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灌水)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亲。原本孟子家住在商人旁边,孟子玩的游戏就是学人家讨价还价。孟子的母亲决定搬家到别处。这次他们的邻居是个做棺材的,于是孟子就跟其他孩子一起玩送葬的游戏,于是孟子母亲决定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了一座私塾旁边,孟子开始学着别人的样子读书,孟子的母亲才决定定居下来。这就是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织布贩卖,供孟子去读书。有一天,学堂还没放学,孟子就跑回家来了。孟母问他怎么回事,孟子说:“老师教的东西太无聊了,不如回家呆着。”孟母听了,拿出剪刀把自己织的布剪断了。孟子慌忙叫道:“母亲你这是干什么!?(家里的吃穿全仗着它呢!)”孟母说:“让你上学是为了你以后能够堂堂正正的做人。而你现在不去上课,就好像我这织了一半的布匹被剪断一样,半途而废了。之前付出了努力,但是最后还是什么也得不到。”于是孟子为了家里的生计问题,坚持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看来单亲家庭容易出圣贤)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 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 一天,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总之,自那以后,窦燕山就象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已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们称窦氏五龙。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
黄香,据说他九岁就懂得孝顺父母双亲,冬天临睡以前给父母暖被窝。其实我觉得以前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很小就知道体贴父母的心苦。所以这个故事并不是很有名。
    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孔融。没错,就是三国时期被曹操杀了的那个,孔子的后裔。4岁呀,什么年纪,居然就被教育成这样!其实我猜,应该是他那天肚子疼,不能吃梨,但是又舍不得不吃,于是拿了个小的。大人问起来就随便客套两句而已:“哥哥比我大理应吃大的。弟弟我更应该让着他啦。”这样的小孩以前没少见。老实说我也干过这种事,其实脑子里根本不是这么想的。可惜我父母不会宣传,更可惜现在已经不会举孝廉了。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两种品德是其他品德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么他的品性一定很差。其次才是增长自己的见识,积累学识。慢慢累积,学习就是积少成多的过程。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三才三纲,四时四方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做人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曰火水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金木水火土,五行本是运算的基础。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五常,上面说过了
仁:平易近人,有爱心和高尚的情操。
義:有担当,做应该做的事情。
禮:尊重他人。做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规矩。例如进别人家要先敲门。:P
智:通晓天地,深明事理。
信:人以言立。真诚,说道做到。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一般都说五谷,
粟、黍、稻、麦、菽。下面有有趣的相关文章。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ok啦,唯一需要注解的大概是:犬是狗,
豕(音屎)是猪。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七情六欲。这似乎是佛家的说法。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酸苦甘            及辛碱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比五臭            鼻所嗅

    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
匏(音咆),本是一种瓜(大概就是葫芦),中间掏空了插上管子可以做乐器。笙类乐器,楚地比较流行。
粘土,大概可以做成瓦甑之类的东西,可以敲出声音来。
皮革,一般用来制鼓。
木块,木鱼?
石头……
金属,编钟
丝线,琴瑟琵琶
竹子,快板,笛箫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辈分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我,儿子,孙子,玄孙,曾(又是曾)孙,数数还真是九个。所以说诛九族就是把别人家全部杀光光,一个祸害都不留!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凡训蒙 须讲究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又来了,上面不是已经说过了吗?烦不烦?
另:谁来帮我数十个出来。

