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中国者得世界---2006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

“跨国公司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吸血鬼,他们只想盈利,仅此而已。”《哈佛商业评论》早在1998年就指出了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本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并在逐步向周边市场辐射的极具有示范意义的市场,跨国公司笃信“得中国者得世界”。

但是,2005年1~11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了年初以来的小幅下降趋势,实际到位资金比上年同期减少1.9%。在全球FDI从2004年起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大背景下,这是否意味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热情已“降温”了,今后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能保持长期以来的增长势头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赵晋平的基本判断是:“2006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然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因为,对跨国公司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始终是投资选择中最具吸引力的要素之一。

可以肯定,经过20多年市场洗礼,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将比现在更加错综复杂,跨国公司面临来自中国本土企业和国际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为提高中国市场在其全球利润贡献率,跨国公司调整中国市场策略的趋势已经显现。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博士指出:“很多跨国公司开始重新构架在中国的战略,不再只把中国当成一个销售市场,而是作为自身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认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境外企业在中国上市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最终的结果是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以独资的名义上市A股,则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一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银行贷款、企业包装上市等金融领域都受到较大制约。伴随着中国后世贸组织时代的进程、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未来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根据与内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和相关的商业原则从国内外银行获得贷款,通过上市进行融资,从而极大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

而目前情况下,更多跨国公司看重于上市的“壳”资源。2002年11月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06年1月5日,商务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外资今后可以战略投资G股和股权分置改革后新上市公司的A股。《办法》规定,只要其自身或其母公司境外实有资产不低于1亿美元或管理的境外实有资产不低于5亿美元,即符合外国投资者条件。这样的条件实际上并不难达到,可以说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低成本融资扩张扫平了政策上的障碍。相信2006年将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到或将其在中国的投资参股的公司上市、或将自己部分在华业务打包上市的运动中来。 (中国经济网3月1日选自《中国投资》)

TOP

抢进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本土化的融资能力也是这些跨国公司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跨国公司经过前期初步市场运作、本土化策略之后,试图进入资本市场更是它们多年来期盼的目标。虽然早从1995年开始,就不断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但采用的方式都是参股我国的A股上市公司。据了解,目前至少已有超过百家的上市公司有外资企业参股。

从2005年9月初开始,西门子准备在中国上市A股的消息开始在各大媒体中传播。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西门子即将在中国上市A股的载体是西门子在华的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显然,西门子如果能在中国上市,除了能通过融资更好地解决资金链外,还可以借助资本市场把公司的发展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与中国社会的融合度,加速企业本地化步伐。

实际上,像西门子这样的对中国资本市场感兴趣的跨国公司还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比较看好,希望能够通过资本运作成功融入中国,以求更大的经济利益。

TOP

研发投资方兴未艾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动向。1997年后,超过90%的跨国公司考虑尽快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特别是近两年来,跨国公司加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以最新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赢得中国市场。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等行业。尤其是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最多,如,摩托罗拉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天津、苏州、南京和成都等地设立了15个研发中心;微软公司和诺基亚公司也在我国设立了5个研发中心,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等城市;通用电气在上海设立的中国技术中心则是其在美国和印度之外设立的第三个全球研发中心。

对此,同济大学工商管理系副主任王德生认为,一方面投资这些行业的企业基本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世界性企业,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确保在我国的内销市场具有领先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必须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新技术领域有许多不同于世界市场的规格与技术标准,跨国公司必须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通过重新研发来适应中国市场。

有趣的是,当初,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绝大多数是跨国公司的独资机构,只有少数研发中心是和中国合资的(如2003年联想和Intel合资成立的研发中心)。而目前,外资企业在华大部分研发项目都是以独资形式存在的。例如,投资1.55亿美元的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5年投资1亿美元的朗迅贝尔实验室、投资600万美元的三星通讯技术研究所、投资1.66亿美元的联合利华上海研究中心、6年投资8000万美元微软中国研究院和IBM中国研究中心等均采取独资形式。

王德生对此现象解释道:“跨国公司倾向于设立独资研发中心,主要是由于对中国市场由陌生到熟悉,中国政策环境由紧到松,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独资研发中心条件日益成熟,而且跨国公司可凭借其技术优势,以确保其在价值链分配上的绝对优势,分享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知识库等战略资源”。

另据商务部一份研发投资调查显示,61%的跨国公司明确表示2005~2007年内将继续扩大对华研发投资。王德生对记者剖析了其中的因缘:“跨国公司面临的形势正随中国的高速发展而变化,中国企业的成熟与长大将使跨国局部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在此情势下,在中国市场寻找高价值区,势必成为跨国公司的努力目标”。

TOP

市场准入限制再突破

跨国公司在经过了“介入性投资”(象征性地与中国国内企业共同出资,参股比例较低,不占经营主导权)的尝试阶段后,现在正进入利用资金、网络、信息等综合优势,提高出资比例“投资整备期”。为确保经营利益,投资整备阶段的跨国公司,一方面开始步入“收获期”,一方面要适应全球产业发展,根据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变化继续追加和转型投资,开拓中国市场,以巩固和完成其整体战略布局。这样势必带来新的一轮对中国的产业战略投资。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1~7月期间,按照世贸组织口径计算的服务贸易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延续了2004年的小幅下降趋势,同比减少了6.1%。这一幅度略大于同期制造业3.3%的负增长。其中,建筑服务、旅游服务、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下降了54.5%、46.0%、33.6%和12.1%,成为影响整个服务贸易领域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主要因素。

