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
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
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
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
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
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
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
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
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国之后,
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国各地,蒙古和高丽
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
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
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日本人严密侦视元
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
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日本各藩
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
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
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
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
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
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公元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
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
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
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
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
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
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
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
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
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
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
组织反冲锋。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
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
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
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
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
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
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
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
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
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
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
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现在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
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
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日
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
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
(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
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
  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
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国。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
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
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日本
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文永之役”,蒙古人在
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
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
在装备和战技方面。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
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
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