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佛教东传史 zt /special zt to www in dc++

做一下科普工作,见笑:)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

(一)佛法僧的形成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释迦牟尼先生在菩提树下禅定的时候,孔子正一边周游列国一边痛苦的想着“仁远乎哉,吾将上下而求索”(后一句是我编的);世界另一端的欧洲---希腊最初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开始研究万物本原和矛盾对立的问题(列宁说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我的妈呀,这么早就有辩证法了)。所以说,同时期的不同文明在解决了温饱后不约而同地寻找着精神世界的寄托。大家要求证的问题相同,采取的路径却各异。
  
  以“慈航普渡”为宗旨的佛教产生于印度并非偶然,印度从古至今一直是贫富悬殊,阶级压迫残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首陀罗、吠舍,甚至还有贱民等种姓不仅生而穷困,而且还要忍受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和种族隔离。因此印度的先哲们很早就开始找寻摆脱苦海的出路--------于是,佛祖诞生了。
  
  释迦牟尼生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下一个叫毗迦罗比的小国,母亲在回娘家的途中在一个叫蓝毗尼花园的地方,生下了这位释迦国的太子。近代为了争夺佛祖出生地的所有权,印度和尼泊尔差点兵戎相见(类似现在辽阳人和北京人争夺曹雪芹的藉贯一样),最后在尼泊尔境内出土了阿育王御立的佛祖诞生纪念柱,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佛祖的出生年代在大乘和小乘佛教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大体是公元前620-前560年间的事,具体是哪一年,我也不想去考证了,反证他是生了出来,没有夭折更没难产就是了。
  
  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有异象显于天,又是白象又是天泉,总之跟常人不太一样,中国的佛教徒每年在四月初八要过浴佛节,就是纪念佛祖的诞辰。什么?你说你没见过别人过浴佛节,那你总该知道傣族有个泼水节吧,对了,这就是傣族人过浴佛节的一个仪式。北方的汉族过浴佛节没那么热闹,但一般也是很讲究的,庆祝仪式从三天到八天不等,一些著名的禅院都有大型的活动,你要是走过路过了,一定可别错过。
  
  释迦牟尼在青年时代发育还算正常,16岁时就结了婚,还生了个儿子(佛祖居然有儿子,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怪怪的)。29岁时的一天,释迦太子要出城,结果在东西南北门分别撞上了生老病死四种苦像,按说这是走霉运到家了,但我们的释迦先生不这样想,他认为这是神在指引他去寻求解救众生的出路,于是他就---出家了。
  
  当时印度正流行以极度虐待肉体寻求解脱为表现形式的苦行僧团(这种僧团现在还有),释迦牟尼带着5个待从加入其中,在恒河两岸的森林里度过了六年非人的苦行僧生活。苦行僧的生活就是日食野果、夜宿荒坟、身披鹿皮、拒绝洗澡,如此折磨身心,直至骨瘦如柴。估计是释迦牟尼受不了这个苦了(佛书说释迦牟尼发现这种执着于肉体解脱的修行不是解脱心灵之苦的妙药),六年后他独自离开了森林,他接受了牧羊女给他的乳糜(史书没写是人奶还是羊奶),6年来他吃了第一顿饱饭。中国的佛教徒们以此典故发明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一直以为吃腊八粥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想不到居然是从印度的一个牧羊女那学来的)。
  
  释迦牟尼酒足饭饱后(错了,他没喝酒),开始坐在一棵大树下想心事,一想就是七天,其间有淫女魔王来扰乱(此处删节若干字),更有各种野兽鬼魃来恐吓。但释迦牟尼都不为所动,终于在第七天的夜晚,觉悟出了全部真理,达到了绝对清净之界,获得了无上法力。。。唉,废话太多,总之他成佛了。他坐过的这种大树,在印度原叫荜钵罗树,从此改叫菩提树,释迦牟尼也改叫“佛陀”了,即真理的觉悟者之意。
  
