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还是他的文章:

最近看到的资金流动

常听朋友们说MMs操纵股市。 我原以为MMs是指Money Managers (Fund Managers), 但又有朋友指正我说,MM是指Market Makers,我就更糊涂了。

所谓的Market Makers,随着Electronic Trading Platform的出现, 早已失去了他们操纵市场的能力。比如说,Interactive Brokers (IB), 早期发家时就是NASDAQ Market Maker, 现在也是很活跃的Options Market Maker, Brokerage Business 是建立在成公的Market Making 之上,几年前才有的。据我所知,Market Maker 赚的主要是买卖差价,成交量大,积少成多。但很少Market Maker 会动用大量资金去操纵股市,或某一只股票的, 他们根本经不起Institutional 买卖量的冲击。以前在交易所Floor上工作的Market Maker, 除了定买卖价,更多的钱是从寻找和触动止损点(trigger stop)上赚来的。因为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得见客户设的止损点,尤其是大单,就更是他们的对象。然而,随着Floor Operation 的消失,取代的是电脑化操作, Marker Maker 的优势和对市场的操纵能力也减低了很多,The NY Merchantile Exchange 可能会是最后存在的Floor Operations, 目前也正在积极电脑化。

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MM,Money (Mutural Fund, Hedge Fund) Managers。他们有比较大的Var (Value at Risk) Limit, 管理的是全世界投资者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流动,才是市场动荡的真正原因。然而,这些Money Mangers也是被动的, 因为他们管理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他们控制的。

最近看到的是,由于次级债的影响和美国经济衰退,投资者对股市没有信心。从一月以来,Institutional Investor 和 Pension Fund大量地从Hedge Fund 和 Mutual Fund 中提取现金,导致Money Manager 对资金管理失控,在股市上大量抛售套现,被动管理应付Redemptions。 金融机构(银行等)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中,大量减仓,降低风险,以免雪上加霜。这就造成了我们近两个月来经历的动荡。所以,大部分的MM最近的日子都不是很好过的。联邦银行在三个月内,减息2.25%, 美元继续走弱, 现金握在手里时间长了也会贬值, 投资者又需要另寻出路, 就导致了目前的大量资金涌入商品市场, 能源, 农场品, 有色和稀有金属价格飞涨的局势。中东资金从股市流向能源 (您千万不要觉得奇怪啊,呵呵)。

由此得到的启示是, 资金流动是必然的, 周期性的。目前美国和世界经济仍然是处于流动资金过剩的状况,资金自然就会流向有潜力的地方。而作为一个投资者,最重要的就是判断下一次资金流动的去向。

写到这里,想起雅倪曾经说过的人性与做多做空的关系,就顺便多说两句:从工作上来说,我是两边都做,但过去十几年的成果,做多的业绩远远超过做空;个人投资以长期投资为主,间中如果感觉好,有时间的话,也做空个股和指数,但愿意投在做空上的资金毕竟是少数,赚的也是小数目,而且对我来说,做空的心理压力要比做多大的多,这可能就是雅倪所说的人性吧。稳炒功有眼光和胆量把身家压在SWC,PAL上,有没有朋友愿意把身家压在做空上呢? 可能没有吧,虽然只是“多”“空”二字之差,代表对市场起落的预测,却是骏然不同不同性质的操作方法。

祝做多做空的朋友都赚钱。

TOP

转贴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人写的近期原材料石油涨价的分析,大家见仁见智。。。

连月来商品价格飞涨, 石油创历史新高, 金属, 贵重金属, 农场品都在历史上罕见的高价位上徘徊。在此匆匆说说自己的看法:短期商品价格已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地步。

近来的商品价格上涨,除了有美元走底,通货膨胀上升的客观因素外,最主要还是资金流动造成的。投资者对股市证劵市场失去信心,但又要为资金找去处,于是大量资金涌入商品市场,形成了一种“钱追钱”的效应。

最近所见所闻,不少以投资股票为主题的基金,都在追商品。那些股票分析员,对商品的认识究竟有多少?Equity Traders对商品市场的Liquidity又知道多少?追高的时候大家凑热闹,等到该出货的时候市场成“真空”的情况在商品市场是经常发生的。入市早的基金是对市场有了解有信心的,他们有成本底的优势,这钱是该他们赚的。跟潮流入货晚的, 高处不胜寒哪!

