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之關中篇——落日輝煌 ZT

第一節 龍興之地:
假若現在做個調查,問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是哪個朝代,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漢唐兩代,確實,強漢盛唐,這兩個朝代給中國人留下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說起漢朝,大家就會想到漢武帝,想起驅逐匈奴的衛青霍去病,撰寫《史記》的司馬遷,不屈氣節的蘇武。說起唐朝,大家就會想起唐太宗,想起名將李靖,大詩人李白,杜甫,想起那繁華的長安城。是的,長安城,這是秦,西漢,唐的京城,而他所處的地區關中,即現在的陝西渭河流域,此次四面環山,天險關卡眾多,又在黃河中游,有水力運輸之利,歷來被稱為龍興之地。世人對於關中這一強大王朝孕育地是如此迷戀,甚至到了清末,還有人還提出遷都西安。這篇就是說說關中這一龍興之地。

說關中是龍興之地也確實不錯,自西周始,關中的長安一帶便是都城所在,自周平王遷都洛陽後,關中成了秦國屬地,並以次為基礎,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中國,而後西漢也在此立都。再之後又有隋,唐在此立都,論作為統治中心的歷史而論,只有中原地區或許可以相比。

關中確實有其優點:關中的經濟:關中古時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適合耕作,尤其是秦時的開發奠定了關中作為古時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到戰國時期,關中地區已經可以和歷來的經濟發達地區中原相比了,而此時南方還沒得到開發,其他地區更不如關中發達,這一局面,直到南北朝時才有變化。而且關中的民風樸實,因為離中原文化區遠,又受到天險阻隔,和中原文化交流少,不免視為不通文明的近乎蠻夷。確實,關中西邊多遊牧民族,秦初為了開拓疆土,和這些遊牧民族殊死拼殺,使得關中乃有尚武之風,而商鞅變法使得關中的人由一般的好勇成為集體的善戰,這使得有了充足優質的兵源。

最關鍵的是關中的地理環境:關中南面是巴蜀,易守難攻,土地肥沃,但是自秦偷襲得手後,巴蜀便納為關中的戰略大後方,不足為患。關中北面西面都是遊牧民族,秦建國起便與之拼殺,等到戰國時期時,已經佔據了上風,匈奴也未興起,還不能構成威脅,只有東面的中原各國乃是強敵,不過關中東面是函谷關天險,(說起函谷關,隨便說說老子,老子最後說是西出函谷關,去化胡那是不可能,八成是入秦了,後來唐朝李家說是老子後裔,單純說他是出自關隴,倒也可能,就是不知道這個李是不是當地土生的了。)這函谷關雖然阻礙了關中和中原的交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關中得以發展,不然沒了這函谷關天險,處於中原那種四戰之地,那是很難發展的,就象秦假若在戰國時處於魏的那種地理位置,想必也強大不起來,而正是有函谷關天險,秦才能出而爭奪天下,退而固守有餘,而中原則沒這般好處,單論其他條件,中原都要遠遠高於關中,但是正因為處於四戰之地,各國後來是各地方勢力爭鬥不止,往往陷入內耗不得西進,秦國便是逐個打擊統一六國的。(但是中原假如一統,關中便很難是中原的對手。)

上述說的只是一個大概,以秦代作為例子,但是實際上情況不斷在變化中,如經濟上,關中的地位已經在不斷下降,到後來不單比不上中原,江南也超越了他,再如地理位置上,對於東面的中原地區固然有天險防衛,但是對於西面的防衛就薄弱得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在漢唐兩代甚至可以長驅至長安城牆下。而且隨著攻城武器和火器的發展,天險的作用大大下降。下面以歷史上各階段關中的地位來說明之。

