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osted by 春秋大梦 at 2004-2-13 04:26 AM:
我的MA呀,看死人啊

明天继续

同感啊!呵呵~~han.gif
[fly]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fly]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wiely at 2004-2-13 08:26:
舞蹈老百姓,G2是Contax的

哦,这样阿13.gif13.g~~~~~我还以为他是跳大神的~~~~~.13.gif13.g
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 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严守一 at 2004-2-13 08:10:
嗯, CANON的G2是台好相机


舞蹈老百姓,G2是Contax的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wiely at 2004-2-13 06:02:
看了这么多累了吧,来哥哥给你水喝~13.gif13.g

哦,这样阿~~~~~~13.gif13.g
你更累,我只是眼花
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 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TOP

哈哈,楼上的快建议WIELY去录音

[ Last edited by 点 on 2004-2-13 at 06:34 ]
点,点,点点大的点...... [img]http://61.232.109.41:3000/UploadFile/2003102611131431278.gif[/img]

TOP

呵呵,看得眼睛疼,建议录成音频的,直接听就成了。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小楼 at 2004-2-13 05:23:
哦,这样阿~~~~~~~~~~~...


看了这么多累了吧,来哥哥给你水喝~13.gif13.g

TOP

哦,这样阿~~~~~~~~~~~...
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 当时底事匆匆去?悔不载扁舟。 分明记得,吹花小径,听雨高楼。

TOP

G2 ZT
我最近比较有闲时间,除了拍照片,也看了很多无忌上的帖子。其中比较注意的当然是关于CONTAX的内容,无忌上关于CONTAX的帖子很多,也有很多大侠,当然好帖子也非常多,不过里面有错误的也很多,所以我想说几句关于CONTAX的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主要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少走弯路。

首先说些关于C/Y卡口机身和镜头的事情。
很多渠道都说C/Y卡口的相机比较娇气,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尤其是80年代的一些产品。这好象已经是一些共识了。我想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用RTS3,或者ARIA、AX这样新一点的机器。其实那个时代的电子相机都不太可靠,LEICA也一样。

RTS3到现在也是最好的MF相机,真空后背也非常有意义。

ARIA虽然便宜,但是非常值得推荐,可靠性也高。它的设计师是我一哥们,我原来经常讥讽他们造的机身不结实,ARIA设计出来之后,他当着我的面,把机器拿到腰边,手一撒,“啪”的一声掉到地上,没事儿……

如果买二手的机器,带个单独的测光表,尤其看看测光系统。

再说镜头。
老款的C/Y卡口的镜头和后来的镜头(G系列、N系列、120系列)差异非常大。而老的C/Y口的镜头里,也有很大的差别,这里面的问题肯定够写好几本书的,我就简单的说几点。
首先,新头和老头味道非常不一样,在80年代后,ZEISS的光学才华慢慢的释放出来。出了一些特别好的镜头,产量比较大的象21/2.8,产量小的象F/1.2的标头、85/1.2,200/2之类的都非常出色。当然,价格都很贵,但都非常值得推荐。

老的镜头我个人都不喜欢,主要是不喜欢很多人推崇的味道。镜头设计是这样,你要承认新的设计比老的设计好,当然新的质材和工艺也要更好。你可以有点怀旧的喜欢某只镜头的某种特性,但从“拍照片”的角度,多数不实用。

ZEISS镜头的一切设计思路都是围绕“光学”展开的。所以它的一些大口径的镜头都还是非常过硬的。如果你买到一只35/1.4而发现它不好,估计不是拆过就是你用的不好。

有几只镜头是值得推荐的。
18/4,颜色有点古怪,但是用好了是只非常好的头;
25/2.8,也还算好,
28/2,不错,但是除非你特别需要,不推荐,我想不是很好找到成色和价格都满意的;
35/1.4,值得推荐,好象测评的得分一般,但实际使用成像绝对会另你满意;
50/1.4和50/1.7,都很好,就不说了;
60和100的微距都非常的好,100那只尤其的好,我个人觉得不比LEICA那只差,如果你没钱买APO200/2,试试100微距,影像挺惊人(!)的;
85/1.4,实话说比NIKON之类的好很多,而且很便宜啊;
100/2,是我当年的选择,工艺很好就不说了,成像我个人认为超过85那只;
135/2.8的最大的问题是最近对焦距离比较远,注意我刚才说的,ZEISS镜头的一切设计思路都是围绕“光学”展开的,如果难于处理,它宁可不要那么近的拍摄能力;
C/Y口的长镜头其实有很多好头,象APO的200/2和APO的300/2.8都好的不得了,但是很贵。小口径的选择有点难,新的300/4勉强还可以,如果你不是特别需要那么长,我觉得或许180/2.8更好点。