大家真的不要以为华尔街是所向无敌的,最近关门的Hedge Fund很多,丢大钱的Power House也不少。交易所在不断提高商品交易的Margin Requirement, 银行和Brokerage Clearinghouse都在紧缩信用,降低Leverage, 增加对客户现金储存量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最近追高的一批资金是很危险的。感觉上商品市场会“洗掉”最后一波入货的投机者,然后经过调整再上涨。

TOP

世界迎来“石油峰值”时代 转贴

世界迎来“石油峰值”时代所谓“石油峰值”是指世界原油产量达到了顶峰,石油供应将不再增加。有专家认为,世界石油产量实际上已经达到顶峰,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会产生“极其真实而又具有破坏性”的影响,石油短缺甚至可能引发战争;然而也有对此悲观看法持异议者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8月6日文章]题:为何“石油峰值”可能很快引起你的兴趣(作者 专栏作家大卫•弗朗西斯)
在网上用谷歌搜索“全球变暖”,它会提供超过8000万条相关链接。搜索“石油峰值”,结果则超过1000万条。
马修•西蒙斯是总部设在休斯敦的投资银行西蒙斯国际公司的董事长。他预测,大约两年之后,全世界会高度关注原油供应,因而用谷歌搜索“石油峰值”得到的链接数可能会超过全球变暖。
石油峰值是指世界(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或是一块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全世界已经把石油用光了——只是石油供应不再增加,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如果石油需求量没有停止增长或是下降,那么这种变化可能会通过甚至更高的油价反映出来。
西蒙斯说,世界石油产量实际上在2005年5月已经达到顶峰,为每天7420万桶。从那以后,世界每天生产的石油下降了约100万桶。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其真实而又具有破坏性”的影响,而石油峰值会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力,对它的关注会大大超过进程缓慢的全球变暖。
这是因为当今的文明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充足的石油供应。比如说,石油为大多数汽车提供燃料,为许多家庭和企业供暖,还用来生产许多化学品和塑料制品。现在,石油和天然气满足了世界上60%的初级能源需求。
西蒙斯警告说,石油短缺可能引发战争。
伦敦全球能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迪勒•沙拉比博士没有这么悲观。他指出,随着价格上涨,石油需求量已经开始下降,至少在总部设在巴黎的经合组织的30个工业国家是这种情况。2006年来,它们每天的需求量已经下降了约40万桶。去年,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的原油需求量只增加了0.7%。
该研究机构预测,世界石油需求量“每年增加不会超过1%”,这与其他研究机构预测的每年1.4%至1.5%的增长有很大不同。
沙拉比说,对世界石油行业的预测不可信赖,过去的预测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他补充说,现在的预测没有把高油价对减少需求和促进替代能源的影响完全考虑在内。
然而,对世界石油供应的担心与日俱增。上月,国际能源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说,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会超过先前的预计。该机构一位经济学家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结果可能是“极端紧张”的供应短缺。报告预测,世界石油需求量每年会猛增2.2%,2012年将达到每天9580万桶,这要高出它在2月份预测的年增长2%的水平。
多年以来,许多石油业人士都把西蒙斯预测的石油峰值视作咄咄怪事。但现在他的观点有了许多支持-者。能源公告网站的编辑之一巴特•安德森说,网站每天的访问量达到1.1万次。他说,热衷于石油峰值论的人现在分成了两派,其中占多数的一派预测石油紧缺后的生活,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末日论者”。
在英国,石油耗竭分析研究中心主任道格拉斯•洛预测,随着石油短缺的真正到来,“危机将要降临”。他发现,全世界在6月份每天使用的原油比生产出来的多了150万桶。他预计未来的油价会更高。