礼乐射            卸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名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认真思考学习前人的文章,不懂没有关系,不懂才要学嘛!下面就是说小学毕业了才能升中学,中学学得好才能考大学。不要想着要不干脆直接上大学算了,不现实。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小学终 至四书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字识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读四书了。四书是南宋朱熹合编的,包括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我讨厌朱熹,大家千万不要看他编的四书。
论语有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行。名句“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孟子只有七篇,大概都是一些劝谏君王的话。如果想要从事新闻行业的话,最好读一下。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乃孔伋
中庸?没看过,不知道。看了再说吧。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哦,原来大学是曾子写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孝经也是这帮人写的。好了,现在小学毕业了,可以上中学了。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不是说四书五经吗?为啥有6个?数数看。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1,易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2,书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3,礼。
周公,姬旦,周文王姬昌的第三个儿子,辅佐他二哥武王姬发,推崇男尊女卑,制定礼法和官制。周公吐脯,梦见周公,说得都是他。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4,乐(这个好像上面没说。不知道是不是并入礼中了)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5,诗——关于这个还有个好玩的故事(真假年代不详)。有一次皇帝接待外国使者,外国使者(大概就像现在的日本人一样)很可恶的出了一个题目,说答不上来就不尊中国为天朝。他出的是个上联:“三光天地人”。看起来很简单,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东西,但是对于对联来说就不是一般的难了。因为对联不但要求发音和寓意都要对得工整,最重要的是上下联不能够出现相同的字!也就是说下联绝对不能出现“三”这个字。但是如果对成了其他数字,最后的字数又无法达到要求。当时满朝文武都答不上来,外国使者很得意,皇帝只好昭告全国求对。这个时候来了一个算命先生,说自己能对出来。他给的下联是:“四诗风雅颂”。原来诗经虽然说是风雅颂,但是实际上包含了四个部分:国风,大雅,小雅,(周,商,鲁)颂。最后外国使者称赞了皇帝一番,献上贡品,满意地走了。这个故事佐证了毛主席的话,“人多力量大!”:naughty: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6,春秋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彀梁
已经6个了,怎么还有啊!课外读物?不过都是史书,当故事看啦。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上大学咯!以前都是打基础,从现在起要用心啦。
    五子者 有荀杨 文中子 及老庄
            扬
“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前面的胡话block掉。五子者,张辽,张合,乐进,李典,于禁。好吧。五子者,荀彧,杨修……痛!!
荀子,名况,字卿,著作《荀子》,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性恶论的倡导者。
杨子,杨朱(应该是他吧),好像是老子的学生……传说好像还是盗拓的哥哥,极端唯心主义者,但是不同于老庄。最著名的论调就是“损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因为观点与儒家格格不入,所以后世的崇拜者不多,不过索幸还有我。
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谁知道到底是哪只羊?
文中子,他是谁咧?姓王名通。为啥叫文中子?你问我,我问谁!只要知道他是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的老师就可以了。
老子,老聃,骑牛出漠北,著有《道德经》,唯心主义者,玄学高高高人。
庄子,庄周,著作《庄子》。文笔精妙,善于无中生有。无论什么年代都拥有一大群狂热的fans。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好啦,大学毕业,该干活了。下面是中国帝王史,作为中国人要知道哦。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三皇说法不一,按这里讲应该是伏羲,神农,黄帝。这种说法源自《尚书》。其实我觉得因该把皇帝踢掉,换成女娲。五帝更乱……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唐尧虞舜,二帝。禅让。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都是开国皇帝。又是一个怪的数组。明明是4个人,偏要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夏禹将帝位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真正的王朝世袭。夏朝存在了400年。
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 报功也.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成汤打倒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商存在了600年,直到商纣王。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他家还有好多名人,后面还会出现。仗是姬发打的,灭了商纣,成立了周朝。周存在了80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以至于历代帝王已不可考。

    周辙东 王纲堕 逞干戈 尚游说
            坠
自东周起,周朝就不行了。周王根本管不住下面的诸侯。大家都在打仗,吵架,一团糟。这里写的是“王纲堕”,有的版本里是“王纲坠”,我觉得后面一种可信度比较高,因为第一种说法不押韵。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前两句是说东周乱世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最后秦朝统一……了两代,被项羽和刘邦灭了。然后两个人又开始互相打起来了。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最后刘邦获得胜利,建立了汉朝。汉孝平帝时,发生王莽之乱,西汉结束。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於献
汉光武帝刘秀平定了王莽之乱,建立了东汉。东西两汉总共传承了400年,最后一任皇帝是汉献帝刘协。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三国,呵呵,要我多说吗?两晋?忘了他吧。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因为连续成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别号“六朝古都
其他地方提到的六朝,却指的是魏晋宋齐梁陈。这种说法多处于诗歌和杂记中。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南北朝的时候,所谓的“南”是指宋齐梁陈等汉人政权;而“北”则是指北方的少数民主在中原建立的政权。这些少数民主不但英勇善战,长相英俊,而且相当崇拜中原文化。我们熟知的隋文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身体里都流着这些蛮夷的血。
这里的“兴”字,在其它版本中作“与”。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隋统一了,然后马上又乱了。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唐高祖李渊起义建立了唐朝,传了20代。300年后被梁灭了。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稀里糊涂的五代十国。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现在到宋了。