镜头搭配特别重要,C/Y是非常好的镜头体系。细想想看,它还是可以凑成一个很好的配置。

我建议大家谨慎的考虑要怎么在C/Y口上投资,特别是随着N系列相机体系的完善。我想C/Y的机器用来表达你自己的影像感受,更主观一点的表达,是够的。而如果你的心仪的是做一个职业摄影师,要更加仔细的权衡。

G系列的镜头其实就价格而言是极其超值的。我有过好多次想:不再用G系列啦,专心拍M6,结果都没能坚持,后来觉得自己有点可笑,就不这么干了。如果你的预算允许,攒齐6只头(或者5只也可以),带2台机身,搭上离你最近的长途汽车站上任何一班客车,体验几天自我流放的摄影生活,你会对摄影有新的冲动。

N系列是我非常推崇的,原来用老的N1的时候觉得24-85头不错(要说的是,当然比MF的28-85强,千万不要听信反面意见,无忌里真的什么说法都有,防不胜防啊!),但是还没有特别的购买欲,因为CONTAX厂经常虎头蛇尾,好的开头并不奇怪。
对于我这样器材比较多的家伙,如果不是真的特别的好,我是不会投资在一台135的单反机器上的,而且数码话进程又那么的快,再在35毫米单反机器上花钱是绝对不明智的(这一点在老的C/Y口的机器上也适用,除非你看到技术完善的电子胶片出来)。

而在17-35/2.8和新的85/1.4上市之后,终于诱使我解囊。17-35/2.8是我唯一能看的上的超广角变焦,也是我现在在使用的唯一一只变焦镜头。是现在民用镜头里唯一一只接近定焦的。大光圈的成像就非常好了,而且很便宜,不比NIKON、CANON的贵多少。唯一的要说的是,95毫米的UV镜太贵了,那么一片比我车的前窗玻璃还贵!
新的85/1.4和老的85/1.4结构不一样,实际使用后觉得足够的好,强力推荐。
有这两只镜头,N系列基本就可以凑出一个很适合我用的体系了,还有新的100微距,也极其出色,但是对于它我还不够了解,因为微距镜头和其他镜头不太一样,需要更多的实际使用。
新的N系列的镜头和CONTAX645的镜头风格比较一致,非常的雅。和原来C/Y口的头差异挺大的。还是那句话,从实际拍摄使用来说,还是新镜头吧。

关于ZEISS,还要说两句。ZEISS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厂,其光学设计和制造能力绝对超过你我的想象。只要你有需求和钱,可以提你认为任何的光学要求。如果你真的想“玩”镜头,可以考虑和ZEISS联系一下订些特殊的、属于你的镜头。可以尝试的,比如把你的要的所有镜头都改成变形率为零,或者去除某几片镜片上的镀膜,或者把某些镜片修一下,要些球差,或者把前片的第二面稍微磨糙点什么的,效果非常特殊啊。如果不用太复杂的改动,比如涉及到设计或者模具什么的就比较便宜,可能花个几千美金就可以得到一只很特殊的新头(新头啊,比LEICA的老头有品位多啦)。当然,如果动模具就贵了,问了一下,可能要先交5-8万美金定金,改完了之后还可能再付差不多这么多钱就可以拿到一只更有品位的镜头啦。不过这样下来,一只镜头上花的钱可以够买辆宝马了。

上面这段话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给荷包比较鼓四处打听怎么服剧毒的兄弟们解毒。而我想,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东西,好处是,你可以明白,好的器材没有止境,但是对于真正的摄影有多少意义呢?

