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最后一课》及阿尔萨斯和洛林历史

《最后一课》是几乎全世界讲各种语言的孩子们都读过的名篇,小弗朗士被迫告别自己母语时的茫然不舍,韩麦尔先生哽咽着写下的VIVE LAFRANCE,拨动了每个读者的心弦。也正是这篇课,使我们知道了“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然而,近日读书,却发现《最后一课》背后的那一面。
www.csuchen.de/  首先,有必要谈谈《最后一课》的发生地——阿尔萨斯-洛林的历史。阿尔萨斯-洛林位于法国东部和德国南部的交界处,自中世纪以来就兵戈连绵,不断在两国之间倒手,并不固定属于某个国家。9至16世纪,这块地方属于德国。1552年,法国占领了它。欧洲30年战争后,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条约》签署,战败的德国正式承认法国拥有阿尔萨斯-洛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双方次年缔结和约,法德边界恢复到了300年前的状况,阿尔萨斯-洛林重新被德国占有。 www.csuchen.de/
  其次,我们再看看当地居民的构成。阿尔萨斯-洛林的居民中,讲法语的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讲一种德国南部的方言,报刊和教堂使用的文字则是“高地德语”,即今天的标准德语。许多人,特别是中上阶级,或多或少都能讲两种语言。1870年之前,法国政府从未有过这个地区关于语言方面的统计数字,之后的数据也含混不清。而根据德国人的统计数据(得到法国历史学家的认可),1910年,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讲德语的人数为163万,讲法语的人数为20万,两者比例为8:1。
www.csuchen.de/
  话说岁月荏苒,转眼到了1918年,历史的轮回令人惊讶,法德两国的角色再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法国则成了趾高气扬的战胜国。阿尔萨斯-洛林理所当然地被归还给法国。
www.csuchen.de/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怀着对一切德国事物的仇恨,法国政府立即在阿尔萨斯-洛林全面清除德语的痕迹,施加法语统治。街道上的德语招牌不见了,操德语的审判官、政府官员和教师也都被解雇了。由于德语和阿尔萨斯-洛林的宗教、传统已经融为一体,教会、教学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提出了许多要求,但政府准许每周在学校中讲授德语的时间仍然微乎其微。初等学校的所有课程规定用法语讲授;在原有学生毕业之后,中等学校也都实行用法语讲课。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所有课程,甚至德国语言和文学的课程,也是完全用法语讲授的。
www.csuchen.de/
  个人的命运在强权面前微弱无力。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讲德语的学生同小弗朗士一样,经历了终生难忘的“最后一课”。所不同的是,九分之一讲法语孩子们的“最后一课”打动了全世界亿万人心,而九分之八讲德语孩子们的“最后一课”,却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化成了历史悄无声息的注脚。


from: http://pop.6park.com/chan1/messages/60091.html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小时候傻,书上写‘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居然就信了。
长大了才知道,都德自己只会说法语。
shit happens

TOP

呵呵。
这个确实比较搞笑。
都德的文章被选进中国的语文课本。
弄得中国各个大学法语选修课的位置一向供不应求。
在波鸿大学法语课见到中国同学的概率也相当的高。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TOP

不过现在法语的用途广一些,学了也没什么坏处,说法语的人比说德语的人多多了。
Wrong cannot afford defeat but Right can.
别跟我学。姐是个传说,姐用自己的行动写着自己的传说……

TOP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背后的故事也挺精彩。那作者的水平不在都德之下。
有时候我就想,这些文人即便一句谎话不说,照样能给读者洗脑,高,实在是高。
shit happens

TOP

{:5_122:} {:5_122:} {:5_122:}

TOP

这段历史学习了,不过结局一点也不令人惊讶。强权虽然不是公理,不过他可以制造公理,也可以压倒公理,他就是公理的爸爸。
要成长,但不以冷漠为代价
要成熟,但不以现实为代价
要成功,但不以卑劣为代价
要成全,但不以背叛为代价

TOP

阿尔萨斯....好吧...我承认我想多了...

TOP

法语实际上是一个丑陋的语言。

TOP

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德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