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9872
- 威望
- 6641
- 金钱
- 5
- 阅读权限
- 110
- 性别
- 男
- 来自
- 刚果不拉柴微尔31种口味冰激凌店
- 在线时间
- 4491 小时
|
2#
发表于 2006-3-2 12:06
| 只看该作者
赤佬
上海人用“赤佬”两字,要么说鬼,要么骂人,要么是贬词褒用。父母一口一句:“阿拉窝里的小赤佬。”其实是喜欢的不得了。虽然有些书本上说,赤佬原本是对军人的贬称,更追溯到了宋朝。但是“赤佬”对于上海人来说应该是近代流传下来的口语,并没有具体的文字表达方式。“赤佬”在上海话里一来没有军人的含义,二来一向是指鬼。其他的贬义是后来引申出去的。
三吓头和掼榔头
“三吓头”词义与色厉内荏相近,“掼榔头”则多比喻以夸大事实,加强语气的方式拾高自己、震慑他人的举止行为。
“三吓头”来自评弹《说岳》,大部分人已经不怎么用。“掼榔头”使用的更广泛,可能也是由于它能更形象的表达出外强中干的本质。“榔头”其实就是比喻拳头,“掼榔头”就是甩动拳头以示自己是个强者。旧时江湖卖艺之人大多都卖狗皮膏药,常常挥动自己的拳头,拍胸脯保证自己的膏药有很多的效用,实际有多大用处,估计只有天晓得了。所以上海人就把这些口气大且虚张声势的人讲做“掼榔头”。现在大街上要找个卖艺的可不容易了,光天化日之下可能还真不容易找到一个现场表演“掼榔头”的人。
撬边和起篷头
两个词其实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商店找人佯装顾客,一边吹嘘商品如何质量好,价格低;一边抢购,引诱不知情的顾客购买。其实这两种促销方式都是利用了人贪小便宜和从众的心理。那些“撬边码子”就是北方人说的托儿。
撬边来源于20年代流行的一种敲诈行为,叫做“撬摆(巴)”。流氓常常雇佣女子暗中引诱男子赌博,万一发生冲突,她们也可帮助赌主脱身。“摆”原意就是指衣料的毛边,在上海的成衣铺子里,修饰毛边大多由女工来完成。这道工序“缲(qiao)摆”。“缲”字生僻,久而久之就成了“撬边”。修饰毛边引申的含义就是“补拙”。不法商人雇佣妇女招徕生意和进行欺骗活动与女红的撬边极为相似,俗语也就产生了。
上海话里有“一蓬头”之词,多用来形容,很快冒起,又很快消失的东西。比如“一蓬土”“一蓬烟”的等等。“蓬头”用来形容那些聚集起来抢购然后又迅速消失的人群极其贴切。带头煽风点火的的人,不就是把这“蓬头”“起”了起来么。
现在大家的消费水平高了,商品的种类多了,消费理念也理性了。再想用这几招来促销,那也只能对付下面两种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