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组织这次提问以及网上的讨论

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次活动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意义何在?如果有朋友认为活动的目标就是让默克尔下不来台,或者问什么尖锐问题的话,那么我敢说,他还应该再仔细自己想想。本身这种提问活动的形式,就决定了不可能将她“问倒”。就算是美国金牌政治记者,在专访中问倒一个普通政客的概率也不算很高。更不要说我们通过一个没有后续提问机会的问题想要问倒默克尔了。这一点,在活动之初,我们实际上就已经达成共识。问题本身或者她的回答,并不是很重要。
这个活动初衷绝对不在于此。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费这么多时间、经历参与到这活动之中呢?难道我们不知道,我们不可能问倒默克尔?难道我们不知道,能够提问的可能就微乎其微?
我想,对于大部分参与的朋友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差不多的。首先,重在参与。如果这样一个机会到来时,没有我们的声音,那才是可怕的。如果在外面接触了这么长时间西方社会,连“发出自己的声音”都不能做到,那就太可悲了。而且,假设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这种麻木与封闭,是所有人的耻辱。其次,重在过程。我认为,事前事后的讨论,比提问本身更重要。这样一个活动,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别人,也照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在我们要求德国反省的同时,也不应该拒绝“日三省乎己”吧?最后,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姿态,表现出我们愿意对话的意愿。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提问“没有水平”?这大概有多方面原因,也包括组织上的,也有中国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因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来不提问题。组织者本身没有经验是一方面。但事前的讨论,也极少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大概所有的问题,都不用什么太高的“政治智慧”或者经验就可以连消带打,转守为攻(我自己随便想想,大都能想到不错的回答)。当然我们都是工科学生。但作为留学生,这真的是不参与和德国对话、交流的好借口么?在我们埋怨德国不理解中国的时候,也应该想想,作为留德学生主体的工科学生,是不是也有点“原罪”呢?很可惜,这件事情上,是没有救世主的。天助自助者。作为最直接的当事人的我们都不愿意费劲儿的话,凭什么要求德国政府、媒体乃至民众对中国有所了解?
所以,我希望这次活动也能让大家自己想一想,主动和周围的德国同学、朋友交流、对话。不光是为了文化交流或者民族理解之类的虚词,以后毕业工作,对所有人自己也是用得上的。
对话需要积极心态,讨论则需要重视建设性。看到网上大篇的谩骂、人身攻击和简单粗暴的否定、指责,我很难过——不是替我自己。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呢?如果讨论没有建设性,发贴就是简单的指责谩骂攻击,最后下来,一定还是回到原点,甚至由于心理隔阂,更加达不到目的。这种网络的流行风,也相当程度影响到了最近的事件中去。有人愿意借着机会发泄一下,可以理解。但我们组织这次活动,绝对不是给大家发泄的。这也是我们没有组织外场活动的原因之一。
活动的主题总结起来,我个人看来,就是积极对话四个字吧。无论是我们之间,还是和德国人,都是如此。
如果,能够在后面的讨论中少看到一点指责谩骂,多看到一点建设性的批评、意见。那么我们的精力就算没有白费了。如果能够让大家看到,只要有积极对话的意愿,就算是德国总理,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从而能让一些同学多和德国同学聊那么两句。那就可以称之为极大的胜利了。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希望能看到多多的,有内容的批评,大家在下次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借鉴经验

同时希望下次活动前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讨论和准备。
冬冤家,我有心将你打,却一个心儿怕;要不打,只恨你这冤家羞人煞;罢罢罢,低眉红了脸儿帕,嫁了吧!

TOP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大家的共同目标都是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

TOP

原帖由 taiji 于 2008-5-3 15:50 发表
俺觉得这里谁也没有否定组织者的辛苦和努力,这一点已经是一个共识,组织者大可不必为这烦恼和沮丧。但如果就事论事的来说,对实际情况只是一片赞扬之声也是极其不正常的,有否定的声音,有反面的意见才是进步的动力 ...

说得太好了

TOP

俺觉得这里谁也没有否定组织者的辛苦和努力,这一点已经是一个共识,组织者大可不必为这烦恼和沮丧。但如果就事论事的来说,对实际情况只是一片赞扬之声也是极其不正常的,有否定的声音,有反面的意见才是进步的动力,下一次才会更好,难道不是吗?