第二節 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以關中為基業,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始皇為了削弱六國勢力,更是將六國富豪遷至關中,此時關中已成天下第一重地,秦二世而滅,項羽不知關中重要,白白便宜了劉邦。劉邦出蜀以關中為基地擊敗項羽統一天下,但是時局多變,匈奴的崛起直接威脅了關中西部。前文說過,關中西面的防衛要比東面單薄的多,幸好此時漢朝已經一統天下,不象原來秦國那般要面對中原。否則兩線作戰,真的很難頂的住。(自然話說回來,要不是秦末的戰亂,無暇顧及,匈奴也不可能如此簡單的統一草原,迅速的壯大。)而此時關中就等於直接面對匈奴的威脅。漢朝可以選擇如周朝那般東遷洛陽,但是重心的轉移則意味著將關中重地交給匈奴。(京城的轉移那就意味著統治力量軍事力量的轉移,被拋棄的舊都防衛肯定大大下降,所以很容易被攻取。)漢朝以長安為都,那一來意味著關中的重要性,無法拋棄,二來便意味著漢朝京城要直接面對匈奴的進犯,和明成祖遷都北京一樣,是一種變相的“天子禦邊”,也是一種對壓力的反彈。

正如我們所知的,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力得到了恢復,政權真正的控制了中原和南方,等到漢武帝時可以對匈奴用兵,而關中成為了運輸中轉站,大批的人力物質由中原集中到關中,再轉送到前線,同時關中作為離邊疆最近的地區,也承擔起對前線的支持。這一切,直到漢朝奪取了河套,漢軍開始屯邊才有所好轉,等到西域到了漢朝手中,絲綢之路的建立,使得關中地區再度確立了優勢地位。原先的農業經濟地位得以保持,而作為東西絲綢之路東邊的終點。關中成為了商業中心。(固然京城的地位可以使城市很自然的成為商業和經濟中心,但是沒有真正的經濟因素支持,一旦京城遷移,虛假的繁華就會消失。)直到西漢末年大亂。

第三節 帝王之資
西漢的大亂狠狠的打擊了關中,長安因為是京城成為眾矢之的,不停的易手,進入關中的人都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長安的經濟一落千丈,劉秀以中原為基礎統一天下時,長安已經不能承擔京城的位置,雖然因為地理位置仍為西京,但是地位已經大大下降。等到漢末董卓遷都長安,卻引發兵亂,長安不單沒有恢復繁華,反而因此殘破不堪,直到三國曹魏為了抵禦涼州馬騰和蜀中劉備,大力建設長安,遷民屯兵,長安恢復了生機,不過西晉末年,五胡亂華,長安又再三易手。

五胡亂華,建立了諸多政權,南方主要是南遷的東晉政權,但是北方就政權眾多,主要集中在中原和關中,形成類似當年春秋戰國諸侯爭霸的局面。此時關中的地理優勢再度表現出來,最後形成了關中,中原,南方三塊爭霸的局面。如東晉時期前秦在關中前燕在中原東晉在南方三足鼎立,南北朝初期南朝在江南胡夏在關中北魏在中原三足鼎立。南北朝後期梁在南方,東魏在中原,西魏在關中三足鼎立,陳,北齊,北周三足鼎立(南北朝後期兩次三足鼎立其實就是政權內部變化一下,其他都是一樣的)。在此關中勢力明顯占了優勢,不單最後是勝利者——隋滅陳統一中國,而且在三次三足鼎立中勝利了兩次,即前秦滅前燕,北周滅北齊。(北魏滅胡夏和劉裕北伐滅後秦近似,是軍事天才外加對方的內訌,而且胡夏不以長安而以統萬為都,長安是不戰而降。)關中的優勢明顯。