珍惜你现在手里的器材,用好它。

TOP

毫无疑问,旅游摄影是所有摄影领域里最令人感到惬意的。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无论摄影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你的图片、沿途的美景以及好客的当地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一生中无法忘记的。
而从生活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旅游摄影师意味着你的生活中会有比较多的美景、美食、香槟当然还有艳遇。
我意识到这点比较晚,大概也就只有2、3年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旅游摄影师是无意中被媒体发现的,而之前我的拍摄题材都要我在非常严酷的环境里工作。第一次作为一个旅游摄影师的拍摄是一个关于海岛的专题,有一个机构邀请了我们几个摄影师去印度洋上的一个小岛。我们住的酒店当然都是超5星的,食品,哦,就不用说了;房间,里面的奢华也不讲,酷的是我们每个人的阳台上都有一条水道,可以弯弯曲曲的顺着它游到总的大游泳池里。晚上的时候,我问同行的一个法国的“著名旅游摄影师”(打引号的原因是在我原来的领域里,这样的摄影师是很被人看不起的,但拍旅游的片子,他的确很有名,而且挣钱!!),感觉怎么样,他说:“哦,还可以啦,不过,条件有点差,你知道,在马尔代夫的时候,我们住的酒店,每个房间里都会有个游泳池的……”
我听了,当时就倒……

拍摄前的资料准备
旅游摄影和常规旅行最大的区别在于摄影成为旅行中的主旋律,这样的收获和主要观光,间或拍些图片的旅游者是完全不同的。
有了一个好的准备,你的摄影工作基本就算完成了一半。制订计划和了解你的拍摄对象绝对是重要的,试图在旅途中确定方向多数都行不通。在动身之前通常我会和编辑讨论很长时间。好的编辑会在交给你选题的同时和你一起分析专题很长时间,还帮你搜集相当多的资料。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国外的书籍和期刊,也有一些来自当地的旅游局和旅行社。我也会上网和跑去图书馆搜集一些资讯,还会从各种论坛和个人网站上了解大家对我要拍摄的地方的看法。
和编辑交流的另一个目的是了解他们杂志(或客户要求)的风格。无论摄影师多么有自己的风格,也一定要和杂志的整体风格协调,否则你们的合作不会长久的。

下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看其他摄影师拍的那个地方的图片,重要性我后面会说。
然后的工作就是准备器材、确定具体的线路和行程。虽然我自己也经常在专业的摄影杂志上发表一些烦琐的器材文章,并为一些专业器材厂商测试器材,但是通常还是会在动身前向有关的器材专家讨教相当多的有关特殊器材的使用知识,尤其是闪光设备、特殊画幅的相机和野外的摄影附件。我的多数题材都不是仅仅靠2个机身4只镜头就可以完成的,特殊的器材和有创意的技巧非常的重要,因为编辑和读者不在乎你到“那里”的拍摄时间有多短,他们只要看到与众不同的照片。
当然琐碎的事情还会有很多,护照、签证、机票、保险、身体检查、各种证明要一件件的落实。

器材准备:
我的旅游摄影中最通常使用的是35毫米相机,当然我尤其偏好旁轴相机。
旁轴相机是接近拍摄生活最适合的相机,它最大的优点首先就是轻、小,自己带着方便、也不刺激别人。拍跟人有关的片子,最基本的是能接近你的拍摄者,并令他放松地接受你的拍摄。
近几年我的喜好已经由莱卡的M系列相机转到康太时的G系列上了。无论如何自动对焦和高速过片对于旅游摄影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喜欢旁轴相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镜头成像好好过单反相机,尤其是广角镜头。这是由于相机的结构造成的,由于没有了反光镜,旁轴相机镜头的最好一片可以尽可能的接近胶片,这样,变形和像差可以得到最完美的校正。
但是如果有特别的需要,我也会使用单反相机,主要在使用微距和长镜头的时候。
CANON EOS-1V和它的前身EOS-1N是我最喜欢的单反相机。我尤其欣赏1V的防水性能,这在户外摄影中是非常重要的。EOS-3的眼控功能我也很欣赏,在完全熟悉了以后,它异常的方便。