TOP

楼上推荐的文章非常精彩!!!
ww.peak oil. com . c n  能源经济与信息预测

石油峰值理论
石油峰值理论的起源
石油峰值问题实质上是研究石油枯竭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即被国内石油枯竭预测所困扰,甚至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USGS)的负责人在1919年也判断美国9年后将耗尽石油。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总统科立芝成立了联邦石油节约委员会以起草法案以保护国家的油气资源。英国在海军舰队燃料煤改油后也是担心其石油供应的脆弱性,并加紧了对波斯湾的控制。这种恐慌或担心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
理论发展及研究现状
1、国外
M. K. Hubbert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他开创了石油峰值理论的模型研究。1949年他在《Science》上发表了文章《Energy from fossil fuels》,提出了矿物资源的“钟型曲线”问题。1956年,Hubbert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合作,分析并预测了美国的石油生产趋势。其预测结果显示,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将在1966年至1971年达到高峰期,然后将持续递减,但是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学模型。1962年,Hubbert利用实际资料拟合logistic曲线的方法,得到了可以用于预测累积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模型。
Campbell继承了Hubbert的理论并成立了石油峰值研究协会(ASPO)组织,研究宣传石油峰值理论。他在1998年发表了文章《The End of Cheap Oil》,在油价还十分低迷的时候得出了廉价石油时代必将终结的结论,近来的高油价验证了其结论。
2、国内
在石油峰值理论研究方面,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先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翁文波先生1984年出版的专著《预测学基础》,在该书中翁老认为任何事件都有“兴起-成长-鼎盛-衰亡”的自然过程,油气的发现也有类似的规律,基于此理论思想提出了泊松旋回(Poisson Cycle)模型。该模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预测油气田储量、产量中长期预测模型,通常称之为翁氏模型,可以对某一油区、国家或组织全过程的产量进行预测。翁先生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本《Theory of Forecasting》专著,该书将泊松旋回更名为生命旋回(Life Cycle)。
在翁院士之后,以陈元千教授为代表,继承并发展了翁院士的预测理论,并在油气田储量、产量预测及中长期规划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1996年,陈元千教授完成了翁氏模型的理论推导,并首次提出了求解非线性模型的线性试差法。
此外,陈元千、胡建国、张盛宗等还提出了威布尔(Weibull)模型、胡-陈-张(HCZ)模型、胡-陈(HC)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以及广义II型数学模型。
石油峰值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储量、产量及各作业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是确定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基石,是科学制定国家石油政策问题的基础理论之一。开展石油峰值产量理论的研究,对国家制定能源战略、现代石油战略,油公司进行油田开发规划以及成本预测方面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 本帖最后由 kaffeewings 于 2008-3-12 17:03 编辑 ]

TOP

LZ有没有看这篇?

似乎看得见的预言--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大城市生活即将终结ZT

这不是什么邪教的预言、阴谋论者的恫吓,而是世界上一些广为受人尊敬的地质学家、物理学家、银行家和投资家经过科学研究所得出来的一致结论。这些人是有理性、有头脑、思想并不激进的专业人士,但是连他们都对即将到来的全球危机 - 石油顶峰 - 而感到深深的恐惧。
      
      问:难道全世界的石油真的要用完了吗?我以为还有四十年的油呢。
    
      答:石油并不会绝对意义上的“用完”,但是所有的石油生产都遵循着一个钟形曲线,就像下面解释的这样。
      
      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当一个新油田被发现的时候,起初,产量很低,因为用来大规模开采的机器设备还没有装好。逐渐地,设备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开发的油井越来越多,石油产量也跟着迅速上升。到了一定时间以后,产量增加的速度就开始减缓,直到完全停止。(这是因为油田的储量是有限的,就像喝一瓶可乐 - 喝得越快,瓶里的可乐就越少。)然后,石油产量就开始无法逆转的下降。慢慢地,即使再挖油井、使用更发达的技术,也无法抽取更多的石油。这个过程一直到抽取、运输、加工石油,总计耗费的能量超过了采出的石油能量时才停止。到了此时,已经不值得再继续开发该油田了。
      
      所有的油田的产量都遵循这样一个曲线,不单单是个别的油田,这个曲线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石油产量都成立。因为国家、世界的石油产量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油田产量累加起来的。
      