【 辽与金 皆称帝         】  此段为宋版所无,
【 辽和金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起来的。辽在先,金在后,都曾建立过
       完美的政治制度。后来灭于
                  】  见注释.

【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
【 这个太祖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都城设在南京   】
【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
     明成祖后来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明朝传了16代以后,最后一代皇帝号崇祯
【 阉乱後 寇内讧 闯逆变 神器终 】
       明史我实在知道得不多。阉乱指的应该是魏忠贤;寇指得应该是后来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最后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明朝覆灭。神器:中国古代有很多传说中象征着皇权霸业的器物,例如传国玉玺,例如九鼎。失去了这些就代表着失去了江山社稷。
【 清顺治 据神京 至十传 宣统逊 】
       清朝的顺治皇帝打败了李自成,占据北京,成立大清。从这里计算清朝统治持续了10代,一直到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 举总统 共和成 复汉土 民国兴 】
【 这个总统是……袁世凯?          】
【 廿二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

    十七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以上(不包括括号里的)就是全部的17个朝代的历史了。里面记载了其中的变故,让人了解事实的真相。
    读史书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熟读史书,就好像自己亲身体验过那些事情一样。
    口而诵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思考,一定会有所启发。

下面都是一些勤奋好学的例子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仲尼的意思其实就是老二。項橐(音托)是燕国的7岁顽童,孔子觉得他学识广博,所以曾经向他请教。后面两句逻辑错误。不是因为他是圣贤还如此勤学,而是正是因为他勤学所以才成为圣贤。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宋朝的赵普,任中书令,每天都读论语充实自己。年纪大了还是应该刻苦的学习。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没钱买书怎么办?不会自己削竹片网上写吗?不过貌似现在竹子比纸贵的说。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学习的时候要打瞌睡怎么办?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这样就不会打瞌睡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这样就不会犯困了。

    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晚上想看书,家里没有灯怎么办?有人抓萤火虫回来,有人借着积雪上的反光,总之要看书。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两个大器晚成的例子。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缺字, 原文棋用或体, 基之下改石】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两个小孩子的例子。你们年纪跟他一样大,要好好学习啊。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东汉蔡文姬,名琰,蔡邕之女。小时候蔡邕再房间里弹琴,蔡琰在庭院中玩耍。蔡邕弹断了一根弦,蔡琰立刻说出是哪一根。蔡邕以为是碰巧,于是故意又弹断琴弦,没想到蔡琰每次都能能够说对。谢道韫,谢安的侄女,近代出名的才女。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女人都能这样聪慧,你们这些男人不要被比下去了。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己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狗的任务是晚上看门,鸡的任务是早上报时,人的任务就是不停的学习。如果不学习的话,不如投生成其它动物,也能好好活着。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蚕能够生产丝,蜜蜂能够酿造蜜糖,人不能造丝也不能做蜜糖,所以要学习,不然连蚕都不如。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小时候勤奋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
    扬名声 显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如果有成的话,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人遗子 金满嬴 我教子 惟一经
别人留给后人的,也许是无数的财富,我能够留给你们的没有别的,只有这一本书而已。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只有努力读书才是正经,不要一天到晚打游戏,荒废学业。上面说的话都记住了没有,要照着做哦。

======================

  以上原来自简体字之转译, 初输入者不详, 抱歉.  此校对版之参考本,
  乃由元智工学院之罗凤珠教授影印自中文大辞典第二零六页.  根据其
  注, 此经世传宋王应麟撰.  後考证认为应是宋末, 区适子撰 (字正叔,
  广东南海人).  明, 黎贞, 又增广之.

  中文大辞典内大概只载宋版, 与此处所得之原简体字版有点出入.  在
  本文中已标示.