镜头:
每一件事件,无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一定有一个场面能够成为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而其他却有许多帮助表现它的画面。而决定如何处理每一个画面,完全是摄影师内心主观感受的写照,所以,从理论上,每一幅画面一定有一支镜头是最适合表现它的。但是实际的拍摄中很难达到。所以摄影师一般在拍摄中会慢慢的形成对镜头的偏好。我个人喜欢广角镜头,可能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复杂的构图和画面,放进更多的因素。
我最喜欢的是CONTAX用在G系列上的21毫米镜头,它具有惊人的光学素质以及惊人轻小的便携性。
35和75毫米镜头也是我常用的。LEICA M系列的35/1.4和75/1.4是我的至爱。
我基本不用变焦镜头,听听镜头厂商的话是怎么说的:一些新出的变焦头的成像质量已经非常“接近”定焦头了。
关键就看你觉得对图象质量的要求和拍到图象哪个重要了。如果只是用在杂志上,在要求画面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即便是做跨页,编辑们会认为变焦头的和定焦头之间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虽然在理论上变焦头不可能在各个焦段上都有非常好的光学表现,但是在实用中还是有极少数的变焦头可以取代定焦头,我现在唯一一只在用的就是ZEISS为新的CONTAX N1相机配的17-35/2.8头。
如果你完全选择定焦头,虽然可能在拍摄中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但一定会在最终看到图片时得到更满意的效果。我一直坚持完全使用定焦头,除了追求尽可能好的影像质量以外,我也格外需要定焦头的大光圈。在使用中觉得比较好的镜头组合是:35毫米旁轴机+21,35,75(或90)头,再加上35毫米单反机和24/1.4,85/1.2,300/4和1.4X这几只镜头基本上就够了。

胶片
在胶片的使用中,在几乎任何可能和不可能的情况下,我都坚持使用低速和中速胶片。国外很多要求严格的杂志都只接受品种很有限的几种专业反转片,我相信中国的高档杂志很快也会过渡到这样的要求。
我通常使用的胶片还是那几种:
FUJI的VELVIA,拍风光一贯的非常好,在拍摄人像方面,它也表现亚洲人肤色的质感方面也很独到。高反差高色彩饱和度高清晰度的胶片,曾经是我的标准胶片,但我现在用的少,因为我现在不喜欢夸张的东西。
富士PROVIA100F是我用量最大的胶片。RDPⅢ是现在世界上颗粒最细的E-6工艺的反转片,虽然在反差上没有RVP那么大,但是一方面感光度要高一点,另外,RDPⅢ的胶片增感起来(比如说EI400)也比较容易。同时,RVP在表现有些需要准确还原的东西上是有困难的。所以,RDPⅢ是更全面的胶片。RDPⅢ是一种很“严肃”的胶片,适合拍比较有文化味的图片。
柯达E100VS:很细腻,反差和色彩饱和度也很高,适合拍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美好的旅游因素,比如说蓝天和沙滩、花儿和雪山之类的。
高速片:富士PROVIA400F。要说明的一点,我很少把PROVIA400F当作ISO400来用,如果需要ISO400的片子,我通常会把RDPⅢ增感到400。而PROVIA400F我是把它增感到ISO800或者ISO1600来用的。
我从来不使用彩色负片,因为从成像的角度来说反转片要比负片好的多,另外,杂志和国外的图片经纪公司都不收彩色负片作品。我也知道我的一些摄影师朋友特别喜欢用负片拍摄旅途,主要是印成照片挂在家里或者展览比较方便。不过我还是觉得随着数码输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用反转片输出成照片在质量和成本上已经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了。

我在旅途中一直在使用户外活动专用的防水袋来保存胶片,防水倒在其次,主要是为了防尘。当然,我没有理由不把未拍的和已拍的胶片分别放在不同颜色的防水袋里,这样在找胶片的时候要方便很多。防水袋最好有大大小小各种尺寸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放置其他摄影器材,甚至包括照相机。

在准备出发时,我会计算胶片的使用数量。如果不熟悉那个地方,只有按照自己的估计来,通常我平均下来一天会消耗15-20卷胶卷,乘上拍摄天数由此可以估计出我需要多少胶片,然后再多带一点。
我拍摄胶片要比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摄影师都密集很多。在我看来,摄影师在拍摄中需要在对事件和场景的变化和不断深入了解中不停的拍摄,才能最终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照片,这期间根本不应该考虑胶片的问题。

三脚架
我只用一个牌子的三脚架,就是法国的捷信。尤其喜欢捷信碳纤维系列,其中最适合旅行摄影的2系列和3系列的,重量很轻,但是绝对的稳固。我通常使用的是1227 MK2。
如果携带600/4这样重的镜头,我会使用2只三脚架,分别把镜头和相机支起来。
如果在风很大的地方拍摄,我会把沉重的摄影包挂在架子下面,也足够保证要求很高的稳定性了。如果携带的是重型的120相机或者大画幅的器材,捷信还有3系列或者5系列的碳纤维三脚架供选择。要提醒的是,碳纤维的三脚架不能抵抗过大的横向切力,在运输途中不要在它上面压太重的东西。
旅行途中我一般都用球型云台,通常是acra swiss的BI。不过使用球台一定要注意的是要经常清洁。