      这个著名的定律是1953年由美国地质学家金。哈伯特(King Hubbert)发现的。他当时预言,美国的国内石油产量将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左右达到顶峰,到了顶峰之后就会一直下降。在1970年,他所预见的情况真的发生了 - 美国的国内产量达到了顶峰,并从此逐年下降,一直到今天。
    
     从此以后,石油专家把这种情形叫做哈伯特顶点(Hubbert’s peak)或石油顶峰(Peak Oil)。其他的产油国家,如法国在1988年、英國在1999年等等,也陆续出現了同样的情況。
      
      那么,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现在处在曲线的哪个位置呢?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正好处在全球石油产量的顶峰。一些学者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肯尼斯。杜佛叶斯(Kenneth S. Deffeyes)认为2005年12月是全球产量的顶点,其他更乐观一点的预测,包括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原负责人萨达德。胡塞尼(Sadad Al Husseini)声称的2006年,和“石油与天然气顶峰协会”(ASPO)的2010年。
    
      不管怎么样,科学家的共识是,石油顶峰或者已经过了,或者会在未来的10-15年内来临。
      
      如果2005年是石油顶峰 - 也就是曲线的顶端 - 那么从曲线来看,2030年的石油产量大概相当于1980年的产量。但是,2030年的世界人口将大大超过 1980年,而且由于工业的发展,2030年的人口也将更依赖于石油。结果就是供给赶不上需求,油价狂飚,资源大战开打。
      
      整个世界经济系统要有足够的石油才能正常运行,而不至于崩溃。石油和经济的关系就像水和人体的关系:人身体的70%是水,一个100公斤的人身体里有70公斤的水。由于水在人体中的功能是如此重要,用不着等这个人失去70公斤的水,哪怕他只失去7公斤,就足以脱水致死。
    
     全球经济也是这样:用不着等到我们用完所有的石油,哪怕是需求超出供给10%到15%,整个经济系统就会崩溃。所以,当我们在顶峰的时候,哪怕石油产量很小规模的下降,也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全球的石油产量刚刚减少了不到8%,油价就翻了两番(=乘以4)。就在几年以前,加利福尼亚的天然气产量减少了不到5%,结果天然气价格一下升了400%。
    
      庆幸的是,历史上的这些产量下降都只是暂时的。但是,将要到来的产量下降决不会这么短暂:它将是永久性的。当我们过了顶峰之后,石油产量将每年减少3% (保守估计)。再加上战争、恐怖分子、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异常等其他因素,石油产量将每年减少10%左右。这样在7年内,全球石油供应就会减少50%。
      
      有很多研究报告证实这一点,我举一个美国副总统切尼的例子。切尼在成为副总统以前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哈利伯顿(Halliburton)的CEO,他在一篇1999年的演讲中提到:
    
      “据估计,未来数年内,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平均每年增加2%,与此同时,保守估计石油产量将每年递减3%。这表示我们到2010年,我们必须每天增产5000万桶石油,才能满足需求。”
    
      无数已退休的、和政治无关的科学家都支持切尼的估计。很多人认为,在2006年后的5年内,全球石油供应将开始下滑。一些石油界的内部人士甚至觉得切尼的数字太保守了。安德鲁。古尔德(Andrew Gould),石油界巨头Schlumberger公司的CEO,最近解释说:“虽然精确的预测石油减产的速度很难,但每年8%的速率并不是不合理的预计。”
    
      8%的年递减率意味着石油产量将在9年内减少一半。如果70年代8%的减产使油价上涨了300%,你觉得50%的减产会带来什么?
    