其實關中在此還是佔據了地理位置的優勢,論經濟,南方固然發展迅猛,但是北方經濟也沒有落後許多,關中和中原相差不多,關中士族還不斷壯大,而在民眾上,南方士兵的戰力和適應力確實不如關中兵和中原兵,尤其是在失去江淮地區這一戰略要地和兵源地後。不過最關鍵的還是在地理位置上,關中地處西北,和南方相鄰不多,只有在南方政權獲得巴蜀後才有交界,但是正如在巴蜀篇中說到的,由巴蜀攻關中實在不易,而且南方政權的重心都在荊揚一帶,沒有餘力支持巴蜀一部北伐。而且中原政權直接面對南方政權,這樣的壓力也不可能要求南方政權千里迢迢去巴蜀攻打關中。(三國的蜀漢政權重心本就在巴蜀,所以可以盡全力北伐的,而假若孫吳政權獲得了巴蜀,也只有象東晉南北朝那樣先攻取中原再北伐。)南方政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如劉裕那般得到中原再取關中,而中原政權最為苦惱,要面對南方和關中的敵人。而關中只需集中力量攻取中原即可,得到中原統一北方後,借助北方的優勢一統南方也就不是難事了。(關中也並非只需要面對東面的中原,只是南面的巴蜀和西面北面的遊牧民族確實還不能和前秦胡夏西魏北周抗衡,只有當突厥興起後有些威脅,但是北周利用外交手腕將此威脅扼殺了,等到隋朝建立,突厥已經無力對抗,只能臣服。)

從西晉末年大亂到隋朝統一中國,關中之地在這幾百年的亂世之中突顯出其超凡的戰略優勢,稱其為帝王之資毫不過分。

隋朝統一中國後,在原長安原址建立大興城,也就是新長安,之後隋朝大亂,唐代隋起,仍是在原址建都,長安迎來了最繁華的時代,而在這時候,長安的衰落也開始了。

第四節 遠去的輝煌

隋末戰爭,可以說是歷代關中政權統一天下的翻版,同樣是先得關中並以此為根基對中原拒險主守,而對隴右,巴蜀主攻,等平定後方,再出關攻略中原,再下江南,至於在洛陽一戰就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兩大勢力,江南的杜伏威不戰而降,那則是運氣,使得統一速度加快而已。(隋末戰亂的一大霸主李密在第一次為楊玄感做謀士時便提出進關中為根據地,不過之後他主掌瓦崗軍時卻急攻洛陽,但是若從他當時所處的角度看也只有採取這種方式,在下文我會解釋。)

唐初的形勢幾乎和漢初一模一樣,同樣代一個強勢王朝而起,同樣以關中為根基一統天下,同樣要面對強大的草原帝國,甚至突厥進逼長安,而不同的是唐不需要象漢代那樣經歷多年才由漢武帝開始反擊,而是不久就出兵,而且節節勝利,比之漢代對匈奴長期而艱難的戰爭實在是太好的結局。而且唐朝的開疆拓土再度將西域控制在自己手中,重新打開了絲綢之路。長安再度成為東西交流的中心,甚至可以說,世界的中心。畢竟漢代江南還沒有得到開發,中華真正的經濟發達地區只有關中和中原,而且還有羅馬帝國與之東西輝映,羅馬城絲毫不比長安洛陽遜色,而唐朝時期,江南已經得到開發,中華經濟比漢代要龐大許多,而且長安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唐朝的強盛,長安的繁華使得無數國家的人民集聚到長安,迷戀著這一國際大都市,希望分享他的榮耀。此時的長安可以說已經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可惜,達到頂點往往意味著衰敗的開始,而這一切,就是在輝煌的時刻就已經註定了。首先從地理上看,關中常成為都城就是因為其四周天險,易守難攻,但是時事變遷,原來的天險已經不再起作用了,關中西面的隴右,對此無太好的天險可守,一旦有騎兵突進,長安便直接暴露在敵人之下,再看東面,且不說當年劉裕便是攻破潼關滅了前秦。就說唐太祖李淵,就是由太原出發,得到關中的。(這裏再說李密的選擇,其實李密圍戰洛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其主要兵士都是河南人,糧倉也在河南,放棄河南去關中,根本不太現實,尤其是洛陽還不在自己的手中。假若攻下洛陽,再取不思大業的江南杜伏威蕭銑。也未必不會成功,只是洛陽沒攻下,功虧一簣而已。)在現時的軍事條件下,關中的天險不再如以前那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即便是人工搭建的城牆也比天險要管用的多。唐朝時期的戰爭地理因素大幅度下降,而經濟因素大幅度上升。而經濟上,關中又如何呢?

