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从明镜事件看文化领域的安全威胁 - 作者:周坚

偶然注意到“德国热线”网上有一个笔名“蓬蓬头”写的题为《明镜•周坚•孔子》的帖子(http://www.dolc.de/forum/viewthread.php?tid=616088),其中认为从《论语•先进第十一•二十》中找到了德国《明镜》周刊引用的那句孔子名言——“Wer nicht in den Spuren anderer wandelt, kommt nicht ans Ziel.”该作者认为这句德文表达就是孔子所言之“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对此帖的主要观点,本人完全赞同。尤为令我高兴和安慰的是,这一次反击《明镜》的维权活动,能够引发出我们华人之间关注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帖子。. S7 j) ?. y! ~5 @, D) ~7 w

( d; I0 q! A- u不过,本人不敢全然苟同该帖子中开门见山的观点:“明镜周刊的这篇文章,闹得沸沸扬扬。里面有很多事实,引语,仿佛无迹可查,谁也无法说一定是真一定是假。”想要阐明我的观点,固然先要从《沙粒原理》作者们引用的那句话谈起。感谢“蓬蓬头”给予的提示,且让我们读一下《论语•先进第十一•二十》的原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这里,“善人”指的是秉性善良聪慧的人,在儒家理论的概念中,是有别于“君子”和“圣人”的概念的。“不入于室”意思是善德学问的修养“不到家”。“入于室”即“到家”,德语翻译应当是“die Vollkommenheit erreichen”。细细读过《论语》的人可能知道,对这段话的注释古今往来,有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4 |& a+ S8 M2 X9 n% j( `$ T& Q+ S9 ?
1 Z" Q# F, u) o& {# u: F( v" m
结合字面意思,将之释解为现代汉语可为以下两种:
0 H( o, c1 J, b) b8 ^$ _1 e/ N/ l: B(一)子张问孔子有关秉性善良聪慧的人所遵循的道理。孔子说:“秉性善良聪慧的人不需要去踩着前人的足迹走,但其道德学问却也不会修养到家。”秉承这一释解的有著名的德国汉学家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lhelm),他的译文如下:Dsï Dschang fragte über den Pfad des »guten Menschen«. Der Meister sprach: »Er wandelt nicht in den Spuren anderer, hat auch nicht die inneren Gemächer betreten.«(理查德•威廉对此段话的注解请阅读德国Marix Verlag出版的《Konfuzius –Kungfutse-. Gespräche –Lunyü-. In der Übersetzung von Richard Wilhelm》)
& |* f! k/ b. m6 _; G, R5 k3 K
$ |" S( S: O' L; {9 V(二)子张问孔子关于秉性善良聪慧的人的道理。孔子说:“善人不踩着前人的足迹走,因此道德学问也难以修养到家。”秉承这一释解的德语译文有:Tse-chang fragte nach dem Weg der guten Menschen. Der Meister sagte: Wer nicht in die Spuren der Alten tritt, kann nicht erwarten, den Weg in das innere, zum Wesentlichen, zu finden.
/ K- Q7 X- P4 X4 jrs238848.rs.hosteurope.de1 e6 F7 P! r9 B; N' |" A8 h1 Z2 t* s$ G
由于子张与孔子的此段对话有特定的对象和涵义,因此,如果想仅引用《论语•先进第十一•二十》中的“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句话,那么至少应当将其翻译为“Wer nicht in den Spuren der tugendhaften Vorbilder wandelt, erreicht auch nicht die Vollkommenheit der Tugend.”或者“Ohne in den Fußstapfen der tugendhaften Vorbilder zu treten, erreicht man auch nicht die Vollkommenheit der Tugend.”这样的话,不仅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真实含义,而且这一对话的中心对象也明确无误,从而不会成为歪曲孔子教诲和中国文化思想的工具。, Z& Z' H, p9 i; b. X# h6 V8 k" U
4 b) s, x# n4 _3 r
然而,《明镜》周刊的《沙粒原理》一文的作者们却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手法,且利用了一种看似由翻译技巧的不同而产生的似是而非的德语译文,从而使不了解《论语》和中国文化的读者被误导入这些作者们设置的圈套,将中国人歪曲成为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为了达到所谓“目的”、“目标”(“目的”、“目标”在德语中就是《明镜》作者们所使用的译文中的“Ziel”一词)而进行抄袭的不尊重精神财富的人。从中可以看出《明镜》周刊《沙粒原理》一文作者们的险恶用心之所在,因为,即使采用《明镜》周刊这些作者的翻译办法,如果保持原文的完整,德语译文整体应当如是:“Zi-Zhang fragte Konfuzius, welchen Weg der gute Mensch gehen solle. Der Meister antwortete: Wer nicht in den Spuren anderer wandelt, kommt auch nicht ans Ziel.”这样当然也就将上下文中重要的联系体现出来了,使读者明白孔子这里讲的是,人如何才能达到道德操守最高境界之理,而非《明镜》作者们所想强加于孔子与所有中国人的那种为达到与某种实际利益相关的“目标”而去采用“抄袭”手段。
$ S8 S/ W, n& ^0 r2 s0 d8 Y# d人在德国 社区如果没有《明镜》周刊《沙粒原理》一文中所引用的孔子“名言”与该文上下文及其中心思想的联系,我们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可《明镜》那种翻译技巧的运用,但是,在《论语》该段的本义和文化思想内涵的释解上,特别是在《沙粒原理》一文诋毁中华文化的赤裸裸的企图面前,我们不能退让苟同,认为其“仿佛无迹可查,谁也无法说一定是真一定是假。”0 F5 u8 M+ l9 V