      还有些专家甚至估计,减产的速度将达到10%到13%/年。一些地质学家认为,2005年是“廉价石油纪元”的最后一年。石油产业内部的估计则认为,“2007年之后,供给和需求之间将产生一个无法弥补的鸿沟…”这意味着,从2008年开始,世界将面临越来越频繁的油荒。随着石油产量沿着曲线继续下滑,我们很可能会进入某些科学家预言的“后工业石器时代”。
      
      问:这关我屁事?我又不开车。
    
      答:这当然关你的“屁”事!因为没有石油,你连“屁”都没得放!因为你连饭都没得吃。
      
      现代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和石油紧密相连。
    
      先说吃:现代的食品生产几乎每一步都是石油驱动的:杀虫剂和农药是用石油做的;化肥是用氨水,而氨水是从天然气生产出来的(天然气将在石油之后 10年达到顶峰);所有的农用机械,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等,都是烧的柴油(柴油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把这些农产品运到城里的交通工具是石油驱动的;储存食物的电冰箱、冷柜等需要消耗能源,这些能源也大多是煤和天然气电站提供的。制造这些冰柜、农产品、化肥的工厂也需要用电。烧饭用的煤气也是石油提炼出来的。现在知道为什么馒头和煤气涨价了吧?
    
      穿:棉花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化肥和杀虫剂,远超过小麦等作物。
    
      住:造房子需要很多原始材料,水泥、玻璃…这些东西的生产都需要大量的石油。冬天用的暖气,夏天用的空调都离不开石油。
    
      行:这个就不用说了。汽油、柴油、航天油…这些都从石油里提炼出来。
      
      问:“等等。难道所有的现代科技都是石油的产物?”
    
      答:“是的。”
    
      不光是农业、运输业,制药业、水利、国防工业等都依赖大量、便宜的石油而得以生存。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塑料就是用石油做的。你现在用的电脑和其他高科技电子玩艺儿都是用大量的石油制造出来的。一些例子:
    
      微型集成电路:
    
      生产1克的集成电路要用掉630克化石燃料。美国化学协会的数据表明:生产一个32M的DRAM内存条,需要消耗3.5磅(1.6公斤)的石油和70.5磅(32公斤)的水。
    
      电脑:造一台台式电脑所消耗的化石能源平均是该电脑重量的十倍。
    
      汽车:造一辆汽车大概须要20桶石油。如果算上零件、运输等,最终消耗的能源大概相当于汽车重量的两倍。
      
      问:不是现在有什么新型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什么的。难道这些能源也需要用石油吗?
    
      答:很遗憾。是的。
    
      稍微考虑得细一些,人们就会发现,新型能源所需要的设备 - 比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燃料电池、生物柴油厂、核电站等等 - 都需要用到高度复杂的科技和金属冶炼技术。
    
      这些设备的制造要用到大量的银、铜、铂、铝。这些金属,从勘探,到开采,到冶炼,到运输,再到最终投入生产,每一步都依靠石油驱动的机器。举个例子,理查德。巴内特(Richard Barnet)在他的“短缺政治学”一书中提到:每生产一吨铜要,用掉112000000 BTU的能量,大约相当于17.8桶石油。而生产一吨铝用掉的能量是铜的二十倍!
    
      核能发电需要铀矿石。铀矿石跟上面提到的金属一样,也需要大量的石油来勘探、开采、提炼和运输。
    
      更可怕的是,这些金属、矿石在地球上的储量也是有限的。有迹象显示,它们的产量也快达到顶峰了。铜的价格在过去五年里涨了3倍,铝的价格翻了番。2007年7月,铀矿石的价格一度达到140美元一磅,而1年前,它的价格只是48美元/磅。
      
      总而言之,这些所谓的“可替代能源”、“新型能源”,本身也是石油的衍生物。指望它们来替代石油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没有大量、廉价的石油,这个替代过程本身就无法进行。
    
      问:听起来像是那么回事。可这跟经济有什么关系?
    
      答:现代全球经济是以发展为基础的,而经济要发展,必须有不断增加的原油和天然气供应。石油和全球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整个关于“石油顶峰”讨论的重心,它甚至比发展新型能源更重要。
      
      柯林。坎贝尔博士(Colin Campbell)对此有一个比较简明的解释:
    
      所有的银行在把钱借出去的时候,都有一个假设:经济会增长。银行很乐意把钱借给别人,因为他们相信明天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回报足以抵消放款的风险。可是,当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 石油 - 开始变得不足时,这种增长就变得不可持续,银行就面临巨大的危险。股票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把钱投进去,以期获得回报。可是当公司无法再发展时,它的市值就会瞬间蒸发。整个过程将会类似1929年的大萧条:当市场终于发现经济无法再增长时,它就崩溃了。
    
      这个地球上所有的活几乎都是用化石燃料的能量在干,包括制造、建设、运输等等。相比之下,由人体肌肉干的活几乎微不足道。 而化石燃料,则大部分都由石油和天然气组成。所以,没有不断增加的石油,世界经济怎么可能不断增长呢?
      
