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①MBA(工商管理学硕士)成抢手货 他们受到中国公司的大力追捧。到国外读个MBA成为时尚。书店冒出各种MBA书籍。
  ②英语辞典热卖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占据图书排行榜首位。
  ③大家都去逛国美 1月1日,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开始家电零售连锁经营,人们涌进国美,挑选比其他商场便宜得多的家电产品。
  ④ “飞黄”的收视高潮 6月1日,柯受良驾三菱车飞越黄河被电视台现场直播,吸引了众多国人收看。从此,国内各种“飞越”壮举不断。
  ⑤美女都爱穿凉拖 拖鞋本是家居和澡堂里的专利,但今年,大街上出现了趿着五颜六色的凉拖鞋的年轻女性,它们大多以透明塑料和真皮制成。
  ⑥都市白领的标准着装 男性白领们爱穿浅蓝色衬衫。

  本年焦点 香港回归
  7月1日,香港地区终于重回国人手中。香港的回归使中国的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亚洲最活跃的娱乐天堂,香港大批的明星可以更自由地到内地发展,内地庞大的电视、电影和演艺市场变得更加活跃;从香港开始的时尚流行都能更迅速地渗进内地;香港娱乐圈的狗仔精神和八卦新闻移植到内地娱乐界。
  回归前,内地的流行差了香港一截,到此后,就扯平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

TOP

1996
  ①网吧 5月,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出现,这种高科技休闲方式很快被爱追潮流的年轻人接受。不过,家长通常都痛恨网吧:他们的孩子逃学到网吧玩游戏;网吧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
  ②搜狐网问世 8月,著名的尼葛洛庞帝的弟子张朝阳在创办了这家门户网站后,成了时尚人物,受到国内媒体的追捧。
  ③刘罗锅和卡通版和 李保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吸引了大批观众。连刘罗锅爱吃的芋头也突然热销北京。同该剧一同蹿红的还有王刚演的和珅。此后,王刚几乎包揽了所有和珅的角色。
  ④中国式的美国梦 只要是美国梦,不少中国人都爱做,不过这一回,好莱坞却做了个中国式《廊桥遗梦》。同名的书籍也在国内热销。
  ⑤男人弱“性”? 性生活里,女性的期望值开始超过男性,不是处女已不受歧视。壮阳药泛滥。

  本年焦点 韩流入侵
  这股潮流从歌坛吹到影视界,连韩国高科技公司也受益匪浅。
  9月,SM公司包装推出了H.O.T组合,这5位唇红齿白小男生凭借劲爆的视觉张力、颇具颠覆性的自我表现舞曲及炫丽的舞台效果,刮起了强劲的旋风,席卷了整个亚洲及中国,迷倒18岁以下的少年人。他们是第一支被中国正式引进唱片的韩国乐队。2000年2月1日,H.O.T乐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现场狂热犹如当年欧美追随披头士。H.O.T穿着裤管异常肥大的超级“水桶裤”,戴着亮闪闪的首饰,耳朵上挂着耳环--无一不被争相模仿。中国最大的韩国流行音乐俱乐部Do-re-mi有约1万名会员,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递增。随着韩国音乐大行其道,安在旭、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明星在中国的声望如日中天;韩剧流行,到《我的老婆是大佬》及《野蛮女友》时达到顶点;三星电子和LG等韩国公司也大借东风,中国区销售额节节攀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1995
  ①全民奔小康 《读者》杂志刊登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小康之家的形象广告。国人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奔小康运动。
  ②正版大片强势进入 进口分账电影成批进入,《北京青年报》率先称其为“大片”。这一年,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和汤姆·汉克斯的《阿甘正传》引人注目。成龙的《红番区》是首部在全球华人区同步上映的贺岁片。
  ③《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执导,他把初出茅庐的夏雨捧成 纳影帝,此片奠定了姜文顶级电影人地位。
  ④“恭喜发财” 最流行的祝福,1998年由“身体健康”取代。