  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宝”。佛当然是指佛陀,即修行的指路人。法是佛教重要的法器“转/法/轮”,这个东西以后再讲,着重说说僧。僧是佛教的信徒,和尚和尼姑是中国化的叫法,梵语中应该叫“比丘”和“比丘尼”。水浒中常提到“头陀”这个词,头陀其实是对有名望的高僧的尊称,尤指彻底地除却“五欲”的僧人(五欲指什么,是不是吃喝嫖赌抽,我不知道),第一个被称为头陀的是摩诃迦叶,在中国的寺庙里他通常站在佛祖的左侧,是个老者的形象。站在右侧的那个年轻人叫阿难,据说他博闻强记,据说他博闻强记,佛祖的很多圣谕是由他来整理的。佛祖死后,有两个国家的人都想把阿难抢去传法,阿难怕把事搞大,伤了两家的和气,干脆哪家都不去,站在一个木舟上自焚而死。唉,受人爱戴到这个份上还真的成痛苦了。
  后人总结了佛祖的十二大弟子(孔子门下好像也是十二大弟子),后而还会陆续提到几位。

(二)从竹林精舍到祇园精舍
  佛祖创建了佛教,从此自称“如来”,意“如实而来,证成正觉”。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传教了。当时他先回到波罗奈国(印度战国期十六大国之一)郊外的鹿野苑苦行林,没费多大力气就说服了先前那5个待从成为信徒,这样鹿野苑就成了初传大教的胜地。
  
  鹿野苑究竟在什么地方,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印度人对佛教初传期的成文历史基本都没保留下来,所以也没有鹿野苑地理位置的确切记载。关键时刻还是中国人帮了忙,唐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对鹿野苑的位置给出了详细的记录,英国考古学家根据这些文字在今印度瓦拉那西市西郊终于发掘出了鹿野苑的遗址。后来世界上佛教还算兴盛的一些国家纷纷来这里建造寺院,比如中国、日本、中国西藏和斯里兰卡等,中国的寺庙比较冷清素雅、日本的比较别致,斯里兰卡建的石塔比较有气势,总之这里有点象万国佛教建筑艺术的园林。有一些来自日本、台湾的僧侣也常住在此,静静地守护着这片佛祖初传大法的神圣之地。
  
  接着说佛祖的传教。佛教的传播靠这么几个人是不行的,佛祖心里开始琢磨如何取得古印度大国的支持。当时印度正处于列国时代,雅利安人的后裔在恒河、印度河建了若干个城邦制的小国,比较大的有十六个,其中又以摩揭托国和居萨罗国为最强大。佛祖首先就动身去教化摩揭托国的国王瓶沙王。出乎意料的是,此行非常顺利,不仅瓶沙王皈依了佛门,并且还送了佛祖一处大宅子作教之用,这就是佛史上第一座寺院-----竹林精舍。
  
  为什么会这么顺利呢,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先回头学点婆罗门教的知识。婆罗门教是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带来的原始宗教。作为多神教,它尊梵天、毗湿奴、湿婆为三主神,其它小神还有很多(本人曾参观过几个印度教寺院,有幸见识这些明显带有原始宗教特色的印度诸神),奉行“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宗旨。它所尊循的种性制度其实反映的是雅利安民族在征服印度后对被征服民族的一种种族压迫。
  
  经过近千年的变迁,祭祀阶层日益把婆罗门教作为其横征暴敛的工具,这种情形类似于中世纪欧洲,基督新教革命前,原天主教腐化堕落的过程。因此在僧俗界中都有改革婆罗门教的呼声,同时随着世俗权利的不断增长,掌握王权的刹帝利种性,也对婆罗门等级中神权高于王权的制度感到不满。同样的事情还是在欧洲天主教史上也发生过,英王亨利八世就是不满天主教庭的神权对王权的侵犯,而改基督新教为英国的国教,加速了天主教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
  
  其实原始佛教也是从婆罗门教中分裂出来的,它在因果报应、轮回等教义上都有很浓厚的婆罗门教教义的影响,然而佛教凭借:知识、仁慈、和平这三条明显有别于婆教的宗旨开始了对母教的大挑战。
  