      问:听起来挺吓人,可这一切跟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答:每个人都是经济的一分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让我引用普利策奖得主保罗。萨洛帕克(Paul Salopek)2006年7月在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话:
    
      “石油顶峰的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将把世界经济推入漫长的大萧条。成百上千万的人将失业。农田里的拖拉机将由于没有燃料而无用武之地,造成大饥荒。没有了汽车的人们将用脚走到沃尔玛,不是去买便宜的,从半个地球外运来的“Made in China”商品,而是从被遗弃的建筑里找点玻璃、铜丝什么的换钱。”
    
     2006年,加拿大的麦克琳杂志(Macleans)记者Jonathan Gatehouse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真相无法再被隐瞒时,物价将飞涨,经济会跳水,人类文明的基础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房市、股市大跌。在很短时间内,人类财富 - 本来就是一堆花花绿绿的纸 - 将飞速蒸发。” “然后将会有紧急会议、外交上的举动、紧急石油勘探队,但一切都太晚了,混乱已经无法平息。数以千计的公司将破产,上百万的人将失业,曾经繁荣的都市将会成为救济站、乞丐大军的家,犯罪率直线上升。地球本来就很危险,现在它可是成了火药桶…”
    
      “到2010年,民主将受到威胁,大量突然变穷的人会愤怒转而支持法西斯主义。戒严令、集中营…等等将重新出现。如果这还不够乱,全球变暖将导致粮食减产、自然灾害频发,使一切雪上加霜…”
    
      总而言之,如果你只是想着加油站油泵上的数字,你可以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问:石油产业对此有何反应呢?
    
      答:如果你想对石油的未来有所了解的话,你只要看看石油公司都在做些什么。麻省理工学院05年的一篇文章写道:“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油价自 2001年以来翻了一番,石油公司用于勘探的总预算只增加了那么一点点;虽然美国的炼油厂都在满负荷生产,但是自从1976年以来,美国没有建造一座新的炼油厂;世界上的每一条油轮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但是新油轮被建造的速度还不及旧油轮报废的速度。”
      
      有人说,没有造炼油厂的原因是为了环保 - 这是愚蠢的想法。谁都知道,老布什、小布什一家都是搞石油的,石油财团要比环保主义者有钱有势力的多。如果他们真的想造炼油厂,那还不是小case,哪会把一小撮环保主义者放在眼里?
    
      30年来没有新造一所炼油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哪个公司会愚蠢到造更多的工厂,来炼越来越少的石油。
      
      石油公司不光在收缩生产,而且最近几年还在疯狂的互相兼并,一些例子:
    
      1998年12月,英国石油公司(BP)兼并阿莫科(Amoco);
      1999年4月,英国石油-阿莫科兼并美国阿科(ARCO)石油公司;
      1999年12月,埃克森(Exxon)和美孚(Mobil)合并;
      2000年10月,美国雪佛龙(Chevron)石油公司兼并美国德士古(Texaco)石油公司;
      2001年11月,飞利浦石油公司(Phillips)和CONOCO石油有限公司合并;
      2002年9月,壳牌石油公司买下PENZOIL公司;
      2003年2月,美国Frontier Oil公司与美国Holly能源公司合并;
      2004年7月,分析家建议英国石油和壳牌合并;
      2005年4月,雪佛龙-德士古和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合并;
      2005年6月,荷兰皇家(Royal Dutch)和壳牌合并;
      2005年7月,中海油试图收购优尼科(后失败);
      2006年6月,美国安达克石油公司(ANDARKO)提议与美国Kerr-McGee石油公司合并;
      ……
      
      这说明了什么?
    
      想想看:如果石油用完了,还要石油公司有什么用?
    
