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里的童年--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转载一

[原创]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0.1回家陪爸妈一起看一个电视连续剧,名字叫《血色浪漫》。讲述的是父母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年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父母被打成“右派”,学校停课,没有上学,天天上街打架、闹事;然后去当兵或者下乡插队,然后返城,然后改革开放。讲述的就是一群生于50-60年代人的生活经历。

      这个电视剧最初吸引我的是,听我妈说,这个电视剧里的原型就是我们这个院。里面的男主角就是生活在计委大院的一个孩子。电视里讲述的也基本上都是当年西城、海淀这一带的事情。看电视的时候,很多很多的情节,爸妈他们都在不断的帮我具体描述或者纠正那些故事。

     电视剧里讲到当年在各个大院里长大的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一起去先农坛体育场打一个当时很猖狂的家伙——小混蛋,当年拿把刀子专门捅大院里的干部子弟。演到这里,我爸一下来了精神,给我讲当年在我家的这个院里,小混蛋一来,我们院的孩子满街跑;还说曾经有个女孩拿个关公大砍刀,出门要去砍人;还说后来那个小混蛋是被“宁夏十三师”的人给杀了,然后我妈还补充说,当年计委大院的孩子和财政部院的孩子经常和“建工武工队”(就是现在建设部后面的那个院,咱们班老大就住在那里,怪不得那么强,有传统的:))的人打架……听着听着我都入迷了,感觉好像进入了武侠小说,或者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似的。一切都那么不真实,一切也都那么真实。那是一个疯狂的岁月、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后来又演到这群孩子因为父母被打成“右派”,不能参军,只能下乡,被送到陕北的一个穷乡僻壤。县知青办给每个人配发的半年口粮,被村大队扣了一半,给了大队的五保户,然后这群知青没有办法,只好一起去县里要饭。

     当然后来电视剧里的这些年轻人多数的结果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的当兵了,有个去国营工厂了,有个考大学了。但是有一些画面就总是留在脑海中,散不去……就是他们坐在一个土堆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千沟万壑,耳边响起的是凄凉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所流露出来的一股被贫瘠磨练出来的悲凉,对于那些年轻人来说,那种没有前途、没有希望、看不到前方的那种无助感和被社会所抛弃的孤独感,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

     忘了是什么人说过的了,“人,最怕的就是失去希望”。是啊,对于经历过那样生活的人们,我怀着一个虔诚的心,表达对他们的羡慕和敬佩。羡慕的是那种生活经历,那种条件下,磨练的不仅仅是身体、精神、意志这么简单这么几个不太生动的几个词,他们拥有的那种经历,后人很难体会到,但是我想,对于他们来讲,那一段生活,对于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是改造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敬佩,敬佩的是在那种精神状态下,坚持下来,没有放弃,要是再能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那就是更加了不起的事情了。

     小人物变成大明星的故事我们听得很多了,这类作品中小人物可以没有很多东西,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地位,但是只要这个小人物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往往都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但是再现实中当这个小人物他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他不知道自己可以追求什么的时候呢?一群比现在的我还要小的年轻人,他们在中国最贫瘠的一片土地上,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但是他们每天需要以讨饭为生,他们的父母不是没钱没权的普通老百姓,就是被打成“右派”的阶级敌人,他们上不了工农兵大学,当兵就像现在去当公务员一样,可他们连体检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扎根农村,去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当一个知青。可是以后的路呢?真的在农村待一辈么?在当地结婚、生子,就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个,过着那种攒钱->娶媳妇->生娃->攒钱->给娃娶媳妇->娃再生娃的生活?主要靠天吃饭,年景不好就去要饭?和我差不多的20岁上下的人,把他们换成自己想想,如果那里的是你,你会怎么样选择呢?

