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俗短浅到礼多情深 信息凸显文化韵味

 短信自在中国问世以来,经历了由鱼龙混杂到健康文明的转变。

  近年来因泛黄、粗浅屡遭斥责的拜年短信,在鸡年春节似乎\"痛改前非\",或以诗词赠友,或取鸡谐音送吉祥,无不清新怡人,意味深长。语言学者分析指出,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正迅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形成了自成一体民间新兴休闲文化。

    电信专家:因手机具有携带方便,随时收发等不可替代的特点,手机短信拜年注定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主流。  

  短信自问世以来,备受热爱的同时,也因颇多低级趣味受到严厉批判。粗制滥造、低俗不堪的短信层出不穷,连春节等传统佳节也未能幸免,更有甚者,色情内容不堪入目,却被不少人热衷传播,\"黄色\"短信一时铺天盖地。究其根源,主要是一些商业网站为了赚钱,高薪聘请专能者创作\"黄信\",然后以发每条1--2角不等的价格吸引网民下载。各界人士纷纷呼吁\"拜年短信须扫黄\"。

  可喜的是,此类短信如今已难觅踪迹,围绕健康、快乐、吉祥等美好心愿而创作的信息层出不穷。\"2005年送你一朵吉祥花,年年健康有钱花;送你一杯吉祥酒,温馨甜蜜到永久;送你一轮吉祥月,天天出门有喜悦;送你一道吉祥符,好运伴你平安福!\"

  “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就在你尾巴上。小狗回头看不到,妈妈说,一直往前走,幸福一直在你身后。”这则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短信,由很多家长传给了孩子。受短信文化氛围感染,许多人还自作诗歌,通过短信馈赠友人。

  也有颇具文采的才子,如某新闻单位记者王先生特意作诗,馈赠友人。\"雄鸡一唱开金岁,万里江山千重翠。倾心吐胆送祝福,春光无限人更美。\"他说,自写短信饱含心意,比千篇一律的短信更有价值。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指出,短信文化继网络文化之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更是中国民间语文的一次回归和回潮。自古以来,民间就流行着\"情歌对唱\"\"吟诗作对\"等既有休闲功能,又有娱乐功能的休闲文化。

  短信文化的形成,高素质的职业短信写手功不可没。他们不断去糟粕、取精华的短信创作,逐渐淘汰了粗制滥造、低级趣味的短信。

  人称\"中国第一短信写手\"的戴鹏飞给\"短信体\"即广义上的短信下了个定义:每自然段基本70个字;段落结尾或幽默、或哲理、或双关、或言情;隔行;简化故事情节,淡化矛盾冲突,强化语言精彩,深化标点意义;对白生动、夸张;采用蒙太奇手法;用环境隐喻内心。

  如此严格要求之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短信文化是\"报刊文化\"\"书本文化\"\"电视文化\"等的一种补充,是民俗文化通过\"拇指\"在键盘上的跳动,把幽默和艺术带入大众视线的一种艺术。

TOP

“拇指经济”稀释了人情?

短信成为节日祝福方式中的绝对主力,而关于其冲淡人情味的非议声也一时骤起。社会学者指出,作为新兴交流方式,短信正发挥着传统交流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人们的情感不但没有稀释,反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在临汾市公路局工作的张先生说,前两年,在外地工作的弟弟给自己发短信拜年,还感慨亲情在飞速奔跑的通讯技术面前变得如此脆弱,一项短信服务就把兄弟之情稀释得\"淡如清水\",可如今发现,由于近两年和弟弟时常通过短信聊天,有时调侃,有时嘘寒问暖,彼此感觉更亲近了。

  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媛说,短信之所以能如此深入国人的生活,不仅因为其实用、易用,更深层次的原因,可以用简短的文字来传递信息、传达情感,更符合东方人含蓄、婉转的表达习惯。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使人在祝福的时候更主动,更自由。作为高效的交流工具,与登门拜访相比,短信无疑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同时,它可以使人减少不必要的尴尬。因为面对面交流虽直观,但腼腆或内向的人不擅长当面交流,可能因此局促、紧张,难免词不达意。通电话虽不用像面谈那样顾虑仪态,但语音仍是直接、即时的。有的人很长时间没联络了,突然打电话觉得很唐突,那么短信就是最好的方式。既让人想起了自己,又使对方有些感动,友情因此得到了维系。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短信祝福不但没有冲淡节日气息,还有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时关怀备至的话平日说不出口,到了短信中变得顺理成章。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音调、语气会影响沟通效果,而短信呈现的是一种清晰纯净的文字语言,有想像的空间。

  有人说,从规模、影响、传播速度、覆盖面看,短信正启动\"新民间文化运动\"。由短信派生出来的\"手指文化\"以及\"拇指经济\",正以便捷、经济、及时、准确的特点,深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TOP

短信的相对隐蔽性,是幽默得以传递的重要原因。不必担心面对面的局促不安,也没有一时言不达义的尴尬,一条措辞适当的幽默短信可很快拉近人们的距离。正因此,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可能是个短信幽默的高手。

  \"鸡年到,给你鸡情的祝福,愿你的生活鸡极向上,能把握每个发财的机会,把鸡肤保养得青春焕发,事业生鸡勃勃,要鸡得常联系,可不要总关鸡哦!\"这条趣味盎然的短信,便是被称为\"淑女\"的备战研究生一个女生传给哥哥的,其中的风趣与\"淑女\"形象大不一样。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每人还只是一个苹果。我有一条信息,你有一条信息,我们交换一下,每人都有了两条信息。\"如这条短信所言,工作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信息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快乐迅速得以蔓延,传递,普及。一条精彩的短信能被“重播”多次,带给了更多人同样快乐的心情。  

TOP

流传甚广的一条新年短信

TOP

国人在短信拜年中变得幽默  

\"鸡年到了,我忍痛拔一毛,发条短信祝你快乐!换了别人,我可一毛不拔哦!\"如此短信,你看罢定会一笑,既温暖,又诙谐,继而转发给朋友。信息时代的春节,正因为这些飞来飞去的短信,变得别有滋味。历来被视为一板一眼的国人,无意间被短信改造得幽默起来。

  作为春节主要传统习俗之一,拜年历来是礼貌有余,但若提到幽默,则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晚辈向长辈、下属向上级自然是毕恭毕敬,好友之间则是热情洋溢,总之是程序化味浓而趣味性不足。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宣泄情感,释放烦恼,需要开心一乐。拜年短信携幽默\"燎原\"神州大地,使这种快乐在这个传统节日迅速蔓延。

  临汾市国税局工作人员王小奇说,大年三十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看一个小品可能面无表情,听一段相声有时也没什么可乐的,可手机铃声一响,一条精灵古怪的短信却让人捧腹大笑。不能说短信之精彩压倒了春节联欢晚会,但其娱乐功能可见一斑。

TOP

100亿条短信见证国人祝福大变革

在国人欢度的鸡年春节,传统的登门拜访和后来兴起的电话问候、网络贺卡都已风光不再,短信拜年成为绝对主力。其实,短信横扫的岂止春节祝福,而今节日无论大小、传统的还是舶来的,其祝福方式都几乎被短信垄断。

  短信在备受喜爱的同时,也经历着无比严厉的批判:短信稀释了人情,让节日变得机械和漠然。而今,随着人们对短信的日渐熟悉和广泛运用,其独特魅力征服着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使用者、批判者,乃至专家学者。

  有专家分析说,手机短信正深入并影响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国人传统个性和文化正因而发生变化。随著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