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临近结束,目前仍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限制的领域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这将为跨国公司、特别是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例如,由于汽车产业的特殊性,其金融服务的价值尤为明显。福特汽车公司拥有汽车业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和汽车租赁公司,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是开办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约占全部汽车贷款的95%,专业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在我国的作用尚未发挥。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汽车服务贸易的不断开放,跨国汽车公司价值链正在向汽车金融服务延伸。到目前为止,全球主要跨国汽车公司正以独资或控股形式进入汽车金融服务领域,以获取这一环节的最大价值。

因此,有理由认为,2006年跨国公司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制造业部门,其中金融、保险、运输服务、电力水煤气生产供应和分销服务投资增长趋势可能明显加快。

TOP

例如,2005年10月25日,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以3.75亿美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85%的股权。此前,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后,又把目光转向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占据中国装载机市场份额第一的厦门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一旦卡特彼勒公司竞购厦工集团成功,它在我国装载机市场的垄断地位必将形成。就此现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向记者指出:“当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所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也在把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将来中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低的可能”。

业内专家指出,必须控股、对方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点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目前在中国收购活动的基本点。正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难得机遇,以资本运作方式“吃住”中国的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进而打造自己的全球产业链和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垄断。现阶段,在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一批原来还算强势的国内企业经过新一轮市场竞争之后,也因经营不济而积重难返甚至出现又一轮亏损。这些企业将面临着要么被跨国公司并购,要么被国内综合性公司重组的命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未来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多收购和兼并的机会。

谈到跨国公司在2006年的行业性并购动向,赵晋平预测:“将可能主要向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贸易领域、中高档消费品生产领域、汽车等运输设备生产领域、基础材料领域和机械、中间投入品生产领域集中”。

TOP

行业性收购有望续增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迅猛发展,整个90年代跨国并购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2%,大大超过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15.1%的平均增长速度;90年代中后期,跨国并购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70%~90%左右;尽管2l世纪初跨国并购投资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份额。跨国公司经历了在中国市场的调整和巩固阶段之后,就进入了扩张阶段,收购与兼并也将成为2006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一个战略性方向。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吸收外资离不开利用跨国并购这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赵晋平说:“此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没有大规模地并购国有企业,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在这一阶段是才刚刚适应中国市场,并力求巩固中国市场。当时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出现跨国公司可以并购大型国有战略性公司的相关规定,还属于禁区。但未来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将具有较多收购和兼并的机会”。

2003年以来,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加。而且,为了增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力,提高市场份额,跨国公司收购国内企业的对象已经从零散的单个企业收购转向行业性收购,从开始时在饮料、化妆品、洗涤剂、彩色胶卷行业大量并购国内企业,基本形成寡头市场的竞争格局,向通讯、网络、软件、医药、橡胶轮胎等行业扩展,谋求更大范围开展并购活动。

TOP

从2005年1~11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中也可看出,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三种主要投资方式的合同金额均实现了10%以上增长,但从项目数和实际投资金额来看,只有外商独资企业仍然实现了5.1%和4.3%的增长。这使得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达到71.2%。赵晋平说:“考虑到同期合同外资金额的比重高达76.8%,今后独资企业在实际投资金额中的主流地位有可能继续提升,实际投资额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可能上升到75%左右”。

据分析,近期跨国公司独资化趋势的内动力来自于中国相关政策的改变以及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因此,2006年跨国公司的“独资化”趋势仍会加快。但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公司都比较多,而这些公司的中方合资与合作的对象属于不同的产权所有者,如果要完成整个独资化改造,将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LG在中国投资的项目中,分别与春兰、熊猫等不同的企业合资建立10家工厂。松下和金鱼的合作要到2014年结束,在此之前松下要独资还是很困难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跨国公司中国的独资化进程是相当漫长的,也将是未来跨国公司最棘手的一个问题。

TOP

独资化运动仍是主流

跨国公司最初进入中国,由于投资政策的限制等原因纷纷选择了合资与合作的方式。然而在市场实际的操作运行中,他们渐渐发现作为一种投资策略,合资的成本是高昂的,合资公司的效率却也是低下的。

跨国只有完成独资改造,才能提高投资公司的收益,也才能从机制上改善投资公司的运营效率。只有完成独资的时候,跨国公司才能够将其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与经验拿到中国市场分享,才会将其更高端的产品与生产制造技术转移过来,并采取全球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技术进行无障碍保护。

尤其近几年,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已经初露“峥嵘”。如,1992年12月,德国汉高、德国发展银行与天津合成洗涤剂厂成立合资企业,中方占70%股份,汉高占20%股份。经过1993年、1996年和2001年三次股权变动,中方的股份降到45%、20%直至完全退出。2001年8月,汉高又收购了德国银行10%的股份,天津汉高成了外商独资企业。美国宝洁更是由中外合资企业变为外商独资企业的例子。2000年6月,宝洁(中国)有限公司提前终止了与北京日化二厂的合资,将其1994年设在北京通州的合资洗衣粉生产厂变成了外商独资企业。此后不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