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9404
- 威望
- 37876
- 金钱
- 55
- 阅读权限
- 120
- 在线时间
- 1704 小时
|
普氏野马学名为“普热瓦尔斯基马”
两辆行使在216国道线的汽车停下来,等待一群普氏野马穿过公路
野马要真正完全走向大自然,恢复往日的荣光,至少还要十几年
6000万年前,准噶尔盆地还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块台地。阳光强烈地照耀着这片温暖湿润的大地,高大无边的蕨类植物遮蔽了天空,森林里不时传出恐龙的吼叫声。密林深处,一只和今天的狐狸差不多大小的四足小兽,小心翼翼地躲在枝叶后面,将肥美多汁的叶子送进嘴里。
约100万年前,四足小兽们在大地隆起变成草原时成功地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它们的体型逐渐变大,四肢由短变长,原来那五个小小的趾头,除了中趾变成了巨大坚硬的蹄壳外,其余都已退化,现在它们和真正意义上的马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别了。
19世纪,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及俄国军人普热瓦尔斯基为代表的欧洲“探险家”们,掀起了一场中亚腹地探险热潮。
当时的俄国政府急需为各种战事繁育优良马种,于是在沙皇的支持下,普热瓦尔斯基带着他的队伍来到了现在的新疆准噶尔盆地。千百年来过着自由洒脱生活的野马们,就这样一匹又一匹地倒在了人类的枪口之下。随队的标本师立即将马皮从头至尾囫囵剥下,他们获得了九张完好无损的野马皮。
1878年,当这九张野马皮被拿到巴黎万国博览会上炫耀时,世人震惊了:在中亚大陆深处,竟然还珍藏着这世界上唯一也是最后的野马!1881年,这种原产于中国和蒙古的野马,被正式用一个欧洲人的名字来命名:“普热瓦尔斯基野马”,简称“普氏野马”。
发现野马的消息迅速传遍欧美,可怜的野马立即遭到来自世界各地“探险者”的大肆追逐捕猎。由于难以制服剽悍的大马,于是他们等到春天野马产驹的时候抓捕刚落地的小马。小马驹们惊恐异常,竭力奔跑,最后不是跑炸了肺,跑断了腿,就是成为了“战利品”。近百匹小马驹被装在牛车里运往欧洲,但最后只有28匹挺过了漫长旅途的煎熬。
1966年,匈牙利动物学家在中蒙边境见到八匹一群的野马,这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在自然界见到野马。此后,这种曾叱咤旷野的高贵生灵,在自己的故乡可悲地灭绝。
由于没有了驰骋的疆场,长期的圈养使野马丧失了野性,同时丧失的还有珍贵的基因。研究表明,大约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野马的基因逐代以10%的速度消失。1970年后,其消失速度保持在3%。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把野马再次引入自然,让野马在故乡的原生环境里重新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野马才能恢复自由高贵的本性,才能保住其遗传多样性。
1978年10月,国际野马基金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会议,正式提出在中国或蒙古放养野马。
1985年,我国林业部门花费巨资,从英、美、德三国引进了11匹百年前被人掳走的野马后裔(至1992年共引进18匹),并制定了“野马还乡”计划实施方案,即适应性饲养—栏养繁殖—半散放实验—自然散放实验—自然野放。
1986年,在天山北部新疆吉木萨尔县老台乡西地村的一片荒滩草场上,“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了,普氏野马就此踏上了“回家之路”。这也是我国政府最先建立的八大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之一。
寂寞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戈壁再次被野马的嘶鸣唤醒。
2001年8月28日,在3000亩的大围栏里适应性散放了四年后,27匹精心选配出来的野马被正式野放。
自2001年开始野放工作以来,已经有三批共55匹野马自由驰骋在“原生地”的戈壁荒漠上。野放野马的种群不断扩大,孕育在野外的第二代、第三代小马驹开始陆续诞生,截至目前,这些完全野化生存的普氏野马已经繁殖了36匹小马驹,繁殖成活27匹,平均繁殖成活率达到70%,相对稳定的野马野生种群已经在准噶尔盆地形成。
目前全世界共有圈养野马不足1500匹,而真正野化的野马仅存于中国卡拉麦里。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已是世界第一大野马繁殖中心,共成功繁殖四代300多匹野马。但野马要真正完全走向大自然,恢复往日的荣光,至少还要十几年,因为野马种群的野外生存基数必须达到2500匹。
(野马研究专家江南、张赫凡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本帖最后由 冬日阳光 于 2008-8-14 13:5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