損兵折將,必然勢弱,對付起來自然方便,而東吳得額外的徐州,可不是占了大便宜,若是關羽節節勝利,那時再看情況,若是擔心蜀漢勢大不能制,可偷襲荊州,那時關羽遠在中原,根本無暇顧及,或可乘漢魏相持,偷襲河北富足之地,而得實利。而卻選擇此等做法,實在另人不解,直到看到呂蒙與孫權的一段對話,才明白過來。

“權深納其策,又聊複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摘自《三國志.呂蒙傳》)

由這段話可看出,江東各將和孫權對北方的興趣遠不及荊州,故此才說出這樣的話,雖然徐州乃是平原,不利擅長水軍步兵的吳軍作戰,然若要北上稱霸,那必然要與曹操的騎兵相抗衡。除非只想著佔據長江流域,不思北進。

而孫權確實是如此,有著長江中下游的他之後的北伐只是做做樣子,其目的只是在偏安江東罷了,而不幸的是,孫權的行為仿佛感染日後的南方政權。



守江必守淮

三國之後,東吳的都城沒冷清幾天,就迎接了新主人——滅了東吳的晉國天子,雖然這天子神色慌張,憂心忡忡。不過沒幾天,他發覺這長江天險對於那些只會騎馬的北胡實在是難渡了些,而吳越的女子卻又是如此溫惋動人,(越女確實溫柔,不過也有點剛性,如春秋的西施,明末的柳如是,清末的秋瑾。)便留了下來,這一留,就回不去了。

東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東晉和南朝都屬於南方政權,但是東晉的處境要好些,畢竟那時北方混戰,中原難以合力,這樣的話,擁有荊州江東又有正統地位的東晉政權實力要遠超于任何一國,只有短暫的前秦造成過一些威脅,但是馬上就在淝水中消失了,而南朝要面對一個統一的南方,難度就大了許多,但是無論如何,他們有一處是必然要守住的。便是淮河。

我們說常說長江天險如何如何,但是,實際上單依靠一條河是守不住的,那畢竟是河而不是大海,而且南方政權都城大都離長江不遠,沒有迴旋餘地,一旦國界變成以長江為界,那就離亡國不遠了,可笑南朝最後一代的陳後主還以為長江天險固若金湯,卻不知長江天險毫無用處,真正的江南屏障只有江淮,便是淮河流域,現在的蘇北安徽一帶。

江淮實在是一寶地,其歷史和戰略地位不下於吳越,以後可能的話另開一篇細細敍述之,先就江淮對於吳越的地位說說。

從地理上看,江淮是長江流域的屏障,長江流域是南方政權的中心,而黃河流域是北方政權的中心,中間這條淮河便及其重要,誰能奪取淮河流域,便可直接對對方產生威脅,尤其是南方政權,江淮一失,都城大門便在對方兵鋒所指之下,尤其是東晉南朝多年經營,比起北方戰禍又少,長江流域已經成為富甲天下之地,財稅重地,一旦失去,即便遷都,也難以再戰。所以必須保住江淮,江淮成了南北雙方角力的重點。(現在江蘇還有蘇南富裕,蘇北貧窮的事,其緣故便是說到古時,蘇北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不是戰場就是屯兵之地,相比蘇南少有戰火,那日積月累,自然差距出來了。)

從兵源上看,江淮是南方兵源的重要供應點,江南日益富裕的同時,民風卻漸漸失去了勇武之氣,畢竟有了錢,這性命就越發重要了。(古時當兵,一是為了榮譽,二是為了錢財,假如有了錢,這就不是很想當兵了,你看草原民族窮的要死,打起仗來卻是拼命。實際上,到了近現代,很多參軍的也是為了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尤其是那些南逃的貴族們,原本就是為了逃避北方戰禍才南下的,到了南邊,自然不想打仗,而且南方戰火少之又少,承平日久,戰鬥力便下降許多,(你看那宋朝禁軍,初建時都是百裏挑一的漢子,但是到了京城這花花世界有了錢,又不打仗,戰鬥力便下降的一塌糊塗。)只有靠近邊境的那些軍隊,才好些,而其中便是江淮,那裏久經戰火,又多是南逃之民,沒錢在南方生活卻又想打回北方的,自中最出名的便是那北府軍了,日後劉裕以北府軍為基礎,北伐所向披靡,險些一統天下。

這東晉,宋,齊,梁幾代,大都占得江淮,對北方的戰事也是拉鋸之中,不見得落了下風,尤以東晉和梁,那時北方還分裂,南方政權相對還占了優勢,只是梁朝末年侯景之亂,使得南方破敗,北方又趁亂奪了江淮,等到了陳,失去了江淮的南方政權已經無力防範其南下了,其長江天險,只能是說說的,後代都是如何。


富裕的宋朝和處於臣下的地位

歷經東晉南朝多年經營的吳越,到了隋唐時代已經不下於北方,而且由於戰亂少,還要過之,隋朝開大運河,引起戰亂,卻讓唐朝占了極大的好處,南方的財稅通過大運河黃河到長安,支持中央政府的開支,安史之亂後,中原戰亂,唐朝更是以南方的財稅為基本,才得以募兵得以平定天下,在藩鎮割據的時代,南方更是成了支撐中央政府的糧倉。這固然是吳越的氣候條件好,易於種植,又有水利之便,不過也和原本文明重地的關中中原一帶多年戰亂人員財富流失耗盡大有關係,而江南之地戰亂少,損失也少。