      所谓的“并购”、“收购”,其实就是商场上的“人相食”。每当一个行业开始收缩、衰落的时候,行业里的大公司就会乘机收购资产比自己弱小的竞争对手。最近的例子包括美国的航空业和汽车业。石油公司知道自己的产业已经时日无多了,所以才会疯狂吞并竞争对手,以期成为“最后一个站着的人”。
    
      正如彭博社2007年10月1日的一篇报道说的:“到2011年左右,包括荷皇壳牌、英国石油和飞利浦这样的大公司都将无法增加一丁点的产量…到2014年,他们的产量将开始长期下滑,有50年经验的石油分析家麦克斯韦说,他们将破产。”
    
      这一切说明,最熟悉“石油顶峰”的人 - 石油公司,已经开始做准备了。
    
      问:美国政府知道这些吗?
    
      答:当然知道。
    
      如前所述,美国副总统切尼,当他还是哈利伯顿CEO的时候,曾发表过下面的演讲:
    
      “据估计,未来数年内,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将平均每年增加2%,与此同时,保守估计石油产量将每年递减3%。这表示我们到2010年,我们必须每天增产5000 万桶石油,才能满足需求。”要知道,现在油价高企,各产油国拼命增加生产,也只能提供大约8400万桶石油/天,到哪里去找所需要的5000万桶/天?切尼的演讲默认了石油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切尼知道,唯一能让西方石油公司存活下去的办法,是出兵中东,把剩下的油掌握在自己手里。今天,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战后伊拉克的石油部长们正把伊拉克油田的大门向外国公司打开 - 这将使它成为第一个这么做的中东国家。(顺便说一下,伊拉克的石油储量是世界第三)
    
      早在1999年11月,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记者杰佛瑞。林恩(Geoffrey Lean)报道说,切尼在给美国石油学会的一篇演讲里就勾勒了这个蓝图:
    
      “油从哪里来?”切尼问道。他的答案:中东将是那“最终的宝藏”。这个1年之后成为美国副总统、伊拉克战争最主要的推动者说:“石油是独一无二的,它具有战略性,我们不是在谈肥皂沫或者休闲内衣……第一次海湾战争反映了这点。”
      
      并不令人惊讶的是,小布什也有同样想法。他在2001年5月说:“美国人民必须被响亮和清楚的告知:我们的能源正在耗尽。”
    
      当油价长期停留在接近200美元/桶的时候,大规模的资源战争必将爆发:西方工业化国家将为夺取任何剩下的油而战。
    
      所以,当你为布什政权永无宁日的发动战争、增加军备、削减福利开支而困惑的时候,答案就在这里: 对布什政权来说,世界确实将永无宁日。
    
      2003年,BBC摄制了一个分为三集的纪录片,叫“为石油而战”(War for Oil),里面详尽揭示了布什政府对石油顶峰问题的了解,和其攻占伊拉克之间的联系。根据纪录片所说,私下里,布什政权认为他们是 “为生存而战”。如果完全从利己主义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对的。
    
      再告诉你一个信息:布什在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的私人农场被称为“环保主义者的梦中之家”。该农场完全自己发电,自给自足,到处是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科技。一个否决“京都议定书”的人,自己家里却是这个样子,这应该告诉你些什么。
      
      问:其他西方政府在做准备么?
    
      答:是的。
    
      根据2007年4月,英国军方一篇泄露出来的报告,英国政府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石油危机加全球变暖导致的“中产阶级暴动”做准备:
    
      “植入脑中的电脑芯片,电磁武器,中产阶级走上街头革命,恐怖分子趁火打劫…这些是国防部眼中30年后的未来。”
      
      问:最后一个问题:怎么办?
    
