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七句话 zt

送交者: 零零零七 [进士☆] 于 June 16, 2007 6park.com

看过的抱歉了,嘻嘻。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影不才,试举数例解析一二,以还世情真相与大众……好了我再文诌诌地说话大家估计要扔鸡蛋,虚荣心也满足了,下面开始举例开讲。

富士山上扬汉旗,樱花树下X倭姬
Share |
Share

TOP

从一知半解出发就态度俨然地立论和反论,况且打着以正视听的旗号,如果恰恰造成了混淆视听的效果,那就不能不是值得纠正批评的事情了。从引导人的动机出发误导人,很多这样性质的行为最终是被定性为犯罪的,所以不能不慎重。
而且这类本来就涉及到学术的问题,适宜的方法应该是严谨的论证,而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感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散人的解释都是标准的学术用语,太学究气了。作者除了“以直抱怨”解得太偏以外,其他的想得都还不错。虽然是一知半解,但是肯自己动脑筋去研究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什么坏事。
尤其是庄子那句话,我觉得蛮符合庄子的品性的。

相思病,相思病,相思的人真他妈的有病。

TOP

恩,长见识滴
要成长,但不以冷漠为代价
要成熟,但不以现实为代价
要成功,但不以卑劣为代价
要成全,但不以背叛为代价

TOP

很长见识!好久没见过学术性这么强的帖子了!

TOP

还有三十而立
Cogito ergo sum

TOP

回复 #17 日月光 的帖子

中学的时候很喜欢古诗文,越大这些东西就丢得越远了,sign...
不过我有计划退休后重新捡回来,并且要诱导我孙子去学

TOP

被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句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慈母”不是生母是养母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07-06-2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中家喻户晓。这首诗中的“慈母”一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   

其实,“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不仅如此,《仪礼》同时还对成为“慈母”现身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侯,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从来都是一段伤心往事。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丧失了产生的土壤。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为《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也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虽然如此,我们探讨一下“慈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郭灿金)   (来源:中国教育报)

TOP

散人发飚乐,xixi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