到了宋朝時期,南方經濟已經奠定了絕對的優勢,只是要將其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到是有些難度,實際上,直到依靠大工業的近現代武器的出現,才使經濟優勢或者說工業優勢完全成為軍事優勢,而之前的時代,富裕並非象徵權力,反而引起他人貪婪的目光,北宋南宋為何被侵?無他,太富而已。

其實,宋朝並非沒有將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的可能,而是沒有決心,宋朝的軍事技術要遠過於與之對敵的遼金夏蒙,但是卻不能運用之,反被他人借用侵略自己,宋朝的經濟不可謂不強,卻只將龐大的財政支出應付同樣龐大的官僚系統支出,難以準確的運用到軍事上來,單就這騎兵來說,常說宋朝缺馬,但是即便說宋朝失去養馬之地,也不能說宋朝養不起馬,春秋吳越兩國不產馬。而且吳越多江河湖泊,水軍步兵才是主力,但是也有騎兵。宋朝比之吳越如何,說宋朝建立不起騎兵部隊那是不可能的,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雖然建立起富裕的經濟,但是沒有強大的軍事做後盾,只能送于貪婪的侵略者。



短暫的全國中心和北伐

正如前面所說,南方的經濟優勢並非不能轉化為戰鬥力,元末朱元璋便是以吳越為中心,東征南進,統一南方,再舉南方之力北伐,伴以正確的戰略部署,明朝成了古代唯一一次成功北伐統一天下的朝代,(明朝的北伐,也有火器開始裝備軍隊之功,火器不類冷兵器,強烈的依賴於經濟)而南京也被定為全國性的都城,這也是第一次。

南京定都沒幾年,明成祖便遷都北平,雖說遷都北平,也有天子禦邊穩定北方的好處,但是從實際效果看,也是好壞皆有,好處便是都城在北方,穩定了北方局勢,可以便於征伐主要的敵人北元政權。壞處是離北方敵人太近,一旦邊塞告急,敵人的騎兵幾日就可抵達,明朝中葉之後的幾次危機便是由於北京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再有就是財稅重地在南方,卻要通過漕運千里迢迢到北方,途中損耗太大,其實這問題自元朝便有,直到清朝也沒有解決,太平天國一亂,南方與北方的漕運中斷,清朝政府可過了一段苦日子。(其實明朝初年一直有遷回南京的打算,只是畢竟遷都事大,一再拖延,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現在常說北伐不如南征方便,其實細說也並非如此,雖然我們多次看到北方政權擊敗南方政權,如晉滅吳,隋滅陳,元滅宋,明滅清。但是北伐也不是沒有成果,朱元璋北伐不說,劉裕北伐也相當輝煌,南朝對北朝也有幾次大規模的征伐,其實北伐不易很重要的一個緣故是,南方的戰略空間太小,南方只有吳越和荊楚地區作為迴旋餘地,再南邊的地區大都沒得到開發,其實際有用的地域要比早就開發好的北方少的多,而且北方還有大片草原戈壁,這些地區適合遊牧民族居住,但是不適合征伐,而南方只要打到海邊就沒什麼大事了,那些南越土著也多是安分在原地,少有象草原的遊牧民族一樣外出侵略的,所以北伐的難度要大的多,統治難度也是如此。而且。吳越的經濟優勢實在太過明顯,以至於無論是北伐的一方,還是南征的一方,都把占得吳越地區視為關鍵一步,實際上也是如此,一旦擁有吳越的經濟力量,那全國基本上可以統一了。


吳越種子仍留存

自經濟中心轉移到南方尤其是吳越地區,文化中心也轉移至此,中華古風在此得以延續,唐時中原還是文化中心,宋時吳越已經成為文化中心了,而之後明清更是如此,吳越成為了文化重地,書香門第眾多。

而雖說吳越之風偏軟,讀書文人弱不禁風,但是吳越也不乏奮進之士,方孝孺寧被誅十族不為明成祖寫詔書,留得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王陽明文武全才,一代大儒,黃宗羲,顧炎武不降清廷,再到近代的魯迅,都是一代錚錚鐵骨。即便是那些平民百姓也是有傲骨的,都說江南人軟弱,然戚繼光的戚家軍便都是浙東人,明朝蘇州人帶頭對抗稅監,明末清廷意圖滅漢人衣冠的剃發令一下,原本低眉做順民的吳越之人怒起造反,以至清朝的一統險些不保。

方孝孺被殺時,被稱讀書種子絕矣,然種子豈會如此絕了,只要那鐵骨尚在,種子便在,總有一天會發芽的。而那鐵骨便在中華那幾千年的歷史氣節之中。
Share |
Share

項羽劉邦都是在吳越地區起兵,尤其是項羽自會稽郡(原來的越國國都,今江蘇蘇州市)起家的幾千江東子弟兵,在之後幾年征戰沙場,為項家滅秦稱霸立下赫赫戰功。
會稽不是绍兴吗???
11+6+1+1

TOP

[color=blue]请别忘记,海阔天空 我仍在原地守候,永远不变[/color]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STROM at 2005-6-19 09:23 AM:
項羽劉邦都是在吳越地區起兵,尤其是項羽自會稽郡(原來的越國國都,今江蘇蘇州市)起家的幾千江東子弟兵,在之後幾年征戰沙場,為項家滅秦稱霸立下赫赫戰功。
會稽不是绍兴吗???

瑕不掩瑜  瑕不掩瑜  这个大概是个台湾人写的 还是写的不错的

TOP

我还以为是科幻世界奇幻版里的"九州"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