  佛祖住进瓶沙王送的竹林精舍后,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皈依,这其中就包括部分婆罗门教的僧侣,舍利弗和目健连就是重要的两位。
  
  关于目健连的典故很多,比较著名的就是“健连度母”(京剧里有个著名的剧目就是跟据这个故事改编的)。目健连入了佛教后,得知自己的母亲因前世积恶太多而堕入地狱,于是他请求佛祖帮他超度自己的老妈,最终他的老妈获救出狱(指地狱)。这个故事满足了中国人的孝子情节,所以自梁武帝时代起(这个梁武帝是中国佛史上大大有名的一人,以后还会经常提到他),跟据这个典故定七月十五过盂兰盆节,纪念历代宗亲亡灵。你若是觉得盂兰盆这个名字听的陌生,那我说“七月十五过鬼节”你一定就有印象了。现在的日本人也过盂兰盆节,不过他们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是日本13个法定假日之一,可见佛教文化在日本也是很深远的。
  
  话说回来,目健连超度了别人,却未能超度自己,他后来被敌对的婆罗门教徒乱石打死,真是够惨的。
  
  佛祖在竹林精舍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动身去别一列国中的大国---居萨罗,同样轻易地教化了国王波斯匿王,该国太子将国都舍卫城里的一处私人府坻送给佛祖居住,这就是祇园精舍。祇园精舍比竹林精舍要气派,佛祖在这里一住就是25年。这样恒河流域两个主要的大国都皈依了佛门,其他小国自然竞相效仿,佛教由此得以在中印度广泛传播。

(三)涅磐寂静四大皆空
  佛祖的晚年岁月依旧在繁忙的传教活动中度过。与婆罗门教祭司不同的是,释迦先生不避等级差别,哪里的穷苦人多、贫病的人多,他便出现在哪里。而碰巧印度恒河流域潮湿炽热的气候很适合疾病的流行,所以佛祖也就特别的忙碌。有一次毗舍离国(也是印度列国十六大国之一)发生了大瘟疫,人们都避之不及,佛祖却执意前往为生者治病,为亡者超度。如此这些,自然为早期的佛教赢得很良好的印象分。说起大瘟疫在古代是常有的事,中国的史书上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中世纪的欧洲发生的黑死病(balck death)大流行,几年中夺去了欧洲大陆二分之一,英伦三岛三分之二人口的生命,比现在爱滋、SARS可怕多了。
  
  话题扯远了,回到前486年时的印度,佛祖在这一年有些心神不宁,他不顾弟子们对他年事已高的劝阴,执意离开晚年一直居住的王舍城竹林精舍,长途跋涉去舍卫城的祇园精舍。结果走到摩罗国都城外的拘尸那迦(在今联合邦迦夏城)外的森林中一病不起,阿难为他在一棵大树下铺一草席,乔达摩悉达多同志面西而卧,以手托头,右脚置于左脚上,寂静地涅磐了,亨年80岁。佛祖涅磐自然没有留下什么影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老照片》中找到弘一大师(即李叔同)的涅磐像,跟佛祖的姿势是一模一样的。
  
  佛祖涅磐了,照理这里应该为其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出一篇正式的悼文,然而要盖棺定论,就不能不把释迦先生的佛学思想介绍一下。但印度佛教有别于其它宗教,它有一整套繁杂晦涩的哲学体系。在思想性方面可与之比拟的可能只有中国的儒学(宋明理学),其它的宗教的经典大都集中于各种戒律(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而早期民族的历史细节(如基督教的旧约全书)。而佛学思想非几句话能讲清楚,本人的研究也不深,不愿班门弄斧,只挑几个浅显的概念说一下。
  
  佛教讲六道轮回,即凡界的人有六种生存状态: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根据不同的修行和业报,人的生命可在这六道中不断沉浮和转生。作恶越多,在六道中下沉的也越深,最倒霉地当然是身陷地狱,而地狱中又分八层(称八热地狱),最底下的那一层叫什么,我不说你也该脱口而出,对了,就叫无间道(梵语avici)。不过无间道还有另外一句解释,这里也不多说了。
  