     记得原来看《中国高考报告》的时候提到有一个北京知青非要让他的孩子回到北京来参加高考,为了这个住在她北京哥哥家,天天看她嫂子的脸色,去报名被人骂说北京的才能报名,在大街上被警察查三证。那种中年妇女哭着对记者说,我在北京长大的时候,他还吃奶呢~~北京,这两个字,我突然对她有了新的理解。有一些神圣,有一些残忍……

     哎~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那天看到菱角发的那个报道,看着看着我眼睛就红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有点受不了这些东西。我很崇拜那些穷苦出身,通过个人奋斗最终成功的那些人,因为我深刻的理解到,吃过苦才知道什么是甜;我更敬佩那些自己不富裕,但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用来帮助那些比自己更艰苦人的人。我现在开始理解为什么我爸很多次说过想领养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的原因了,我们这些人生活的太好了,不知道什么叫苦,军训的时候都能去泡病号,偷懒,在军队吃几顿粗粮就想回家。我们确实不知道什么叫作苦……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们生活的环境也相对比较好,体会不到那种贫困的滋味、真的是撤撤底底的贫困,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人生看不到希望。看得我心都碎了……

     确实有点胡言乱语了,有些羡慕咱们父母这一辈人,他们童年的生活和现在比起来艰苦许多,他们的经历也比咱们丰富许多。在那个是是非非的年代,每个人都疯狂过,无畏过,迷茫过,惆怅过,人之一生短短数十载,有如果之多的可以铭记的东西,值了~~

     我喜欢菱角的一句话“生命是一种体验”,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高二的那次学生会竞选的时候。希望当我50岁的时候,回头望望自己的前半生,也可以心满意足的说一声,“那些我都体验过,这辈子,值了!”

TOP

原帖由 重头再来 于 2007-1-23 13:42 发表


肯定是他早熟!


这也忒早了

TOP

谢谢各位捧场,其实俺只是在网上看到描写那个全托保育院有感而发,(透着羡慕其他人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有爷爷奶奶宠爱,有一片自由天地的金色童年),少年时期俺才是过上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候,每一个孩子都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不论生活在胡同里,在大院还是在干校,正巧昨天看凤凰卫视节目,窦文涛和成方圆也在一起回忆那段狂野,宣扬个性的年代,那个充满浪漫的时光.

[ 本帖最后由 迟到的人 于 2007-1-24 01:11 编辑 ]

TOP

原帖由 玩儿 于 2007-1-23 11:04 发表


同感.  同感. 是咱记性不好,  还是迟老早熟?


肯定是他早熟!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TOP

原帖由 秋高气爽 于 2007-1-23 09:33 发表


     迟到人的叙事段子耐看,语言生动流畅。咋就让我觉得相比之下,俺童年,尤其青少年时期像是没过?至少显苍白:既没被"拍",也没去拍(成不?)........


同感.  同感. 是咱记性不好,  还是迟老早熟?

TOP

原帖由 迟到的人 于 2007-1-21 22:54 发表
.阿姨给小P孩洗澡时总是喜欢把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放在一个池子里洗,俺清楚地记得,从那时起,俺就不是童男了

.那时一个班二十多个小P孩儿睡在一个大房子里,有一个阿姨值班,全套军事化管理,熄灯前,阿姨规定几点上厕所,你要是没想法,一晚上都不许上厕所,阿姨就坐在墙角上织毛衣,走廊亮着昏暗的灯,俺旁边睡一女孩,老尿炕,外号叫骚包,俺不堪虐待,憋不住时就从床底下爬出去撒尿.敲三家的人都知道俺钻桌子的身手不凡,可谁知道,这身硬功夫是怎样练就的?...


精彩, 赞!

TOP

原帖由 迟到的人 于 2007-1-21 22:54 发表
我精彩的童年----一部电影勾起的回忆一部《看上去很美》的拍摄花絮和小草的留言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我是在全托幼儿园长大的孩子,听家长说计委保育院就在今天的北师大对面,只是隐约记得保育院的大红门...
...


     迟到人的叙事段子耐看,语言生动流畅。咋就让我觉得相比之下,俺童年,尤其青少年时期像是没过?至少显苍白:既没被"拍",也没去拍(成不?)........
:astonishment:

TOP

原帖由 迟到的人 于 2007-1-21 22:54 发表
我精彩的童年----一部电影勾起的回忆一部《看上去很美》的拍摄花絮和小草的留言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
我是在全托幼儿园长大的孩子,听家长说计委保育院就在今天的北师大对面,只是隐约记得保育院的大红门...
...


看到迟老的童年,俺感到了那个年代的真正的城乡差别,所谓"城市像农村,农村也城市"并不尽然.饮食上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精神上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naughty: 难怪迟老叫屈呢

TOP

那年代的人更注重精神生活在那个保育院俺从来就没有快乐过就象现在国内的孩子们,他们快乐吗?

TOP