      答:实话告诉你:没有人知道答案。这是工业社会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更何况,我们还有全球变暖要对付。 不过,希望还是有的:
    
      从国家角度来说,我国应该立刻停止发展耗油量大、低效的产业,努力减少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减缓修建公路、大力发展铁路,增加机车、班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电车、地铁等。减少私家车。同时,集全国之力研究可代替石油的能源科技,尤其是太阳能。同时研究和推广节能科技。停止研究生物燃料,因为它会和粮食抢土地,不适合我国国情。减少利润少的出口加工业,减低能耗。停止发展房地产,以留出土地保持粮食产量。
    
      从个人角度来说,有车的朋友把车卖了(反正将来也开不起),没车的朋友就打消这个念头。注意节省能源。农村的朋友该笑了,有块地,至少衣食无忧。其实,中国传统的农业还是很环保的,而且不用石油。等化肥、杀虫剂、拖拉机短缺了,就是重新捡起老祖宗的耕作法子的时候了。住在城里的朋友,平时跟邻里、亲戚什么的搞好关系,困难了可以互相帮助。稍微学一些生存技能,比如接雨水、种菜什么的,也没坏处。平时家里多备点水、食品,以防万一,至少也能抵消一些通货膨胀。
      
      谢谢大家花这么多时间来看我的这篇文章,这是中国和世界当今最紧迫的问题。油价的上涨已经使粮食、食品、汽油更贵,但这还只是开始。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希望大家能同舟共济。



TOP



发现自己很没有经济头脑……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真正的朋友,不是靠金钱来维系的。

TOP

我也感兴趣~~~~顶一下

TOP

补充级别:

补充级别:
1
、《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Akira Takayama
2
、《货币理论与政策》Carl E. Walsh
3
、《时间序列分析》汉密尔顿
4
、《高等微积分》Lynn H.Loomis / Shlomo Stermberg (哈佛教材)
5
、《分析学》Elliott H. Lieb / Michael Loss
6
、《拓扑学》James R.Munkres
7
、《金融数学》Stampfli
8
、《复分析》Ahlfors
9
、《泛函分析》Rudin
10
、《实分析与复分析》Rudin
11
、《时间序列的小波方法》Percival
12
、《数理统计与数据分析》Rice
13
、《随机过程导论》Kao
14
、《应用回归分析和其他多元方法》Kleinbaum
15
、《预测与时间序列》Bowerman
16
、《多元数据分析》Lattin
17
、《微分方程与边界值问题》Zill
18
、《数学建模》Giordano
19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Rosen
20
、《组合数学教程》Van Lint
21
、《逼近论教程》Cheney
22
、《概率论及其在投资、保险、工程中的应用》Bean
我思故我在!

TOP

提高级别:

计量经济学板块:
1
、中文名:《计量经济学》
林文夫
(理论计量经济学经典教材)
英文名: Econometrics by Fumio Hayashi
2
、中文名:《计量经济学分析》
格林
(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教材)
英文名: Econometric Analysis by Greene
3
、中文名:《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伍德里奇
(上面两本的补充)
英文名: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
by Wooldridge

微观经济学板块:
4
、中文名:《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杰里/瑞尼
(高微入门教材)
英文名: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
by Geoffrey A. Jehle / Philip J. Reny
5
、中文名:《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范里安
(高微基础教材)
英文名:Microeconomics Analysis by Hal R. Varian
6
、中文名:《微观经济学》
安德鲁.马斯-科莱尔

(哈佛教材,高微最顶尖教材)
英文名:Microeconomic Theory
by Andreu Mas-Colell Michael D. Whinston Jerry R.Green
MWG
宏观经济学板块:
7
、中文名:《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罗默
(高宏入门教材)
英文名:Advanced Macroeconomics by David Romer
8
、中文名:《动态宏观经济理论》
萨金特
(高宏基础教材)
英文名: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
by Lars Ljungqvist Thomas I. Sargent
9
、中文名:《经济动态的递归方法》卢卡斯
(高宏最顶尖教材)
英文名:recursive method in economics dynamics by Robert E. Lucas

博弈论板块:
10
、中文名:《博弈论教程》马丁.J.奥斯本
阿里尔·鲁宾斯坦
(博弈论入门)
英文名: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by Martin J.Osborne Ariel Rubinstein
11
、中文名:《博弈论基础》吉本斯
(博弈论基础)
英文名:A Primer in Game Theory by Roerbt Gibbons
12
、中文名:《博弈论》
·弗登博格
·梯若尔
(博弈论最顶尖教材)
英文名:Game Theory by Drew Fudenberg Jean Tirole

我思故我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