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466
- 威望
- 15387
- 金钱
- 1
- 阅读权限
- 1
- 性别
- 男
- 来自
- 中国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2#
发表于 2005-3-19 18:49
| 只看该作者
一、八旗制度
一、八旗制度
公元1644年,经历276年,16帝的明王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所谓国之将亡,必先去其法制而后乱,朱元璋的复古精神指导下的立法从明代中叶就逐渐散乱,之所以用了一百余年才最终倒台,实在是因为我们的帝国过于庞大,任何新生的力量都难以一口吞下,著名的昏君神宗万历皇帝曾进行了六场战争,赢了五场,包括在朝鲜完胜日本,只输掉一个萨尔浒战役,这场战役导致满洲人的兴起,并最终统治了整个中国。
满洲人建立的清帝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民族,竟然征服并牢牢统治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地区和蒙藏回疆广袤的面积。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数字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如果将任何年代的中华帝国中官僚和贵族人口合计,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换句话说,满洲人基本上构成了帝国的新的上层金字塔结构,而一个小小的民族能够实现这一点,其中的奥妙,就在被称为“八旗制度”的满洲人组织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关外满洲人最初是一些互不统属的血亲部落,努尔哈赤带领自己所在的爱新觉罗部征服其它部落的后,将被征服的女真人编成200-300人为单位的“牛录”。“牛录”满语意思是“大箭”,原来是满洲人狩猎时候的一种组织方式,努尔哈赤将其改造成满洲社会的基层政权组织,也同时是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其作用相当于商鞅变法时候的“令民为什伍”的保甲。在此基础上,五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甲喇组成一个“固山”,这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汉人编为蒙古八旗、汉八旗,连同满洲八旗一共三八二十四旗,但其核心还是满洲八旗。
努尔哈赤除了自己统领两黄旗外,将四子一弟分别封为余下六旗的首脑(长子代善两旗),称为主旗贝勒,俗称“旗主”。旗主又分封各自的亲信子弟为旗(固山)、甲喇首脑。旗主既是一旗的政治领导,也是一旗理论上的大家长,其他人都是他的子弟、家臣。旗主世袭,对本旗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乃至宗族事务拥有极大的权力。而整个满洲人社会分而不割,统一由努尔哈赤领导,努尔哈赤先是仿照蒙古人称“汗”(英明汗),后来又仿照汉人称帝(后金太祖),但在满洲人内部社会中,他最基本的职务还是全体满洲人的“大家长”。
八旗的上层结构则可以概括为“用血缘粘合地缘,用族权支持政权。”这两句话是我从西周篇直接拷贝过来的,因为他们简直太相似了。而固山统带甲喇、甲喇统带牛录这样的组织法则,则是标准的金字塔结构。其实类似的结构在本沸沸整个法制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鲜卑民族的府兵组织,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成吉思汗的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简直是几乎任何一个新兴民族都靠这样的模式将自身组织起来,然后才能在战争中征服中国大地。因此十七世纪的满洲人,社会发育程度已经达到汉人西周时期的水平。
但是整个中华法系也没有超越西周时期确立的法权结构模式,因此满洲人建立的金字塔体系,充当中华帝国的新上层结构十分合适,而扁平化的汉人社会则正好充当金字塔宽阔的基础。民族对立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上层结构凝聚力的问题,“匹马不能出关”的威胁始终隐藏在满洲人的内心深处,促使他们紧密团结在以皇帝为核心的八旗贵族周围,形成强有力的统治机器。和明帝国相比,可以说清帝国是一场更成功的复古。实践证明,一旦找到有效的金字塔组织形式,中华帝国庞大的人口和资源会发挥出来无比强大的力量,万里江山,百年盛世,挥手而致,即使面对后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国也没有完全失去主权。
但是从法权结构看来,这又是一个非常怪异的帝国,如同一具陈旧衰老的身躯上“嫁接”了一颗年轻稚嫩的头颅。满洲社会经历着活力四射的青春期,将新学到的中华法系的原则发扬的淋漓尽致。但对中华法系的主体汉族社会来说,却在“失去大脑”的状态下被异族带领着退回到昨天。中华法系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更有效的回到过去,而是如何面对从组织力量对抗野蛮人的征服到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转变。清帝国的容光焕发阻碍了这一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清代法制是中华法系发展的重大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