  信了佛的人还要不断的修行,以使自己在六道不断沉浮和转生。那么信佛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佛祖说----那就四大皆空吧。大乘佛教认为人和法(不是指法律,而是指事物和现象)均非独立的存在,甚至边四大-----地、火、水、风也是虚无的。有些人总是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有兴趣玩味,其实可别想歪了,佛教中的色是指人的肉胎,而非性欲,连四大都是空的,人的肉体自然也是空的了。
  
  俺是唯物的,所以说起这些唯心的东西,脑袋就有些发晕,就此打住吧。最后我觉得认识佛教应该把它最重要的三大宗旨(即三法印)记住,即----诸法无我、诸形无常、涅磐寂静。这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成为后来1000多年间佛教各宗派辩称谁是真正佛法的重要的论题。
  
  回来接着讲佛祖,他圆寂后,摩揭陀等八国抢分了他的舍利(舍利是什么我就不介绍了,大家都清楚吧),另有婆罗门人和孔雀族人把装舍利的器皿也瓜分了。后人为此建了十座塔以示纪念,令人惊讶的是,后来的考古居然证实了这一传说。不过佛祖的舍利后来似乎又被重分了一次(据说是阿育王干的,后面还要提到他),分成几万份,送到全世界各地供奉。这下中国的史书上可就热闹了,翻翻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动不动就说谁谁谁从西天取得佛骨舍利,皇帝一高兴就建塔留念。到现在最著名的一处舍利胜迹,恐怕要算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佛指骨舍利,用八层宝函装着,极尽哀荣。
  
  说到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不能不多说几句。它在佛界中自所以规格最高,首先在于大唐王朝唐高宗、武则天等人的一致追捧,唐史中记载,法门寺先有舍利塔,后修寺院供奉,唐朝皇帝们信佛无度,隔几年就派大批侍臣将法门寺中的舍利迎至宫中供奉,有一年又要迎取,刑部侍郎韩愈上书反对这种辅张浪费,当时的唐宪宗一怒要杀韩愈,经人求情,才将他发配到潮洲外放。若没这个事韩愈那篇著名《祭鳄鱼文》可能还写不出来,唐宋八大家中有没有这姓韩的也难说了。
  
  后来法门寺因战乱,年久失修,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1987年的时候原塔崩坏,政府组织重建,意外地在塔底发现了地宫,从中起出了装璜极其精美的舍利宝函,由于这是从史书中可追溯最远的舍利实物,所以顿成世界级的国宝。这个小东西后来被迎送到港、台、泰国等地去接受膜拜,每到一处皆万人空巷。现在的法门寺因出土这一宝物,也财源广进,香火极盛,诸位去陕西一定不要错过到法门寺一游。

[ Last edited by ymore on 2005-5-7 at 15:58 ]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zhao at 2005-5-7 07:31 PM:
ding!!!!!!!!!!!!!!!!!!!!!!!!!!!!!

fear.gif 你们很喜欢这文章啊.
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

TOP

ding!!!!!!!!!!!!!!!!!!!!!!!!!!!!!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支持schwar,不过她/他好象脾气很大嘛,没必要.

另外楼主上文的回复太不"诙谐"了吧(在我听来感觉是在骂人),发文如果想要逗大家一乐,何必对别人的反对意见如此不宽容呢?
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

TOP

大致看了一下,也难怪,事实是相差无几的,只不过作者用这样一种调侃的态度,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说出来的都是假的.想明白佛教路很多

下面这个是一个:http://www.indologie.uni-goettingen.de/

恐怕很难,

在一个,就是忘掉它,不再去传播它,向自然科学的高峰攀登,到头其实是一样的.

再或者,就做个好人,学会一种沉默忍受苦难的生活态度.
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

TOP

很想看看散人和schwar 吵的脸红脖子粗的样子.......

哈唒,报应来了~~~
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

TOP

释迦牟尼在青年时代发育还算正常


哈哈哈.发育得其实挺不错的,尽管早产.
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

TOP

sorry。sorry. armen说的对。

[ Last edited by ymore on 2005-5-7 at 16:49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