再經濟上,在隋朝統一中國時,關中的經濟地位已經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南方在南朝得到大力開發,其經濟地位已經超越了中原和關中,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在向南傾斜中,然而由於長安的京城地位,特別是唐朝時長安達到了極大的規模,此時的關中自身的經濟已經無法承擔關中作為京城重地的要求,只有依靠江南的賦稅才能支持下去,而漫長的運輸線極大的消耗了物質,雖然有大運河的開通,但是如此依賴南方的進貢實在是一個糟糕的現象,當絲綢之路還暢通時,長安還有作為中轉站成為商業中心的效用,但是當絲綢之路中斷時,長安的經濟地位只有靠其京城的地位來維持。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假如單純以經濟考慮,只有遷都到江南至少到中原才能減輕經濟壓力,不過關中作為戰略要地,尤其初年作為抵禦突厥的基地,關中又是不能放棄的,所以只有將絲綢之路維持下去,而為了維持下去,又不增加各地的賦稅,又要給予邊疆藩鎮極大的權力,這也是一種變相的以戰養戰,而最終這種毒瘤以安史之亂的形式爆發了。安史之亂不單使得唐朝對西域失去了控制,絲綢之路中斷,而且兵亂還再度破壞了長安經濟,這之後長安根本無法再現之前的輝煌。只能依靠各地的賦稅維持。再等到黃巢之亂,長安再度遭劫後,其再也沒有往日的魅力了,而其京城的地位也不再擁有。

唐朝詩人賈島寫下“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這樣的詩句,確實,關中,長安的地位就象秋風中的落葉那般,一去不復返了。

第五節 晚照夕陽多寂寞

自唐之後,關中便再也沒有得到往日的輝煌,那些梟雄們好象對這個閉塞在大山裏的昔日的龍興之地不再感興趣,固然關中還是戰略要地,但是再也沒有哪個政權再此興起,橫掃天下了,假若硬要說,也只有明末李自成曾經再此建立政權,併入主北京,可是他在關中基業不穩便匆忙東進北京,後來被擊敗,這固然是李自成自己的選擇問題,但是也是因為以關中的經濟,已經無法養活一支要一統天下的軍隊了。

自然,關中還是一處戰略要地,假如西北的遊牧民族南下東進,都要首先控制此處,宋金都在此設立了防區防止西夏還有蒙古的進犯,只是此時的關中再也不復以前的恢復,淪為了配角,也只有在南宋和金的對峙中曾經散發出光芒。

這一來是關中經濟地位的下降,尤其是宋之後的多年戰爭,關中經濟蕭條,除了戰略基地的位置,毫無吸引力,甚至還不如四川。二來是之後的戰爭除了蒙古是由西北發動外,其他都是東北如遼金清,中原如宋,江南如明為根據地發動的,爭奪的主要是中原地區,而關中則更象戰爭的附屬品,其戰略地位更為下降,即便是蒙古,也可以繞過關中,對中原進行打擊。

關中的輝煌已經無可避免的褪去了,現在只有借助那些帝王的陵墓,我們才可一見當年強漢盛唐的風采了。

关中之肥沃,可由楚汉争霸夺地盘看出来。

项羽做了最大让步把关中这篇千里肥沃土地给刘邦,刘邦才退让--回头想想不爽,出尔反尔,派韩信直接把项羽干倒了,呵呵
[color=blue]请别忘记,海阔天空 我仍在原地守候,永远不变[/color]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雪千寻 at 2005-6-19 11:06 AM:
关中之肥沃,可由楚汉争霸夺地盘看出来。

项羽做了最大让步把关中这篇千里肥沃土地给刘邦,刘邦才退让--回头想想不爽,出尔反尔,派韩信直接把项羽干倒了,呵呵

这个作者已经讲了 关中对中原有要隘可守  我看过地图关中平原实际上是个盆地 象四川盆地一样  周围都是几座高山相护  在古代还真是个易守难功的宝地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