TOP

原帖由 古道视野 于 2008-5-2 16:07 发表
就我个人而言,我那天也去了现场,也准备了自己的问题,同样在那里等待了2、3个小时。但其实对真正有机会向默克尔提问,没有保多大希望,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因为最后竟然都没有机会入场。当后来听说真的有中国同 ...
偶有相同的感受,因为没进去感到有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看到有中国学生提问就觉得很安慰。
투야

TOP

支持。
能组织起这样一次活动本身就很不容易,毕竟是第一次,大家都是学生,都很不专业。不要把责任都推给正在实实在在干事的人。比如那个活动的组织者(是多么不容易得到这样一个提问的机会),发问的帅哥(需要多大的勇气)。毕竟他们都努力去做了,即使做的不是十全十美,我们也要多加鼓励。比起那些只在网上指责问题不好,却没有敢任何实事的人要好的多。


----- 是啊,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比我们躲在网络后面指手画脚要艰难得多。支持你们,用心准备这次活动的所有同学。

TOP

原帖由 古道视野 于 2008-5-2 16:07 发表
就我个人而言,我那天也去了现场,也准备了自己的问题,同样在那里等待了2、3个小时。但其实对真正有机会向默克尔提问,没有保多大希望,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因为最后竟然都没有机会入场。当后来听说真的有中国同 ...


说的太好了

TOP

就我个人而言,我那天也去了现场,也准备了自己的问题,同样在那里等待了2、3个小时。但其实对真正有机会向默克尔提问,没有保多大希望,事实证明也确实是如此,因为最后竟然都没有机会入场。当后来听说真的有中国同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楼上组织者的努力争取到的机会,都在这里表示感谢和支持。

其实我并不是响应组织的号召前往的,而且我也没有统一的T恤,我的想法跟楼上的朋友一样,如果这样的一个跟德国领导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我们不去争取发出自己的声音,那就是作为一个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悲哀。抗议是一种强烈的表达声音的方式,但是往往解决根本问题需要的是“对话”。 对话不是每一个发问和回答都要体现多么高超的语言水平和思维技巧,重要的是双方能渐进得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想法。所以就这一点来看,我觉得去评价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另外,我看了phonix网上的对话录相,在当天那样的气氛和主线下,那个提问的同学能够积极争取,大胆得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里表示我的尊敬。默克尔的回答,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真诚的,当然,这里的真诚是政治上的真诚,而不是指她有多淳朴。作为新一代的留学生,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简单得被国内政府或者西方洗脑,虽然我们很多的中国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内由于“祖国的教育”已经丧失这种可贵的能力很多年了。 我们应该让西方了解到我们理性的声音,通过对话传播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应该换位思考,西方的民主,自由,我们是不能照搬的,但是如何让中国更民主,更自由,这个任务一定会落到我们肩上的。如果我们现在能够理解和宽容党和政府的做法,因为我们太需要稳定,太需要发展了,但是如果20、30年后中国的民主、自由状况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失职”。

最后套用楼主的话,积极对话,积极辩论。就像默克尔说的,批评的声音虽然让她自己也觉得非常得不舒服,但是却能促进政府的自我反省。我想在这个论坛上的谈论也应该是这样的,大家都需要包容不同的声音。试想,如果我们这些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人都无法接受不同政见,不同意见,那又如何去要求言论自由呢?不过谩骂,大家还是应该尽量控制吧,毕竟很多人都是Diplom或者Master,难道没有更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全球化的思维和视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TOP

支持。
能组织起这样一次活动本身就很不容易,毕竟是第一次,大家都是学生,都很不专业。不要把责任都推给正在实实在在干事的人。比如那个活动的组织者(是多么不容易得到这样一个提问的机会),发问的帅哥(需要多大的勇气)。毕竟他们都努力去做了,即使做的不是十全十美,我们也要多加鼓励。比起那些只在网上指责问题不好,却没有敢任何实事的人要好的多。
昨天没看到更多穿T恤的同胞,我感觉有点失望。
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尽量能跟周围的同事,同学探讨中国的问题,让他们了解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怎么想的,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的德国人能理解的,只要你心平气和的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