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281
- 威望
- 953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8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174 小时
|
二,吴三桂和满清的关系
当崇祯自缢煤山的时候,吴三桂还走在前往北京勤王的途中。
对吴三桂这个人,历来的主流意见是他直接导致了中原易主,神州无复汉衣冠。如此重要
的角色,使我觉得有必要对他个人以及他在山海关附近的种种行为做一番梳理。
吴三桂,字月所,祖籍江苏高邮,生于辽东的汉镇中后所。吴家是个军人世家,他的舅舅
祖大寿更是明朝辽东第一名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和满清的战斗中长大的。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吴三桂并不怕死。少年时期为了营救被清军团团包围的父亲,他曾经
只带二十人就杀进了皇太极四万多八旗军阵中,硬是救出了被围的父亲和五百军丁。这一
战,既奠定了吴三桂军旅生涯的起点,也造就了他“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传奇名声,
以至“斯时忠孝之名,夷夏震慑,即四王子亦曰:‘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吴三桂纪略》)语中所说的四王子,就是满清皇帝皇太极。
吴三桂从军后成了关外明军的主力战将,每次明、清大战中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不乏上佳
表现,他率领的部队也是关外明军的抗清主力之一,同时也是明朝在关外坚持到最后的一
支抗清劲旅。当年袁崇焕最后一次回援北京,在被崇祯下狱的那次平台召对中,身边就只
带了祖大寿和吴三桂这两员关外大将,还有一名是帮他背剑的贴身卫士,袁督师对吴三桂
的器重由此可见一斑。
吴三桂自小悍不畏死,又有忠孝之名,对夷夏大防也比较坚持,很长时间以来,即使在“
分茅裂土之封”的荣华富贵面前,也没改变这一点。
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四月,明清之间爆发了决定辽东大局的松山会
战。最后清军获得胜利,明军主帅洪承畴、头号战将祖大寿以及大批将领战败归降,一部
分明军将领或阵亡或被俘身亡。吴三桂在突围战中准确地判断出清军主力埋伏在小路,率
部从大路杀出了重围,并迅速控制住清军还没来得及占领的宁远城,开始在那里收编松山
溃败的明军残部,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聚集起了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守住了宁远这个至关
重要的战略堡垒,并在之后奉命试图继续前去营救锦州,但因双方兵力过于悬殊而被迫放
弃。但是,他此举已经导致清军功匮一筹,没能彻底占据辽东,从而直接进逼山海关。
皇太极面对吴三桂在松山之战中的表现,又一次发出了赞叹:“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
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同时开始了对吴三桂长达近两年的大规模招降工作。
他先是亲自写信给吴三桂,说祖大寿、祖大乐等人都因是吴三桂的亲属而获优抚,希望吴
三桂能“翻然悔悟,决计归顺”,紧接着又要吴三桂的长兄吴三凤,还有其亲戚、同僚、
乡里如祖可法、裴国珍、张存仁、姜新、陈邦选、胡弘先等人以各种关系去劝说其降清,
如张存仁是原宁远副将,他写信道:“明运将终,重臣大帅就俘归命。将军祖氏甥,虽欲
逃罪,无以自明。大厦将倾,一木不能支。纵苟延岁月,智竭力穷,终蹈舅氏故辙。何若
未困先降,勋名俱重?”
吴三桂接书,俱不报。
十月,皇太极又一次亲自作书与吴三桂曰:“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今者明祚
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
,早为之计可也。”然后又再次要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分析利弊,进行劝降工作:
“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余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不期大
清皇帝天纵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霑渥泽。
而洪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优隆。自至沈阳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
得其所矣,奉贤甥勿以为虑,但未知故乡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
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
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际此延揽之会,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
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尔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
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 (《清太宗实录》)
也许是祖大寿捎去的信物——那柄虎骨靶小刀起了作用,吴三桂这次给他舅舅祖大寿回了
信,但却婉拒了招降。
不过皇太极确实是位人中豪杰,当得起爱才如命这个赞誉。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招降吴
三桂的念头,而是再次亲自作书给吴三桂,可惜依然没有结果。
在招降吴三桂那些人中,其舅祖大寿因早先无子嗣,一直把吴三桂当儿子看,自小对他授
以兵事,洪承畴则是他老师,吴三凤是他兄长,祖可法是他表兄弟,其余的人不是多年同
僚就是邻居乡里,同时,吴、祖两家除了吴三桂父子二人和在南京的祖锦衣外,可说几乎
全都被清朝所俘虏、招降,并且在清廷大都受到了高于原来在明朝所受的待遇。而皇太极
允诺吴三桂的是封王之位,以他的能力、兵力和所占据的据点对明、清双方的重要性而言
,可以肯定,他如果这时投降满清,位置肯定在汉军旗的三王之上,汉军旗第一人非他莫
属,足以和八旗旗主平起平坐。
而且,此刻吴三桂在关外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严峻和危险的。自松山一战后,宁远就成了
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战略重镇,且远悬关外二百多里,吴三桂和他的部队,也成了明朝
在关外的唯一的总镇级总兵官和最后一支抗清部队。按照吴三桂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孤悬
海外”。
1643年(崇祯十六年)八月,皇太极病亡,年仅6岁的顺治登基。九月,摄政王之一的郑亲
王济尔哈朗、清军第一猛将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便除去丧服,率军对宁远地区再次发起了
大规模的进攻。他们先绕开宁远,攻打宁远以西至山海关一线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
三个明军卫所,中后所、前屯卫首先沦陷,中前所守将总兵黄色随即弃城逃跑,导致中前
所未经战斗便落入清军之手。
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整体防线被破坏,宁远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
局面的恶劣,让相当多的明军将士开始动摇,如宁远城内的明军守备孙友白,就在十二月
偷偷越城而出投降了清军。
然而就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吴三桂竟然还是拒不投降,不但不降,他还率军击退了
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对宁远的进攻。
从这些情况来看,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要承认,这一时期的吴三桂,从各方面来看,作为
一个职业军人他是合格的,不但合格,而且还相当出色。
首先吴三桂并不怕死,在名节和夷夏大防这些问题上的思想防线也很牢固,对荣华富贵一
类的诱惑也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同时更不是一个轻易会被恶劣局面所压垮的人,看得出
,他的韧性非常好。这其中的一些问题,顾诚先生在他的名著《南明史》里也有所论及。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吴三桂在崇祯朝亡后,首先选择归顺的是大顺政权,而不是
一直在对他进行劝降工作的满清政权。具体的原因要是说起来可能有很多很多,譬如明代
儒家思想中极重视名节,吴三桂对崇祯有很深厚的感恩之心,他自小就和满清作战敌意很
强,以及传统的夷夏大防思想乃至军人的职业操守等等,等等,但这些抽象的总结都没有
那些实际情况更具有说服力。
于是,当吴三桂于甲申年三月二十日得知北京被破的消息后,在第四天,也就是三月二十
三日,正式宣布归顺大顺政权。在全军穿孝为崇祯及死难嫔妃发丧完毕后,吴三桂把山海
关移交给了前来接收的大顺军,带着他的部队走向北京,去接受新君李自成的册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