  单维彰  1994, 5, 3.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本帖最后由 笨猫 于 2006-11-23 14:34 编辑 ]

相思病,相思病,相思的人真他妈的有病。

五     谷

易  华


读了下面的文章,您也许会为历史上少数民族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的贡献而惊叹、激动、自豪。这正是我们开设《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话》栏目的缘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我们渴望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同样渴望在这个小小的栏目里,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有令人骄傲的过去,同样也应该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农耕文化内部最初可分为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两大系统。稻作文化随历史发展而日益兴旺,粟作农业则日渐衰微。而稻作文化中的稻、麦、豆已成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令人惊叹的是——这三种作物的驯化或引种,基本上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贡献。
粟、黍、稻、麦、菽习称五谷,是中国栽培作物的代表,也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这些粮食作物中,粟、黍很可能是由黄河流域华夏先民首先开始种植的。而水稻的种植却是南方百越民族的发明;大豆的驯化则是东北民族的功劳;麦是西域民族引种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在农耕文化内部最初可以分为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两大系统。稻作农业日益兴旺,目前种植面积达5亿亩,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占45%。而粟作农业日渐衰微,逐渐被麦、豆作农业所取代。稻、麦、豆已成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令人惊叹的是——这三种作物的驯化或引种,基本上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贡献。

 

·百越民族先民种稻不但在中国最早,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百越民族先民种稻不但在我国国内最早,在世界上也属首创。前苏联著名遗传学家瓦维洛夫肯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却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并从印度传入我国。日本学者加藤将灿稻命名为印度型、粳稻命名为日本型,成为国际上流行的称呼。但是浙江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和西南地区大量野生稻的存在,使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看法。日本民族学家佐佐木高明等根据我国西南、东南和日本植被与文化的类似性,提出了照叶树林文化传播带假说。他们认为不仅日本的稻作栽培技术,而且其它许多文化习俗都来自中国西南的“半月弧”。渡部忠世的《稻作之路》具体探讨了我国西南与日本以水稻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传承。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最典型的稻作文化遗址。它表明距今七千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发达的原始稻作文化。该遗址第四文化层距今约6900年,在4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普遍发现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折合稻谷当在100吨以上。稻谷虽已碳化,许多谷壳和杆叶尚保持原来的外形,有的颖壳上稃毛尚清晰可辩,有的叶脉和根须还很清楚。经鉴定为栽培稻,以灿稻为主,也有粳稻和不属于灿粳的过渡类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种质基因。在同一遗址中还发掘出170余件骨*2,人们用它来开挖排灌用的沟渠和整理稻畦,表明当时已进入*2耕农业的阶段。还发现了木桨、陶舟、大量射鱼用的柳叶形骨镞。说明他们已能荡舟捕鱼。他们还修建了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制造了精美的木器、可以移动的陶灶生活用具。看来这里的居民早就过上了“饭稻羹鱼”的生活,创造了与北方粟作文化面貌迥异的适应江南水乡的稻作文化。
种稻食鱼、习水便舟、住干栏房等正是后世百越族系的主要文化特征。因此,创造河姆渡稻作文化的无疑是百越族系的先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上百处,其中90%以上分布在百越民族生活的江淮以南地区,只有不到10%分布在黄河流域,且时代较晚。百越族系分布于南方的广大地区,云贵高原亦是越人的世居地。云南出土古稻的地点多与傣族先民有关绝非偶然。
傣族的民间传说和创世史诗中都记述了他们祖先在渔猎中驯化野生稻、寻找谷种、学会水田耕作的过程。百越民族发明了水稻耕作,其技术至隋唐时臻于成熟。水田耕作(特别是耖田技术)、多熟种植、育秧移栽、增施肥料、水浆管理、良种培育等构成了具有精耕细作特点的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当然这些不是由某一单一民族创造的,但百越民族无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麦
 