其他:闪光灯、包、数码
我从来都是带着闪光灯出门的,有时候甚至带3、4个闪光灯在路上。闪光灯不光是在晚上用,在白天也经常可以拿来补光。尤其在时间紧迫,拍摄条件又差的时候,尝试用闪光灯来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经常对我有帮助。由于大多数采用慢门闪光同步,我不是很在乎相机的最高闪光同步速度是不是很高。
一定要带长的闪光同步线,一根0.5米的适合拿在左手离机闪光使用。但有时候可能会不够,需要一根更长的。
我有很多种摄影包和摄影箱,但是每次出门前我都很头痛要带哪些。其中使用最频繁的是中型是双肩摄影包和再小一点的单肩背摄影包。
最大号的双肩摄影包只有在山岳摄影时才有用,而中型的在一般的旅行中要灵活很多,当然,都需要可以外挂三脚架的那种。当然双肩摄影包在取器材的时候是有点不方便的,通常我同时会配合用一个中型的摄影腰包。
我从来不在旅途中使用大型的单肩摄影包,虽然电影上的摄影大师们都是那么做的!大的单肩摄影包装满了器材以后是极其沉重的,摄影师的腰会很吃力,与其那样不如同时使用两个小一点的单肩摄影包。

器材运输和摄影助手
如果是一般的旅游,肯定,轻装是你首先要考虑的,除非有特殊的要求,定焦头一定要让位于变焦头,用不上的东西一定不要带。而对于以摄影为目的的旅行来说,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则完全不一样。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拍摄计划包括什么,所携带的器材应该完全从要拍摄的题材来决定,该带的东西都应该带上。方便携带的,一定要带上;不方便带的,克服困难也要带上。
一个最正常的专题或许需要5-6台左右的机身和2-3倍于此数目的镜头,加上胶卷、三脚架和其他的附件,应该会填满4个巨大的箱子。在乘坐飞机的时候这是个问题,但是由于和我合作的机构都和当地的航空公司有很好的关系,我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麻烦。
当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需要这么多的装备去旅行摄影。最另我惬意的一次是在柬埔寨旱季进行的一次旅行。这是一次属于我私人的旅行,而且在动身之前,已经知道需要借助可怕的当地交通工具(比如洞里萨河上的快艇,越野摩托车,甚至军用直升飞机),所以我只带了一套35毫米的旁轴相机和一台轻小的35毫米全景相机。结果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说那些照片是我一段时间来最感人的东西。
拍摄中一条很重要的规则就是:常常的,考虑器材的问题多了,考虑摄影本身的问题就少了!
在乘坐飞机的时候有一点是特别要注意的,一定不要让你的胶片过X光检查。根本不要相信X光机上说的“胶片安全”之类的话,经过几次X光照射的胶片一定会有变化。尽量和气地和安全检查人员商量请他手工检查你的胶片,反正我从来没有被拒绝过。原来国外的机场对于放置在透明塑料袋里的胶片都很马虎,看看就过了,但是“911”事件以后很多机场都加强了戒备,如果不过X光,则需要用强力吸尘器从塑料袋里收集一些气体和微粒化验一下后才可以通过,这或许需要一点额外的时间,所以你最好提前一点到机场。

我很依赖摄影助手,如果预算不允许,我会考虑请当地人为我扛器材,但是还是和经常配合的助手好。有次出国,我在当地请的助手换一卷胶片比我拍一卷胶片的时间还长。

关于拍摄:
一到目的地,我会立刻……不,绝对不会立刻开始工作,我会跑到当地最大的图书市场去,看看有什么好的拍摄当地的画册,立刻买下来。了解别人怎么拍的很重要,尤其是要研究国外顶级的摄影家们是怎么处理那个地方的。学习的收获是:一旦知道别人怎么拍的,你就千万不要也那么拍!摄影就是这样,对于拍摄的内容你不仅要在观点上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想法,还要在摄影语言的运用上和其他人不同。通常如果在取景器里看到在其他画册上似曾相识的画面,我就不会按下快门。
这是我觉得回来可以交差的主要秘密,我的编辑不会在其他地方看到和我拍的类似的图片,由于经常可以见到与众不同的图片他就会对我格外有信心。

