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高校巨债折射出决策弊端

近来,中国高校背负的巨额债务成为中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又一热点问题。公共讨论的焦点在于高校是否会破产、应不应当破产、高校所负的债务应当由谁来埋单等等问题。为什么高校改革的政策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原来抱有很高期望的高校改革会走向反面?  & b6 i1 N* K7 Q. A; g, g
8 Y- a+ c1 D5 K% A' ]* A6 ]8 \5 H
  高校负债的一个最大根源在于高校的大扩张,尤其是通过高校大合幷来达到扩张的目标。例如,今天人们经常提到的吉林大学就是通过合幷原来的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等六所高校而来,“六校合幷”也是其巨额债务的主要根源。从中国各地来看,大学扩张一方面产生了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也论证了各高校大量举债的合法性。 / o5 ^7 J. f; U: `' j
人在德国 社区" C" L8 `! o3 g* K0 R
  正如有人形象地指出的,把数条帆船拼在一起,是成不了一艘航空母舰的。尽管当时就有人看到了这一点,但幷没有对决策发生任何影响。 " Q" z1 j7 @# j+ \4 f9 X/ A% z
* K, @$ Q3 D% K9 p
在很大程度上,高校扩张的政策既是决策当局追求政治效应的结果,也是把政治方法应用于教育改革的结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政府在经济上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就是说把大的国有企业通过合幷重组,形成国有企业集团,而把中小型国有企业推向市场。 & X1 {  Y( e% W9 _3 {3 V

  F5 n0 E0 U9 y  R9 \# F$ I5 {5 `  重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是为了借鉴日本和韩国等国的经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放小”则主要是为了通过把企业推向市场一方面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活力。应当说这一政策具有相当的战略眼光。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教育当局也把类似的思维和方法用于教育改革上。于是,在教育界引发了高等院校大合幷的浪潮,与此想呼应的就是大学的提升运动(即从学院提升为大学)和教育的产业化运动。 1 d: }' f$ V* m

7 R4 U+ `3 O9 R7 M3 v  q  因为政治上的敏感性,学校的民营化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但教育产业化实际上已经使得学校变成了一些人获取暴利的工具。 + L/ x1 z2 @7 E- X8 r/ ~

  V, Q( [9 P5 l4 ^, b: Rrs238848.rs.hosteurope.de  很遗憾的是,教育当局在做出大学合幷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前幷没有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必要的论证,因此不可避免地为各高校甚至地方政府留下了政策寻租的巨大空间。 / W: b" p" H" [  F& O1 e2 |, g
人在德国 社区4 ^& u* c8 B/ Q
  既然大学扩张是一项政治任务,高校主管何乐而不为呢?只要银行和金融机构给予贷款,为什么要考虑其后果呢?不仅高校进行政策寻租,地方政府何尝不是这样呢?地方政府也要乘大学扩张之机扩张地方利益。最显着的现象就是前些年很多省份纷纷建立大学城。
1 E" q) V/ c0 x7 {+ Y; i* u( ]+ ?/ H% z人在德国 社区  ?: ]% f! }. Q6 B# w' y
  地方政府建立大学城或许有提升本地大学的意图,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地方官员通过政策寻租提升自己的政绩。结果又怎样呢?除了大量的贷款和圈地外,人们看不到大学城会对各地教育产生怎样的正面影响。政策寻租不仅出现在教育界,而且也出现在其他领域的方方面面。这表明要控制政策所能带来的负面效果,首先应当进行改革的就是中国的决策体制。
1 d9 c7 j9 l; m
1 B' ^) A& ]" x) [. K# T1 }+ s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万里就提出中国政治改革的要务就是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尽管时光已经过了二十年,万里的话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如果决策不能民主化和科学化,像高校负债这样的政策失误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浮现出来。

Uni.jpg (62.27 KB)

高校巨债折射出决策弊端

Uni.jpg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