·麦并非中国原产。引进麦者,则西域民族也·


我国古代的麦主要指小麦,并非中国原产,而是由西部民族传入的。西部民族养牛羊、种*7麦,形成了不同于中原的农业文化。他们引入的小麦,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达四亿亩,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栏食作物。
植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栽培小麦起源于西亚。黄河流域虽有小麦的亲缘植物小麦草的分布,但迄今未发现野生的二粒小麦。中原数以千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未发现麦作遗存。中国禾本科作物,唯“麦”字从“来”;禾麦并称,禾类不包括麦。这些都表明麦是引进的外来作物。
我国迄今最早的麦作遗存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往往有小麦随葬,头戴毡帽,身裹毛布或毛毯,脚穿羊皮靴,木质葬具上覆盖牛皮,并且牛羊角随葬。这表明当地居民是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已开始种植小麦。孔雀河谷发现了麦物遗址,并同时出土了大型磨麦器。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带回中原种植。
羌人自古活跃在中国西部,在商代即与中原有密切的联系,周代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汉书赵充国传》中谈到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他“有麦无谷”。悠久的麦作文化是西部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
麦类的加工和面食的发展亦与西部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了自晋迄唐的小麦及麦面加工成的馕、水饺、馄饨和各种面食点心。西域兄弟民族将磨*4制饼技术传入了中原,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生活。时至今日,麦类还是新疆境内许多民族的主要食粮,制饼乃是他们的的拿手好戏。

 

·菽者,大豆也。最早的栽培者,乃东北山戎民族。传说中原从东北引进大豆不止一次·


菽,即是大豆,是营养最丰富的大田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栽培大豆起源中心。孢粉分析和文献记载都表明野生大豆是我国东北雨量较丰或地势低洼地的原生植物。大豆是东北平原或华北平原北部居民长期人工驯化的结果。传入中原后大受欢迎,始见于金文和《诗经》。
根据文献记载,山戎在大豆引进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逸周书》提到周灭商后不久,山戎向周天子交纳“戎菽”为贡品。山戎是向华北平原发展的原始通古斯部族的一支,他们生活的丘陵地区位于野生豆类集中产区的西南边缘。大概因为他们的土不很适合于大豆的自然繁殖,山戎必须选择适当的驯化方法,经长期努力,终于获得成功。
山戎可能是大豆的最早栽培者之一,其他东北古代民族对此也作出过巨大贡献。我国目前经过鉴定的最早的大豆实物见于吉林庆吉县大海猛遗址,根据形态特征和化学成分鉴定为栽培型的小粒大豆或半野生大豆,距今约2600年,属西团山文化,一般认为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在其他一些肃慎文化遗址中如黑龙江莺歌岭也发现了大豆籽粒。东北少数民族种植大豆的历史很早,他们是大豆的最早驯化者。东北地区历来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唐代建立的渤海国就以大豆为主粮。渤海王朝所在地龙原府盛产大豆,这里出产的豆豉尤为有名,称“栅城之豉”。
中原从东北引进大豆不只一次,影响最大的是春秋时齐桓公引进的那一次。《管子戎篇》:“(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菽,布之天下”。这次戎菽引进的巨大影响使春秋前后中原地区的作物构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殷周时代,中原人民以粟黍为主粮。卜辞、《诗经》、《尚书》中以黍粟出现次数最多,考古发现亦然。但春秋战国之际,菽的地位迅速上升,与黍粟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正如《孟子·尽心》云:“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管子·重令》:“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大豆引入中原,使中原的农业生产和食物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当时中原的耕作制正由休闲制向连作制转变,要寻求养地的新途径,大豆的推广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大豆是一种固氮生物,能利用自然界中的无机氮,从而增加和保持土壤肥力。在原来的休闲地中种大豆,实行禾豆轮作,为连作地力的恢复创造了条件,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大豆的蛋自质含量相当高,在我国上古传统食物结构中动物性蛋白质相对较少的条件下,大豆恰好提供了人们所需要的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后来豆腐的发明更是改善了国人的饮食生活。豆腐及其制品至今仍是赋有中国特色的美味佳馔。
稻、麦、豆分别来自南方、西北和东北,与粟、黍构成五谷。从民族植物的角度看,费孝通等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在理论上再一次得到了证明。


相思病,相思病,相思的人真他妈的有病。

TOP

《五經圖彙》中匏的图解。
我觉得就是葫芦。:naughty:


