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应该警惕“伊斯兰教化”zt 6park.com
在中国,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回族人口才占百分之零点几,而且还零
星的分散在各个省区、各个角落,人们日常接触的电视、广播、书刊、报纸、音
乐、学校教材、人和事……等等多是属于汉文化。所以很多回族人在担心汉化,
在如何保持回族文化和回族延续的话题中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应对汉化,但是人们
却忽略了一个更大的、更具危险性和深入性的同化力量,那就是宗教同化,即“
伊斯兰教”化。在一些怀有各种目的者的操纵下,所谓的“伊斯兰教”会杀人于
无形,让回族这个民族在不知不觉甚至是自我陶醉中逐步走向消亡,从精神到躯
体! www.csuchen.de/
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一样都是世界性的宗教,信仰者可以是任何
一个民族的人,不是某几个民族的专利,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伊斯兰教信仰者(
穆斯林)的分布状况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不可否认,任何宗教都有其好的一
面和不好的一面,拿伊斯兰教来说它有教导各族信众与人为善、积极进取、友爱
互助等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它的另一面——文化灭种性质。 www.csuchen.de/
伊斯兰教文化灭种,即催毁信徒民众、族群的一切原生态文明和文化。拿远的来
说,中西亚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阿富汗、中亚)等地,原本是各种文化会
粹之地。各种文化,各种文明,千姿百态的舞蹈、服饰、多种韵律动听的音乐…
…曾如百花争奇斗艳。而现在那些基本都已消失怠尽,几乎全都伊斯兰化了,即
使有幸保留一小部分,也是散落在偏僻的村落或被排斥的环境中。别以为这是自
由竟争的结果,这是那些有政治意图的伊斯兰军团强行禁止、烧毁寺院,销毁典
籍,在税收、待遇上分类、割裂历史的结果。目的是叫人除了伊斯兰教的东西外
,什么其他的也看不到。拿我们的回族来说,去看看民族历史就不难发现,回族
的成长史就象是一部被伊斯兰教同化史,在明、元、宋、唐和更早时期,我们的
民族信仰是多样的,有着比现在灿烂得多的民族文化,当时风靡中国的胡腾舞、
胡旋舞、拓枝舞等;各路回回人通过“丝绸之路”带进来的胡曲、乐器(琵琶、
五弦、横笛、毛员鼓、羯鼓、铜钹、二胡、贝等)大大丰富的中国的音乐舞台,
宫廷里专设“回乐部”、“回回旦(戏曲演员)”,服饰也是多姿多彩,甚至对
汉族等民族的着装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先的回族有信仰拜火教、摩尼教
(后改称明教)、犹太教、景教等,历史上回回学校教授的是波斯语……,元代
的宫廷以及重要城镇都特设有回回乐舞机构或团体,而现在这些民族文化我们还
保留有多少? www.csuchen.de/
我们回族已经没有了标志性的舞蹈,只有一些不伦不类回族新式舞;没有了回族
特有的乐器,只有一些跟玩具差不多的所谓口弦、土哨;“山花儿”也不具有全
民族的代表性;而回族服饰在很多人眼里就却成了宗教人士才戴的那种白帽、盖
头、巴服、长袍(扯淡,那是回族服装吗?),而真正的回族特色服装却遭到了
所谓“虔诚宗教人士”的排挤;回族所谓的音乐歌曲更是没有了民族特色!回族
的语言因为宗教的关系使用最多的却变成了阿拉伯语(起码在很多外族人看来是
这样的)! 纠其原因,从下面历史事例可见一斑: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后,中
西亚广大地区、各个民族原本发达的音乐文化,就随着伊斯兰教的逐步渗入而遭
到了严重的摧残。正象埃及学者萨米·哈菲兹痛心地描绘的那样,穆罕默德终日
热衷于传教,为把伊斯兰教传遍全世界而奔波。在这个大转折时期,音乐几乎销
声匿迹,加之以前人们没有重视音乐史料的积累和保存,前期的大部分歌曲从此
失传,剩下的不符合教义的歌曲也被禁止了。“当伊斯兰教传遍阿拉伯半岛的时
候,很多从前的艺人放弃了手中的乐器,开始专一研究新的教律——古兰经。一
些地区的官员也开始严禁音乐活动和歌咏,说这些活动扰乱穆斯林虔诚的心灵,
毒害他们廉正的德性。与此同时,流言蜚语甚嚣尘上,“首要的恶魔是唱歌的人
”之咒骂声到处可闻。”(见萨米·哈菲兹著《阿拉伯音乐史》 又据《新唐书·
大食传注》记载:“《米失戛特》卷22第九章云:纳非尔与伊本奥玛尔在道上闻
乐声,奥玛尔以指塞耳,趋于道左,纳非尔问故,奥玛尔答曰:‘当我幼时,曾
一时侍圣侧,闻管乐声,至圣即以指塞耳也。’” www.csuchen.de/
音乐对人类生活起着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这一点是人类的共识,但在这里却成了
首要的恶魔!也许当时只是为了禁止一些不健康的歌曲,但事实上却是几乎什么
都没留下来。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