需要拍摄的内容:
如果有可能一定要拍摄尽可能完整的当地情况,即便短时间用不上也可以用来丰富你的图片库存。下面是我每次拍摄中要参考的内容目录,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但是如果可能,我会把它拍得尽量完整些。
1. 主要的风景点
2. 典型的当地建筑
3. 人物肖像
4. 当地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
5. 典型的特色服装
6. 购物,当地特产
7. 交通状况、特色交通工具
8. 当地的旅游设施,高档酒店和特色旅馆
9. 自助、徒步或一些特殊项目的旅行方式
10. 风俗和禁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
11. 气候与天气
12. 关于节日
13. 餐饮
14. 特色人群(包括不同的民族、职业)
15. 生态和环境
16. 地貌、地质
17. 动植物
18. 宗教
19. 其他特色文化(文字、历史、绘画,戏剧,曲艺,建筑,雕塑,工艺品)
20. 其他:经济、人口和民族、自然保护区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具有最典型意义的影像是一定不能够落下的。至于什么是最典型意义的影像则是对摄影师最大的考验了。

拍摄中的技巧:
观察与拍摄
我还记得十年前我第一次去西藏拍摄时的情景,那时候的图片现在看起来依旧很难忘,但是,只是对于我,别人并不受到感动。为什么呢,是因为我那时候还没有看到西藏的精髓,自然也不能够表现出它自己独特的气质。现在我已经又去过很多次西藏了,而且出了两本关于那里的图书,返过来再看那时侯的照片,不是我现在的技术有多大提高,而是我学会了观察那里。很多感人的细节和场景被我观察到,所以我才可以记录下来。
现在我也经常用西藏作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观察力。到达一个地方,在开始拍摄之前要先观察一段时间,找到什么是你最应该拍的。
通常在一个地方我会尝试把工作分成两段:先熟悉拍摄地点,拍摄一些浮光掠影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什么是我要的,什么是当地典型意义的影像,然后再动手真正的拍摄我认为重要的图片。
另外,我认为在拍摄中的学习和领会也是很重要的。我常常在前往一个地区前仔细的了解该地区自己的艺术风格,然后在拍摄过程中印证这些风格,并常常在我的拍摄中借鉴它们。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偶尔模仿一下会拍出很有趣的照片。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对当地生活的理解,我希望自己能够尽量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那里发生的一切,而且是比较积极和乐观的。

远中近景、特写
拍摄一套完整的专题一定要包括大场面、中景、特写和运动,这样可以给图片编辑留下更大的余地。
遇到特别好的影像时一定不要忘记同时要拍一幅竖画幅的,可以给杂志做封面用(记住,给杂志封面拍的图片上面要多留点空间出来,一方面是留出杂志的名称,另外,人们在看竖画幅图片时容易忽视最上面的东西)。多替编辑想想,你们会成为很好的合作者和朋友。
各种气候和光线:晚上拍到晚上、雨雪
我不强求一定在每天的某一段时间拍照片。不过很多摄影师的老经验永远是不过时的,比如说清晨和黄昏的光线是最诱人的。但是中午的时间也不要浪费,可以在这时候拍摄建筑内的题材。
我特别喜欢暗弱光线下的影像,因为这时候其他摄影师多数会把照相机收起来了,所以大家通常不容易看到暗光下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只要有一点点的光线,我就会取出相机来拍,当然,困难是有的。有些格外严谨的杂志和出版商只接受非常有限度的几种中低速胶片。所以暗光下的暴光时间通常会长达几秒,不论有没有三脚架,处理起来都会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在手持拍摄时,就同一个画面可能需要拍摄上百幅,里面应该会有一两张是足够清晰的。

还有,坏天气是摄影师最好的朋友(!!)。无论是雨雪冰雹还是狂风大作,所有平常的生活场景在坏天气的时候都会变得格外令人触动。所以不要在任何时候收起你的相机。

拍摄计划:
和拍摄记实专题不同,旅游摄影的拍摄计划多数是在动身之前就制订好的,具体到某天拍什么。到时候基本会严格的按照拍摄计划行事,除非有什么重要的突发时间,比如临时了解到了当地有难得见到的宗教仪式。
隔几天做做笔记也是重要的,看看自己的工作完成到了什么程度,客观的评估一下后面工作的难度;记录下拍摄中的经验也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和借鉴。
在动身之前我会和编辑沟通好,尽量不要跟文字记者一起旅行,因为他完成一项专题需要的时间要比我少的多。
我非常反对我自己既拍照片又写文章。但是很多编辑都会说:你书都出了几本了还怕写吗?其实作为摄影师观察的角度和文字作者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下,我也只能担负起文字工作,这时候我采取的方法是减慢拍摄速度,尝试不为了摄影而去观察。通常的结果都是心力交瘁,能交差就算不错了。