0 F0 Y! R5 G" D; `+ a2 G  U3 }从《明镜》这一事件中,我们必须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中国文化传人,在捍卫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形象问题上,必须拥有坚定不移的主权意识。如果我们不能牢牢把握住我们的文化主权,不能深刻认识到《沙粒原理》作者们这种卑鄙行径背后的文化侵蚀战略,如果我们不仅不给予他们坚决反击,反而任凭他们利用这种断章取义、似是而非的手段去蓄意歪曲和捏造我们的文化根源,那么,久而久之,我们自己就会失去对中华文化的释解权,我们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不仅会沦落为他人歪曲、中伤我们民族文化形象的工具,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因受到这种歪曲的影响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所以,我不同意“蓬蓬头”的一个结论:“明镜,周坚,孔子,也许你们都没有错。”我要理直气壮地对《明镜》的这些作者们说:“孔子和周坚没有错,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没有错,德国的汉学家们没有错,是你们错了!”因此,我们数百名在德华人11月10日那天从各地云集汉堡《明镜》周刊总部,向《明镜》递交了我们履行了联名签署仪式的公开抗议信,要求《明镜》今年第35期“黄色间谍”的封面编辑、图片设计者以及《沙粒原理》一文的作者们向所有华人公开道歉,收回其所有不实报道和侮辱性的错误言论。
. L; e) N6 ]! a4 }! k
6 v2 s, \1 p2 ~《明镜》周刊今年第35期“黄色间谍”这一事件,看似是一个孤立的个案,但是,它却向我们全体华人和中国政府敲响了一个警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我们不仅要提防金融风险、生化恐怖风险,也要提防文化风险,这是危及一个国家和民族平等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风险,是中华文明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必须重视的一种安全威胁。对此,不仅国家,而且我们每一位匹夫都有责任去思索,今后如何去应对类似此次《明镜》周刊这样的文化和媒体领域的突发事件,国家与民间究竟应当建立起怎样的应急机制来从容不迫、及时有效地化解恶意的文化攻击。
; h3 q  ^9 t2 ]- P
* r3 Z9 J3 {. \  @9 u人在德国 社区周坚2007年11月14日作于德国柏林rs238848.rs.hosteurope.de. O! @) S% Z0 ^% }- m# `

! _7 n8 ^" c: k+ K* Y/ q/ _+ t[ 本帖最后由 湖底的鱼 于 2007-11-15 23:40 编辑 ]
Share |
Share

家有三只小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