[ 本帖最后由 笨猫 于 2006-11-23 01:05 编辑 ]

相思病,相思病,相思的人真他妈的有病。

TOP

三字经易解

  

  

章炳麟增订本

  

  前言: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易解: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母的床铺煽凉,再请父母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母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母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易解: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
   
  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著改变。)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
   
  十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有十个,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有十二个,都是古人计算时间的符号;地支用来计算每日的时间,如:子时是指凌晨11时至1时,丑时是指1时至3时,午时是中午11至13时。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六十年为一甲子)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易解: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易解:我们的国家有美丽的山河,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易解: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仁、义、礼、智、信,维系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易解: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易解:稻米、高梁、黄豆、麦、黍(粘米)、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易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
   
  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正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碱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比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碱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以及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易解: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
   
  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易解: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于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易解: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
   
  礼乐射            卸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易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著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易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来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
   
  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余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易解: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易解: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
   
  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易解: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以字行之。)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13年3月2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易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易解: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老夫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
   
  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
   
  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易解: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
   
  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85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46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3篇合计为49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仁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易解: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
   
  诗经经过孔老夫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
   
  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老夫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易解: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夫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
   
  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易解: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姓王名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于儒家,老子有道德经传世,其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著『南华真经”属于寓言式的著作。
   
  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易解: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易解: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
   
  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
   
  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夫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甚至连周王室都被诸侯灭亡了。
   
  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易解:秦始王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中国)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的局面。
   
  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这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平帝时,被外戚王莽夺取了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易解: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
   
  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易解: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字,分别为南宋、南齐、南梁、南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
   
  北方北朝的拓拔圭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史上颇为有名。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易解:等到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中国),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
   
  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为了与前面的朝代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易解: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统一。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皇帝建国家,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于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易解: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重武力轻文治),只传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为明,订年号为洪武,在南京建都。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易解:等到明成祖的时候,将国都迁往燕京(北京),又传了十六代,到崇祯皇帝时就结束了。明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太监弄权政治腐败,加上税赋重,人民负担不起,于是盗匪流寇四起,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李自成,自称闯王,率兵直闯北京,崇祯眼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易解:清世祖自称接受天命,入主中原平定各地的流寇作乱,使天下恢复安定。清世祖是满清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后来传位给康熙,雍正历经乾隆、嘉庆,一百多年间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富裕,都是由于政治清明,治理的绩效良好所致,外族统治能够文武并重,实在值得赞赏。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易解:到了道光咸丰年间,国势逐渐衰弱,内忧外患纷纷而起,内乱是太平天国的兴起,外患则是英法两国为了通商问题,时常来骚扰侵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掌权,政治伦理荡然,加上无能又专断,宠信宦官且听信小人谗言,朝政大乱,种下清朝沦亡的祸因。(英商在福建、广东沿海省份贩卖鸦片,引诱中国人吸毒,因为林则徐的禁烟,终于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同治光绪皇帝之后,更由于列强入侵,清廷无能,屡战屡败,频频割地赔款,传到第九位皇帝宣统,国势更是积弱不堪,国父孙中山先生,为救亡图存起来革命,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易解:国父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废除君主制度,建立东南亚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制订五权宪法,建立中华民国。
   
  古往今来所发生的历史,上自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共有廿五个朝代全在这里。从各朝代的治乱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兴衰的原因,我们应当记取历史的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易解:史书虽然繁多,研读时仍需依照次第,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读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四,这四种书号称‘四史’内容最为精要允当,同时还要寻求其他的经书来证实,并参考资治通鉴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盖全。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易解:研读历史的人,必须要考察记载历史事实的资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如此才能真正通晓古往今来的历史,就如同亲眼目睹一样。(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易解: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才能熟记不忘。(读书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易解:从前孔老夫子听说鲁国有一位七岁神童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益。像孔老夫子这样的圣贤,还这样不耻下问,我们应该见贤思齐!宋朝赵普(曾任中书令后任宰相)好读论语,虽然贵为宰相仍然勤奋的学习,并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传为美谈。(赵普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祖赵匡胤治天下,又以半部论语协助宋太宗治天下,辅佐两朝国君施政皆以论语,可见论语之殊胜可贵。)。
   