和当地人交往:
在旅行途中拍摄“人”是最经常,但也是最困难的。我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我特别喜欢用广角镜头拍人。如果希望拍到自然的图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流”。
我个人不喜欢用长镜头抓拍人物。用长镜头拍的人物多数会给人一种隔膜感,很难令人有在现场亲历的感觉,而在旅游摄影中“亲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最常用的是75-90mm的镜头拍人像,可能会距离被摄者比较的近,所以需要他们能够接受你。
强调一下,拍到最自然的图片的方法是“交流”。不一定需要语言,一些微笑、眼神都可以。如果你从事的不是突发新闻摄影工作,那么使用“非偷既抢”的方法来拍照片只能拍到一些肤浅的影像。最好的办法是混进当地人中间,先让他们接受你,视你如无物,然后拍摄。我发现光明正大的拍照片效果通常会好很多。

的确在有些地区,当地人对摄影了解很少,风俗认为被拍摄是不好,如果被摄者坚持这样认为,而你又无力改变他们的想法,最好不要坚持拍摄,以免激怒他们。
可以带一个一次成像相机,在拍摄的时候也给你的被摄者留下些纪念。在一些贫穷的地区,很多人还没见过自己的照片,这样你很容易得到他们的欢心。
另外要说的是,不要试图摆弄你的拍摄对象。现在的读者都很容易辨别你的照片是抓拍的还是摆布后拍摄的。

保护好你自己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旅游摄影不算最危险的摄影工作,但也绝对不算最安全的摄影工作。即便在很危险的地方旅行,抢劫也不是摄影师很容易遇到的事情,但在许多地方小偷绝对是防不胜防的。不要过分炫耀你的器材是很重要的,另外在出发前最好要把所有器材的编号都记录下来,万一丢失了什么器材还可以向当地警方提供。
旅行摄影是一件艰苦的工作,经常需要早晨4点就起床,或者背着沉重的器材在山地里跋涉一天。即便在城市里,有豪华的酒店和美味的菜肴,工作的压力还是会让你感受不到这些。在拍摄的日子里我憎恨每一顿饭,因为它要占用我的拍摄时间。但是持续过高的工作强度无助于你的拍摄,你的观察力会下降,在需要举起相机的时候除了疲劳以外你还会感觉到麻木。
所以安排好自己的作息,让你始终保持在机警的状态是重要的。我很喜欢和我们家领导一起拍照片的旅行,她会在我需要的时候把我押进一家不错的饭馆,或者关注诸如在热带拍片一定要准备冰袋之类的事情(或者在我病了时候帮我安排急救什么),让我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摄影本身上。
在野外的摄影中尤其如此,不要过分透支自己的体力,尤其在天气经常发生变化的地区,体力耗尽是很致命的。平时常常和你的朋友进行一些户外的野营活动对保持身体的健康很有帮助。

后期工作:
其实拍摄完的冲洗和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仔细分析每次的拍摄成果才能让下次的拍摄更出色。
另外还有两点要格外重要。
首先,一定要在你熟悉而且质量稳定的店铺冲胶片,我极少在拍摄当地冲胶片。
另外,婚纱摄影师中流行着一句明言:“千万不要把拍坏的照片让顾客看到!”旅游摄影也一样,整理出图片后,千万不要把拍坏的片子给编辑看。让他们觉得你所有的照片都是一样的精彩吧。
通常我会自己初步选择图片,一个大的城市的旅游专题或许需要20张图片,而我会拍4000-8000张左右的图片,然后先大概选出60-80张给图片编辑看。如果给的再多,他们一定会把我认为不好的片子给发出来。这一阶段的交流也很关键,否则编辑很可能不了解你认为重要的图片,把它摒弃或者发不适当的尺寸。
然后就是排版,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会寻求给设计人员一些我的意见,当然,多数都不会被采纳。虽然我经常在当时感到无奈,但是多数情况下在杂志出版2个月后我会感觉到满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