  本年焦点 《大话西游》
  本年拍摄的“大话”系列在香港并没有为周星驰赢得多少声誉,但转战内地后,却造成空前而漫长的轰动。他的“无厘头”风格--要么一本正经地去干件无聊事,要么嬉皮游戏地去搞件正经的事;语言幽默,甚至低俗;动作夸张,甚至下流,但,就这样抓住了千百万年轻人的心。
  在当代中国,只有3个文化人被尊称为“爷”,即,金爷(金庸)、朔爷(王朔)、星爷(周星驰)--正是《大话西游》成就了他这个“爷”梦。它分上下两部:《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处处都是经典桥段,被197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人长期地大面积地引用,痴迷者要看上十几遍才觉过瘾。如果你遇到年轻的陌生人不知如何开场白,建议你用“I服了YOU”或者“你妈贵姓?”对方立时默契宛尔。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1994
  ①《过把瘾》 根据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空中小姐》等几部小说改编,王志文和江珊成本年度最受注目的影视明星。
  ②第一部进口大片 11月12日《亡命天涯》首映,主演哈里森·福特。
  ③诺基亚 接通中国第一个GSM移动电话。2003年,它挤下摩托罗拉,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供应外商。
  ④宝马 在北京设立第一个代表处。国人“开奔驰、做宝马”的财富大梦想由此起步。
  ⑤哈日 一股崇尚日本明星的风潮从台湾省吹到了内地,在1970年代后出生的人中风行开来。他们出门玩滑板,穿HIP-HOP的衣裳,扎花里胡哨的头巾,喜欢《樱桃小丸子》、《机器猫》、《美少女战士》、《灌篮高手》、《流星花园》等卡通片,看《情书》、《爱情白皮书》等日剧,他们穿着松糕鞋和有短流苏的裙子,顶着一头纤维烫发,《HOW》杂志为哈日族提供了精神食粮。他们疯狂地热爱酒井法子、安室柰美惠、宇多光和木村拓哉。他们对西方时尚文化可不来电。

  本年焦点 超市革命
  3月26日,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进入中国,超市出现了。第二年,家乐福和普尔斯马特等蜂涌而至,将超市演变成国人最喜欢的购物场所,先是柜台式超市,然后仓库式的大超市也来了。
  与传统购物方式不同,超市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琳琅满目的商品近在咫尺,相当有视觉效果,令人充满购买欲望;不必再看售货员的嘴脸,自选自取的方式给了顾客最大的选择权,如果你改变主意可以把商品随时放回原地;在超市流行的初期,偷窃现象时有发生,要抵御不把触手可及的商品偷偷放进自己口袋里的诱惑的确很难,这考验了我们的道德。
  在超市已经遍地开花中国的今天,逛超市成了很多闲来无事的人的首选,很多男性一直不喜欢去商场,但他们都会喜欢逛超市。这有助于调整夫妻和男女朋友关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1993
  ①第一份吃喝玩乐的报纸 1月8日,《精品购物指南》创刊。
  ②第一本时尚杂志 8月《时尚》杂志创刊。
  ③出国就为了给老外刷盘子? 出国热中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开播。声称不演电视剧的姜文扮演男主角王启明,王姬出演阿春。
  ④最大的商业化民间外语学校 北京新东方外语学校成立。
  ⑤人体摄影趋于活跃 7月,澳大利亚华人张晓雄在北京举办了男性人体摄影展;一本反映中国精神病人现状的人体纪实摄影作品《被遗忘的人们》(马小虎摄)在日本出版;旅美女作家闵安琪的《陈冲写真集》在海外发行获得成功。后来,哈日族使“写真”一词流行开来。
  ⑥别糟蹋了农民 “农民”竟然成了最普遍的骂人的话,以致有人反感地批评说:“别糟蹋了农民!”

  本年焦点 《废都》废了谁?
  以美文著称的贾平凹冒了他平生最大一次险--6月,《废都》出版,被称为“当代的《金瓶梅》”。正式印刷48万册,加上各种盗版发行量在100万册以上。半年后,它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宣布为“禁书”,批评声波澜壮阔。
  同样都有性描写,陈忠实的《白鹿原》却受到了欢迎。至今仍有人认为《废都》是自恋的“垃圾”:一个自诩精英的文化人沉溺于与3位女性的性游戏中,她们之所以争相与庄之蝶发生肉体关系,主要是因为庄是“名人”。在作品中,贾平凹“回到了遥远的古代。在那里,他享受到文人的特权与荣耀,并进入文人的各种习性、癖好和游戏的生活方式之中,同时表现出男人的征服欲和对妇女的狎玩。”
  小说杜撰了一个叫西京的都市,《废都》之“废”,明显是“颓废”,虽然有文学教授提醒人们《废都》表现了“精英作家的精神还俗”,并对大家是否正确解读了这部小说提出质疑,但事实是,无论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多大的“地震”,现在,它已很少被提及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还有?继续

TOP

1992
  ①炒股 全民炒股从此开始,潘虹主演的《股疯》反映了举国的疯狂。
  ②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邓小平语录,最流行的一句话。
  ③辉煌的校园风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内地校园歌曲风起云涌,高晓松、老狼、沈庆等人将中国歌坛带入新时期。
  ④国际顶级时尚品牌集体进入 路易威登的第一家专门店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阿曼尼、夏奈尔和古琦、CD跟上。专卖国际中高档品牌的国贸商城开业。
  ⑤洋酒 6月,轩尼斯XO再次打入中国市场。
  ⑥ “讨个说法” 8月31日首映的《秋菊打官司》,令秋菊(巩俐主演)的一句话成为现今打官司者的口头禅。
  ⑦春节游 大年三十,5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成了新闻人物,过“团圆年”的观念正在改变。寻呼和贺卡拜年流行。
  ⑧方便面 台湾顶新集团销售康师傅方便面,这种速食食品成了家庭必备。
  ⑨足球俱乐部制 第一个洋教头施拉普纳来了,第一代国产足球明星高峰、郝海东等崛起。
  ⑩ 第一个电影节 长春电影节,有98位影星和45位歌星出场。