  彼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易解:西汉时的温舒,家贫无力买书,于是利用牧羊时编织蒲草,将借来的书抄在蒲席上,还有一位公孙弘,削竹子做成竹简,把借来的书,抄在上面。他们虽然无钱买书,却能刻苦自励,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为国家成就一番事业。
   
  晋朝人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战国时的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们这样刻苦用功,都不是别人要求、教导的,全是自动自发奋发图强的。
   
  如囊萤            如映云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易解:晋朝时的车胤,由于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另外一位名叫孙康,每到夜晚时,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来读书,他们家虽穷苦,并没有停止学习。汉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却常常利用砍柴的空档读书,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诵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为人放牛,却仍一心向学,常常把书挂在牛角上苦读。他们为了工作谋生虽然身体劳苦,依然坚苦卓绝的求学,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易解:宋朝的文学家苏洵,号老泉,二十七岁时忽然觉悟,开始发愤读书。他因为年纪大了,才后悔读书太晚。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应该有所警惕,及早用功读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易解:五代时,后宋的梁灏,八十二岁还能考中进士,而且在朝廷的殿试中对答如流,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像梁灏年纪虽大(记忆力已经不如年轻人很多)还在用功,大家都称赞他不平凡,你们这些年轻学子,应该立定志向及早用功。
   
  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易解:北齐的祖莹,自幼好学,八岁就能吟诗,唐朝的李泌,七岁时即能以棋为题作赋。他们的聪明才智,人人称奇,你们应当能从小努力,以他们为模范,好好的学习效法。
   
  蔡文姬            能辨琴        谢道韫            能咏吟
  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易解: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蔡邕的女儿),从小便能分辨琴声的好坏,(可以从琴声分辨出吉凶之兆。)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他们这些女孩子,既聪明又敏捷,你们这些男生应当自我警惕,好好努力,不分男女,只要是好榜样就要学习。
   
  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彼虽幼            身已仕        尔幼学            勉而致
  有为者            亦若是
   
  易解:唐朝的刘晏,七岁时就饱读诗书,通过童子科的考试,作了翰林院的正字官,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字等工作。
   
  他虽然年纪幼小,却已经任职做官,你们从小就知道学习,只要勤勉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个有志气的人,只要肯努力,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万古流芳。(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赞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易解: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如果不能善用秉赋,不知道上进,只是苟且度日,哪还有什么资格做人?蚕能吐丝,供给人类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岂不是连这些小昆虫都不如吗?
   
  幼而学            壮而行        上致君            下泽民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易解: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就要努力求学,长大后,应该力行实践所学到的学问,对上能辅佐长官(协助领导者)报效国家,对下能造福社会人民。这样不但可以得到好名声,使父母觉得光荣、欣慰,更能光宗耀祖,对后代子孙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典范,一种真正的庇荫。
   
  人遗子            金满籯        我教子            惟一经
  勤有功            献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易解:一般人留给子孙的是满箱的财宝,我却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经,用来教导子孙好好读书,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要肯勤劳努力的学习,一定会有成果,如果只是嬉戏,游玩不肯上进,对自己对父母师长,都是没有益处,要时常警惕,好好努力。
   
  (圣经:含泪播种者,必欢呼收割。)
   
  三字经易解终
   
  参考资料:
   
  辞海·中华书局。辞汇·文化图书公司。
  三字经张宗翰注译·文国书局
  新译三字经黄沛荣注译·三民书局
  三字经课诵本·世峰出版社
  三字经简说  台中莲社·明伦出版社

相思病,相思病,相思的人真他妈的有病。

TOP

很惊奇有人下这么大工夫真的注解出来,而且很有深度,大体无误,十分难得。

TOP

笨猫跑到这里来了,看来宠物版太安静了

TOP

好高深!!

TOP

你是猪头,一定不懂的啦
◣◢█◣ 爱水区的昭仪

TOP

你还不是一样

TOP

原谅你啦,知道你语言贫乏
◣◢█◣ 爱水区的昭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