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熊”还是“熊猫”?

来源:金羊网

“熊猫”与“猫熊”,同样两个汉字由于排列位置的不同,其构成的偏正结构名词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前者应该重在“猫”,而后者却重在“熊”。那么大熊猫究竟接近猫还是接近熊?

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是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西部地区才有自然存活的稀有国宝。据专家考证,早在800多万年以前,地球上就有大熊猫存在,原来它的活动面积范围很广;由于生存条件的变迁,后来逐渐缩小到中国青藏高原一带。它是由古熊分化而来。约1100万年前,古熊分化成祖熊和始猫熊,前者后来繁衍成现今的熊科动物;后者在漫长的历史中独特地演变成猫熊科动物,即大熊猫,与熊是近亲。在国际动物学规范称谓(学名)中,它是“猫熊”。

原先西方动物史家从化石研究中确认有“猫熊”这种动物,但认为已在1万多年前绝迹。1869年3月,法国传教士、动物学家阿尔曼·达维神父在四川省宝兴县考察时,在一户猎人家意外发现一张黑白分明的大熊猫毛皮,他激动万分便用高价买下。过了几天他又从那猎户那里见到刚捕获的两头大熊猫。他把那毛皮带出中国制成标本,把有关见闻写出来。这标本经展出(当时命名为黑白熊),研究论证一公布,轰动了世界。

上世纪40年代初在重庆举办的一次博览会上,也展出了大熊猫的标本。标牌上面一行是拉丁文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us”,下行是中文学名“猫熊”。当时中文书写是自右至左,而参观的人却都按上面拉丁文的字母顺序自左至右把中文学名念成“熊猫”,连报纸记者在报道中也写成“熊猫”。后来就以讹传讹把国宝称作“熊猫”或“大熊猫”,形成习惯称谓。其实台湾学界与有的媒体称之为“猫熊”是对的,正式学名确是“猫熊”。
Share |
Share

正名:熊猫还是猫熊    来源:科技部(2006.11.23 )   

  对于熊猫,许多人(包括笔者过去)总认为自己已经对它所知甚多了。其实不然。通过查阅资料、寻访学者,笔者近日才知自己过去对咱们的“国宝”所知甚少。现谨记下若干可供读者茶余饭后之谈资和佐料矣,抑或不止于此。
  孔圣人有句名言:“必欲正名乎!”“正名”,对熊猫来说,也是必须的。因为长期以来,“熊猫”这个姓氏在大陆被颠倒乃至“以讹传讹”太久,竟约定俗成很久很久了。
  “熊猫”的正确名字应是“猫熊”。它为何名字被倒置,以讹传讹这么久,以至今天的“正名”还颇费周折呢?原来最早被发现并携带出国的第一只活体大熊猫,是1936年底由美国动物学家威廉、露丝夫妇实现的,它出自四川的宝兴,是一只熊猫幼仔。携带途中露丝亲自喂之以自己的乳汁,她在《女人和熊猫》一文中写道:“那黑白的小圆球脑袋用鼻子磨蹭着我的上衣,忽然本能地找着了我的乳房。”该文在排印中,排印工人误将“猫熊”一词倒置为“熊猫”,从此遂以讹传讹,误传至今。“猫熊”意为“像猫的熊”,“熊”为主词,“猫”只是定语,它属猫熊科,而非猫科动物。而“熊猫”之称则大谬矣!它把“猫熊”这个猫熊科动物,误归入“猫科”了。这正如将“屡战屡败”的词序更改为“屡败屡战”后,词义便大不相同一样。汉语就是这样奇妙,词序也是大有讲究的。词序不容轻易倒置,一旦倒置,即谬以千里也!(本网网友王若谷供稿)


  作者简介
  王若谷,知名杂文家,新华网评论员,有几千篇杂文问世,上百篇作品获奖(其中包括《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等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