  本年焦点 大半个中国都在笑
  王朔“触电”就成了最大的通俗娱乐制造者,他编剧的第一部国产室内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让李冬宝和戈玲式的幽默,笑倒了大半个中国。一代笑星葛优问世。
  国人头一回发现,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世面上令人烦恼的不正之风也可挖掘出调剂快乐的元素。从这一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在各种困境中找到快乐。一年后,英达与梁左又推出了120集《我爱我家》,它是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现场有观众、掌声和笑声),成为国产情景轻喜剧里不可逾越的高峰。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1991
  ②呼啦圈 呼拉圈全民运动,是当时最普及的运动器材。
  ③卡拉OK 这种自娱自唱至今仍是很多人的休闲首选。
  ④性脱离爱情婚姻 1980年代我们唾弃婚前和婚外的性行为,现在却有了“傍大款”和“养小蜜”。
  ⑤传呼机 又叫BP机。先是数字传呼,等到中文传呼机出现,年轻人喜欢用它来传递情话。

  本年焦点 金爷称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金庸小说在迷倒了海外华人和港台同胞后,正式刮入内地。三联书店与金庸联姻,真正成就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传奇。中国国家两代领导人先后接见了金庸,邓小平笑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 江泽民说:“查先生是久仰了。”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宁海人,与新派武侠小说先锋梁羽生结为好友后,1955年开始发表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神话诞生了,接着,《雪山飞狐》导致洛阳纸贵,而《射雕英雄传》被视为“天书”,奠定了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地位,时年,金爷仅34岁。1960年代他又写作了《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作品。1972年金庸封笔。至此,“武林”至尊,惟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
  金庸小说发行量过亿册。从《书剑恩仇录》起,金庸小说捧红了一代又一代影视导演和明星,金庸(他创办的《明报周刊》是香港地区第一份娱乐杂志)是娱乐界真正的大师、票房的不倒翁。其通俗直白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民族大义、爱国精神融入惊心动魄的戏剧化冲突中,深浅互见。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这是金庸为自己写的墓志铭。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1990
  ①麦当劳
  ②“里面的人想进去,外面的人想出来。” 《围城》使婚姻关系变得耐人寻味而复杂。
  ③第一部国产泡沫剧 《渴望》是知青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
  ④“传销”日盛 继雅芳后,第二年,安利和仙妮蕾德也闯进中国。传销的模式流行起来。这3种外籍品牌受到青睐。
  ⑥夜总会 在深圳、广州出现。

  本年焦点 诗人时代的终结
  汪国真的诗先以手抄本形式风靡全国。5月21日,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出版,连续5次印刷,印数达15万册,成本年十大畅销书之一。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仅中国友谊出版社就出版了9种《汪国真诗文系列》。出版界将这一年称为“汪国真年”。
  大学频频举办汪国真诗歌赛,而汪本人走穴四处演讲,并声称要拿诺贝尔文学奖。
  但狂热转冷后,评论界认为,汪国真的诗歌内容肤浅,是思想的快餐,有人评价说,他的诗歌实际上是将千百年来的各种至理名言,以押韵分行的形式更浅白地表达出来而已。两年后,汪国真淡出人们的视野,1993年,他练起书法,鲜有公众活动,2001年尝试突围失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1989
  ①模特职业化 首届“新丝路”模特大赛举行。
  ②港台明星引进年 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谭咏麟、梅艳芳等港台歌星风靡一时。
  ③王菲出道 正式闯荡歌坛时,她还是那个叫“王靖雯”的女孩,模仿邓丽君。然而,当她使用“王菲”一名后,就变成了流行风向标,从熊猫眼、蝴蝶妆到晒伤妆,无一不令人惊艳。
  ④席慕容热 那时年轻人有两件大事:背英语、背席慕容诗。
  ⑤名片热 最时髦的小纸片,有身份的象征。

  本年焦点 宫廷风
  日本《周刊时事》1989年2月24日报道,“宫廷风”正横扫中国。一家酒厂的老板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为其产品题了“宫廷酒”3个字;在传统式样的黄色点心盒上印着“清宫御点”或“宫廷糕点”等字样;在商店的茶叶柜台上,陈列着标有“御用珍品”字样的茶盒;供应宫廷菜肴的高级餐厅位于北京北海公园之内,餐厅门外悬挂着“宫廷风味”的招牌;各风景区出租皇家风格古装,以供拍照。此风不断延伸到电视剧里--满目皆“帝王”,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亡国帝王题材,以清朝为主,逐渐向兴国帝王转变,如康熙、乾隆,2003年,汉唐盛世的帝王题材颇为热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